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现代诗歌时,要注意的几个突出的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轨迹)

网友提问:

现代诗创作的方式将面临哪些变化?

优质回答:

现代(当代)诗歌在创作方面已形成四个明显的特征和变化:一是从传播方式和机制的角度看,网络传播对于当下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传播方式的网络化让诗歌的权力回到了大众手中,并引发了诗歌表层和数量创作上的新热潮。网络诗歌成为当下创作和传播的主流方式,而传统的纸媒诗歌刊物则已”退居二线”,逐渐完就了其策略的转变,以积极配合新的传播语境。二是从诗歌创作主体的角度看,自新诗创建以来的“诗人”身份,由于诗歌权力的回归和下放,让更多的大众拥有了写诗的可能。诗歌创作的主体结构也因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的女性、农民、清洁工、卖菜者、流水线工人、残疾人等曾经的文化弱势群体,日益成为创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从诗歌创作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看,20世纪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当下诗歌创作得到了恢复、继承和再发展,形成了诗歌关注现实世界、关注底层生活和重大事件的新的诗歌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并在十几年来的创作实践中,寻找到了切实关注社会问题的新视角,以及智性提升日常经验的新方法。作为当下现实主义诗歌代表的”打工诗歌”和”地震诗歌”,虽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但是,对于现实都具有一种承担精神,甚至开始产生某些对现实世界的反作用。四从诗歌艺术探索角度看,21世纪初的诗歌并没有提供多少”平地起高楼”的革新性探索,而主要是以深化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诗歌艺术特质为主,在意象艺术层面一方面向古典诗词”借火”,另一方面给广场、医院、车站等现代意象赋予新的内涵,呈现出”乱中有序”的意象特色,诗歌的斜事技巧在近年来获得了新的提升,完成了对20世纪90年代诗歌叙事的结构与超越,同时呈现出一定的”狂欢化”倾向,至于日常口语进入诗歌的程度也在进一步的加深,口语已成为当下诗歌创作的主要语言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口语诗歌风貌。

其他网友回答

如今现实是诗遭遇冷落,失去了昔日如火如荼的风光。而且它被剥离风光的时日不远,近的从三四五六七八十年代的诗,和诗人,都被书刊传媒大肆宣扬和慕拜,现在的人忙碌的事太多,心里要接受的事物太多,心里没有空挡的地方来存放似乎已算微不足道的诗了,诗要被从人的意识里裁减了,诗的价值衰败,怎么能写好诗,写好诗也没有用,它没有价值了,以前那些名诗人也沉默寡言了,也失去了诗的热情,该干嘛干嘛去,写诗写不出,出路来。我们从清代吴敬梓的小说里可以看到那时诗被重视的价值,一些败落的文人可以靠胡诌一些诗到官庭贵族人家混口饭吃,还有一些人可以利用突病而亡的诗人遗作来,进行招摇拐骗,骗到吃,骗到妻子,无论怎么说,那时是有诗的价值和地位,现在没有诗的价值和地位,人就没有写诗的热忱,如果诗的价值一上来,许多人写诗的热忱绝对出来,诗的质量数量绝对都会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

诗言志。诗歌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作者深入的生活体验及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

没有作者真情实感的生活感受,诗歌就只能是生硬的词藻堆砌,而没有鲜活的艺术血肉。仅仅通过玩弄文字技巧和华丽的艺术形式,诗歌的创作将会脱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大众和社会的本质属性。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激浊扬清,表达正能量,反映新气象的作用也会被一步步弱化,进而丧失其文学和历史地位。

所以,诗歌的变化,主要的方向不应该只是在表达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而应该在社会功能和大众视野方面着力。

首先,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发展。在诗歌的表现方面,更加深入和广泛,要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理想追求鼓与呼。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引吭高歌,脱离无病呻吟和虚假矫情。

其次,要学习中外诗歌的发展史,大量吸收和接纳新鲜的创作素材和语言内容。把诗歌作为社会前进的号角,勇者奋进的赞歌,追梦者指路的星光和灯塔。辛勤创作,不断学习,真正彰显诗歌的歌颂和教化功能。通过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以深厚的感情和深重的责任意识为诗歌的发展探索有益和有效的经验。

任何以庸俗的低级趣味为前提的诗歌作品都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湮没,所有能引起大众共鸣和铭记的诗歌作品都必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属性。

其他网友回答

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已是多元多样化状貌,而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朝这个方向继续深化。

文学是反应时代思想精神与社会情感意识的镜子,而诗歌又是文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我认为,现代诗创作的方式将面临的变化必然是多元多样的,其实何止将要,准确地说是早就面临了。

就我国而言,自有从古而来的诗的传统,加之现当代作者受西方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其养分,现代诗的创作一定会呈现出一种向着具有更自由的广度和更精微的深度双向发展。

具体地说,“更自由的广度”就是诗歌的题材、形式、语言、节律、体裁、作者背景、受众群体等更加广泛,多样兼容,以空前的态势超越以往任何时代,而表现出开放、包容、集成的的趋势。

“更精微的深度”指的是无论作者来路何处,其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意志、精神、思想、格调、趣味等,皆随着当事人的境遇、心态、思想境界和思维深度而百花齐放,各有不同。这里附带强调的是,中国现代诗,决不能少了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和升华,形神兼备中更突出于得其神,而非徒效其形。

这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时代,诗歌的王国也会随着时代而越来越开放、兼容。那些写诗的人们,随着自己性向所爱,而自由的倾泄自己的内心;览诗的人们,也朝着自己兴味相投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所爱。无论作诗的、阅诗的、评诗的、旁观的,所有人都有了更宽广的的选择维度,有了更开放、更平和、更理性、更客观的心态。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最终将建立在对彼此的更尊重以及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崇敬和捍卫之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