资治通鉴人生哲理(《资治通鉴》名言)

网友提问: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鄙人不曾通读这套《资治通鉴》全书,绝不敢回答。只在读完这套史书巨著后,才敢捡拾一些前人牙慧,并自己一些体会,窃论述之。并请同道学友,不吝赐教。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读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好处?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开篇就阐述的比较清晰。目的就在于“资治”,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矝(guan )恶,取是舍非”。

通俗的说就是,《资治通鉴》特别选取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国家兴衰大事,来映照当今社会发展的问题和得失。以记述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这本书就是为现世人服务的。

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我们采纳吸收。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背离社会发展的,我们引以为戒。

所以说《资治通鉴》的编写,本来是用来辅导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参照读物。成书后的历代君王多少都能从中受益。话说回来,得到的感悟要付诸于实践。前人总结的经验,要在现世融汇变通。懂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帝王,也大有人在。

但如果说《资治通鉴》仅仅是为帝王将相这些当政者的上层阶级服务,那它就绝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文史地位。

你我普通人,读《资治通鉴》一样能获益匪浅。

《资治通鉴》这部史书通过历史脉络的大线索,让我们自己分析找出时代“兴亡”的“关键”。而时代的“兴亡”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劝善除恶,褒贬是非,历史深处每一个人物似曾相识的命运,都密不可分的与现在的我们发生着联系。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的联系都能够从《资治通鉴》得到印证。

另外,这部书在记载历史兴衰变迁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闪现。其中伟人们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生活美德,更是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辅助我们的当下的人生。

可惜,《资治通鉴》现今似乎没有多少人先真正全部通读。

至于处世的人生哲学,人们似乎只有屡屡碰壁后,才懂得静下心来自我批评、总结、和疗愈。但如果我们多读史书,目睹耳闻人情伪辩,何至于平白多遭受这些碰壁之苦。

古人“行千里路如读万卷书”,是劝那死读书的读书人,多多接触世界,印证道德文章,为修身济世积攒经验。

今人却相反,因为大家都绝少读书。奉劝世人先多读点书,走起来一定会更加顺畅。

而选择读《资治通鉴》,绝对就是一个明智的开始。

其他网友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书大家都知道是司马光等人编纂的历史书,为的是让皇帝了解历史以治理当世。有很多人生的哲学,这里不可能全部说完,在不少事件中,司马光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像他觉得大领导不应该成为“察察之君”。这对于古代的皇帝有很大作用,而对于现在的领导艺术也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中国人性几千年来并没有变化,那咱就说说这个观点

我赞同司马光的这种看法。因为我觉得当领导的人是要统筹大局,考察下属的事情自己不用劳心费神,“察察之君”反而会导致下属对工作的懈怠。像唐太宗时期,他为了检验官员,就暗地里给一位官员送去了贿赂,然后就在朝堂上指责这位官员,还说要把他杀了。唐太宗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为的是检验官员的廉洁,可他用错了方法,这是唐太宗的一种欺诈手段,是他对权术的运用,这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官员为了自保就会欺上瞒下。裴矩就说这是不符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以说,皇帝不能做到“察察而明”,什么都要留一分,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

察察之君实则是对权术太过在乎,他们想把权力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官员只能臣服于他们。而这种行为只会导致官员们的失声,因为他们不敢说,因为他们知道这种领导只要一说真话就会死,他们只能在表面逢迎领导。所以说司马光的看法对,作为一名领导,要做到心胸宽广,不要事事都观察入微,因为啥事都有度,超过了反而适得其反,领导也要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其他网友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书我还是很喜欢的,我没有看完,仅仅看过三国篇。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处世哲学,在这本书里所有历史留名的人物,几乎没有愚昧无知之辈,都有自己的处事手段。

这和其他史书非白即黑、非智即愚的观念大不相同。

当时司马光等人编修《资治通鉴》,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史学不振,此书诞世如同晴天霹雳,响彻寰宇。

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金笔御批“资治通鉴”。

但凡优秀的史书都蕴含着处事良言,有些丰富的哲学理论。资通鉴也是如此,他和史记一样,都是经史结合的产物!

其他网友回答

一、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

二、中庸之道,不左不右。

三、伴君如伴虎。

四、官场如战场

其他网友回答

开篇即昭示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