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权谋和大明王朝比较(琅琊榜豆瓣评分 大明王朝1566)

网友提问:

琅琊榜中的权谋与逻辑水平,是否已经超过了大明王朝1566?

优质回答:

琅琊榜与大明王朝1566,两部剧我都很喜欢,打分我都给打了高分,但是你要是问我哪一部剧更好,我只能说,两部剧不是一种类型,真的不好比较,就比如你问我林青霞和张曼玉谁漂亮,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琅琊榜》属于古装权谋架空剧,严格来说其中的人物,情节在历史上都找不到原型。但是如果你仔细咂摸却又感觉这部剧包含了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南梁的一些影子,最明显的他们的大BOSS皇族都姓萧。其中人物的衣,食,住,行,乃至爵位都参照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颇为用心,算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了。

虽然许多人都大谈特谈其中的权谋手段,但是我认为《琅琊榜》偏偏算不上优秀的权谋剧,权谋手段非常幼稚,梅长苏自然是英俊儒雅,迷死一堆小迷妹,但是权谋水平实在难以恭维,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严嵩的权谋属于研究生水平,《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则是连幼儿园大班都没毕业。

梅长苏的成功与其说是他的水平高,不如说是碰到了猪对手。首先梅长苏手上掌握的江左盟是一个高手云集而且渗透力极强的间谍组织,这一组织不仅渗透到了梁国朝野的上上下下,将满朝官员的黑材料都弄到了手里。在梁国敌国的政坛也頗具影响力,在电视剧一开头就点出麒麟才子帮助燕国一个不受宠的皇子,得到了太子之位。当然麒麟才子在剧中的影响力还不局限在这两国。真有这实力,搞倒一个夏江怎么会这么费劲,夏江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这个位置自然是要飞扬跋扈的,怎么会搞不到黑材料,最后还得硬给他栽赃。

另一方面,权谋剧最离不开的就是军权,就是部队,权谋的基础是实力,最可靠的其实是枪杆子。靖王殿下只知道带兵打仗,在朝堂上没有影响力的初步设定,我实在是难以接受。手里有兵,在朝堂上就有势力,你看看李世民,仗打的好,自然就想当皇帝,老爹不给,自己有实力就动手拿好了。

按照这部剧对两位男主的设定,一个手握兵权,战功赫赫,能力卓绝的皇子,一个势力没有上限,纵横天下,世界上最大的暗杀间谍组织的老大,两人结合可以说不管怎么干都会成功,结果栽赃,陷害,苦肉计无所不用其极,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还在猎宫差点被对手翻盘,好无语啊。

《大明王朝1566》中的权谋水平要高得多,因为他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严嵩以及裕王双方围绕改稻为桑,东南抗倭,毁堤淹田,张三丰的血经等事你来我往,斗的不可开交,但本质上都是围着嘉靖皇帝在斗,不管怎么斗,不管什么招,最后的输赢就把在嘉靖皇帝的手里。这是专制帝制政治格局下的必然,两双都是嘉靖皇帝手里的风筝,要哪一个,舍哪一个,拿个剪子一剪就结束了。

其他网友回答

单凭着对《大明王朝1566》的一点了解,做一个浅显的评价,不谈跟《琅琊榜》的权谋比到底是谁伯谁仲,只说《大明王朝1566》比一般古装政治剧的差别在哪里。

PS:答主智商有限,看大明王朝看了五遍,有些地方还是没有琢磨清楚。

《大明王朝1566》的内容,可以基本切分为两个部分:改稻为桑、海瑞上书。中间有一条隐线,就是嘉靖。严嵩挂了,严嵩背后的嘉靖没有挂;海瑞调离浙江了,但海瑞背后的裕王还安安稳稳活着。电视剧有个副名叫嘉靖与海瑞,其实是皇帝与文官。两边只要有一个不倒,故事就能演下去,改稻为桑玩完了,还可以改桑为稻,只要主角不下台,戏就演不完。

单从这个主题来说,大明王朝就涉及了一个不太为我朝所待见的话题。理想状态下,文官都是皇帝任命的,给你饭吃你就应该老老实实听话。该背锅就去背锅,该干事就去干事,我让你活你不能上吊,我让你死你不能逃命,这就是和谐的君臣关系。

因而普通政治剧里的矛盾点是什么?文官与文官,朝臣与朝臣,皇帝这个君臣关系的主导方,是不能出现在其中的。在普通政治剧里,皇帝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这些皇帝似乎只知道看忠奸胜败,等到打完了自己上去宣布比赛的胜利方是自己和其中站着没倒下的那一派,然后众正盈朝国泰民安,完结撒花。

但是真实的情况可不是这样的,大明王朝里的君臣关系是什么呢?皇帝让文官背锅,可以,但你想摘干净不行,我文官要给你泼脏水。屎盆子不能扣我一个人头上,要倒霉我跟你一块倒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清流面对严党一直硬气不起来,要靠把浙江搞乱来整严党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责问严党花钱多的时候,严党会马上抛出一句:是修宫殿修出的赤字,你有本事去找皇帝闹啊?

真实的情况里,皇帝往往是裁判员兼运动员,主动参与的如嘉靖,被动的如隆庆(裕王)就更简单了。你想在旁边看热闹,没那回事,我快不行了的时候,我得拉着你帮我。不然打死了我,血溅你一脸,你也没好果子吃。

大明王朝里的文官,严嵩、严世蕃也好,徐阶、高拱、张居正也罢,即便是胡宗宪、赵贞吉、海瑞这种不在中枢的地方官(后期赵贞吉入阁了),都不是完全听话的主。

嘉靖这位操纵朝政的政治大师,曾经在郑泌昌、何茂才搞出以织造局名义买田这种事后,评价严嵩老了,底下人的管不住了。

可他在故事的后半期才发现,自己也老了,手底下这些人也管不住了。所以,前期的嘉靖即便发飙,也是一个人在玉熙宮里闹腾。可后期的嘉靖,就要在宫门外看着陈洪打百官了。

文官这样了,皇帝怎么办?帮皇帝的历史上一般是两种人,一是伺候自己的女人(外戚、后妃),一是伺候自己的男人(太监)。嘉靖同志要升仙,女人肯定是不能搞了(当年差点被女人勒死在床上),那就只能让太监帮着自己整。而隆庆不想升仙(当皇帝之后开始磕药另算),他就用女人(李王妃)帮自己。自始至终,他的政治同盟只有李王妃。

大明王朝里的太监又是什么人呢?从忠诚度来说,他们比文官可靠的多,他们没有家,皇宫就是他们的家,出了宫他们就什么也不是。所以吕芳也好,陈洪也罢,尽管手段不一样,层次不一样,对嘉靖的心却没有变。

这也是为什么,欺天的周云逸会死,闹事的杨金水能活。真疯假疯,嘉靖知不知道都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他们对嘉靖听话不听话。

大明王朝在皇帝与文官这个层面去铺展故事后,探讨的就是另一个问题,忠心和听话。

这两样看上去是一回事,但似乎又不是一回事。海瑞对嘉靖忠心吗?被他骂的狗血淋头的嘉靖死了,他却一个人难受的不得了,吐的连黄胆水就吐出来了,简直比隆庆这个死了亲爹的儿子还难过。可海瑞听嘉靖的话么?改稻为桑,他不合作;迁居上表,他不配合;见了嘉靖,他可劲怼,差点没把嘉靖气死在诏狱里。

这就是另一个更犯忌讳的问题:听话和忠心,哪个更重要?

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将他们划分开来了。认为听话比忠心重要的,如严嵩、严世蕃;认为忠心比听话更重要的,如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而将这两个平衡地最完美的,是胡宗宪。

胡宗宪听话么?听话。嘉靖要改稻为桑,改;嘉靖要织丝绸赚钱,织;嘉靖说海上有倭寇了,打;有人说嘉靖坏话了,参他。(这放到现在就一句话概括:都给我宠!)

胡宗宪忠心么?忠心。改稻为桑要改,但不能逼反百姓;织丝绸要织,但不能毁堤淹田;海上倭寇要打,但养寇自保的鬼话不能听;说坏话的人要参,可暗中要尽可能去保他。

嘉靖曾说:东南一日不可无胡宗宪,就是这个原因。一个既能做到听话又忠心的人,就是一个既不会有后路也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嘉靖无论如何都要保他。即便严党和清流都不买他的账,可他的账有嘉靖报销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胡宗宪两面不受待见,因为他在既忠心又听话的同时,站到了广大文官的对立面。

忠心和听话的区别在于,在皇权面前,在现实面前,要不要自己的理想信念,这就是第三个犯忌讳的内容。

严嵩以科甲正途入仕的时候,有没有理想信念?绝对有,刘瑾在朝的十年,他退官回家。不要说他是因为生病去养病了,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啥病要养十年?可他怎么变了?大礼议吵了那么久,多少乌纱帽落地,为一个死人的名分,至于放弃自己的前途么?

严嵩觉得不至于,所以他写了《大礼议成颂》,算是给大礼议收官了,也算是给自己的理想信念收官了。

有没有不忘初心的,有。海阎王也好,海笔架也好,海门神也好,都是海瑞认死理的表现。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应该是什么样,就应该去怎么干,不干那就是邪恶的大魔王闹事,就要请法器收了神通。

可是所有人都愿意当海瑞么?不愿意。这就好像所有人都厌恶走后门找关系办事,可要办事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关系走后门。所有人都希望旁人是海瑞,但也希望这个海瑞在自己走后门的时候,离自己远一点好。

理想信念不重要了,初心没那么值钱,这是大明王朝用一道《治安疏》告诉现在人的道理。

单凭这几个点,大明王朝不仅是在讲政治,他讲的是社会,讲的是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确实,琅琊榜的权谋全在想象里,编剧安排的权谋对象都很配合,都是合情合理的安排,但是人性这么复杂,哪有那么多合情合理?

而大明王朝里的角色都有历史记载,这种权谋就不是编剧想这么改就怎么改的了,它有框架有限制,艺术创造的空间小。

所以,看起来梅长苏很厉害,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其实不然!而大明王朝显然更胜一筹!

其他网友回答

琅琊榜把梅长苏神话了。

其他网友回答

琅琊榜梅长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黑白两道都有助力,宫内外都有人帮忙,有何谋略可言??如果不服,去看看随泼逐流之一代军师吧,那的夺嫡之争,才会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军师。琅琊榜相比,格局太小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