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好汉为什么要招安(水浒传梁山如果不招安该怎么办)

网友提问: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优质回答:

水泊梁山如果不招安,前途只能有两种:

1、短时期兴旺发达。

2、很快被朝廷剿灭。

熟读《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梁山被招安之前,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小的战役抛开不谈,仅仅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就已经到了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程度。

一、只有梁山兴旺发达,才正是招安的前提条件。

既然朝廷派来的大军都剿灭不成,那么,梁山兴旺发达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一段时间之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的目标,已经达到了顶峰。晁盖领导的团队打出了聚义厅的招牌,已经再明白不过地阐明了这个理念。可以说,他的这个政治理念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

其实也正因如此,才能具备招安的条件。否则,一个没啥实力的水洼山寨,朝廷根本就瞧不上眼儿,出兵剿灭就是了,还招什么安,招来也没啥用。

二、梁山的兴旺发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衰败。

水泊梁山虽然也是农民起义军,但他们的政治纲领并不是占领地盘建立政权改朝换代。他们只不过是要过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快活日子。

但是宋江的胸怀不是这样,包括那些朝廷降将也不是这样,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快活日子是不可能长久的。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可能容许他们长期存在。所以当宋江掌权后,马上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忠于谁呢?当然是忠于皇帝,忠于这个国家。这与晁盖的政治理念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再有,相对看,梁山现有的战斗力只是暂时的,而朝廷却是强大又长久的。随着梁山好汉们的年龄增长和战斗力的减弱,他们的好日子也就过到头了。到那时再想招安,门儿都没有,想都不用想,就伸长脖子等着挨刀吧。

三、梁山招安之后的结局,已验证了这个必然的结果。

其实,不管是否招安,梁山都不会有好的结局,这从招安后的结果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因为他们已经犯下了滔天大罪,已经是罪不容赦了。朝廷之所以招安了他们,一是短时期难以剿灭,二是招安后可以用来当炮灰去攻打其它起义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论证,梁山即使不被招安,他们的结果也只能是被剿灭,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开宗明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招安没有弊只有利,如果当时不招安,梁山好汉必死无疑。这样,金兵大举南进时,少了一群边境之上一刀一枪搏功名的英雄好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半途夭折。

这样开题,似乎有与题主唱对台戏之嫌。其实不然,绿野老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肯定是要招安的,也肯定是要参与抗金之战,最终“京国显英雄”、“威镇泰山东”。

但是,现在的“水浒传”却不是这样,梁山好汉在形势一片大好,大有席卷北宋王朝之势的造反高潮中,宋江却屈膝投降了。梁山好汉招安之后,先去打辽国,然后灭掉田虎、王庆,再去征方腊,最终土崩瓦解,宋江等人结局悲惨,被唾弃至今。假如以这样的写法来看,梁山好汉招安肯定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水浒传》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故事和寓意,到底哪家说的是真相呢?梁山好汉招安,到底是有弊还是有利呢?

如果是《征四寇》那样的招安 肯定弊大于利

《水浒传》是一部被腰斩的小说,施耐庵的原著到梁山大聚义时就被大明王朝腰斩了。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水浒传》,大致就是容与堂本,也就是刊印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本子。然而,这个号称百回本的《水浒传》母本,也早已被明人判定,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都是续书。也就是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只剩下前七十回书了。

既然七十回之后有了续书,自然还会招来续貂者。袁无涯后来又陆续把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塞了进去,据说,佂辽的故事也随之窜入了“水浒传”。至此,“水浒传”变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美其名曰“水浒全传”。

繁本系列中,无论容与堂本、贯华堂本,还是其他什么版本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书大致是比较一致的。在写到梁山大聚义时,任何版本都对宋江等梁山好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们“等贵贱、等贵贱”,无论皇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一律以兄弟相称,一样的喝酒吃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要表达的“替天行道”主题,在梁山大聚义时得以充分展示。

替天行道,讲的就是公平正义,施耐庵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寄托在了水泊梁山。此时的梁山,与“狐狸常睡纸炉中,蝙蝠不离神帐里”的北宋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庙隐喻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庙堂,宋江进到玄女殿,走过了“龙墀”,上了“月台”,实际上是宋江梦境中到了皇宫。这里,蜘蛛结网、蝼蚁营窠,一片狼藉。假如梁山向这样的朝廷乞求招安,还有什么“利”可言呢?

在前七十回书中,施耐庵以梁山好汉的故事,无处不对宋徽宗及其官吏进行抨击。甚至,以生肖隐喻,说属狗的宋徽宗就是一条“皇狗”或者“狗皇”,下“革佛诏”革佛,对要上二龙山造反的武松狂吠不止。

但是,《征四寇》却在梁山刚刚完成大聚义,施耐庵对梁山好汉大加赞赏之后,不转回目,紧挨着就反转了《水浒传》,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一窝为害四方的强盗草寇。续书说,泊子里的好汉失去约束,肆意下山抢劫,甚至私分赃物,远近无人敢鸣冤叫屈。

而宋徽宗的形象也随之彻底反转,“道君皇帝”被极力美化,变成了梁山好汉的“圣主”,朝廷都是四贼所祸害,爱惜百姓,为国破大辽的宋徽宗竟然浑然不知。

所以,按照续书的逻辑,宋江当然要向这样的好皇帝投降,乞求招安了。

真正反《水浒传》的续书不是《荡寇志》,而是《征四寇》,如此反转施耐庵的主题思想,实在是别有用心。假如宋江及梁山好汉向这样一个朝廷投降,乞求招安,那真的是弊大于利,真的是令人不齿。

然而,宋江及梁山好汉确实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被招安了。这是为什么呢?

梁山好汉“义”字当先 招安利大于弊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十六人)犯淮阳军,宋徽宗派遣将领征讨,但却没能阻止这伙人继续劫掠州府。宋江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今连云港)等地,宋徽宗无奈,只得下诏,“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本纪》写得十分明白,是宋徽宗迫于无奈,由“讨捕”改为“招降”,绝对不是《征四寇》中说的,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摇尾乞怜,跪求招安。

宋徽宗下诏招降宋江,宋江接受了吗?没有。

海州知府张叔夜接到宋徽宗诏令后,在宋江尚未到达海州治所之前,恐怕就去招降宋江了。宋江与方腊一样,拒不接受招降,继续向海州挺进。而且,还“声言将至”,先向张叔夜发出了挑战书。

梁山好汉的不屈服,张叔夜只得应战,于海州招募死士千人,在城边设伏。宋江到达后,张叔夜派出轻骑在海边诱敌,而将精壮士卒埋伏在海边,双方一交兵,张叔夜手下: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张叔夜传》如此详细的记载了宋江及梁山好汉转战各地,不向朝廷投降,最终因战败而被迫向张叔夜缴械。施耐庵忠于历史,没有像续书《征四寇》那样,肆意涂抹、歪曲历史记载,宋江投降了就是投降了。因而,《水浒传》第一回就把梁山好汉的投降招安交代清楚了。

却说少华山副寨主轻视九纹龙史进,要借道史家村去华阴县抢钱粮。而史大郎料到少华山强人早晚要来骚扰,便杀了两头黄牛,聚集村民组建护村队,时刻准备迎击强人。陈达到来之后,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史进,将少华山的副寨主擒获。

大寨主神机军师朱武听说陈达被擒,立即率领杨春解除武装,步行到史家村向史进投降。

这段故事,与宋江“声言将至”,张叔夜招募死士,然后因为“副贼”被擒而投降,在细节上是何其相似。而且,“九纹龙”隐写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也就意味着张叔夜是奉旨招降宋江。

《水浒传》通篇贯穿“义”字,为了义气,朱武不惜屈膝投降,救“副贼”陈达。《宋史·张叔夜传》中虽然没有交代梁山的“副贼”是谁,但宋江为了救他,也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等梁山好汉不惜自己的声名,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救人,也为了同生共死,向张叔夜投降,是不是应当得到超级点赞呢?《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时,众好汉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必定要兑现这个诺言,宋江投降,是其一贯所坚守的义气所致。

梁山好汉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彰显了《水浒传》所赞扬的义气,这样的招安肯定是利大于弊。假如宋江弃副寨主于不顾,自己战死,梁山好汉将有可能遭遇团灭。假如逃跑,恐怕的没有《水浒传》了。面对如此清楚的局势,宋江选择投降,应当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且,梁山好汉全体支持宋江的投降。

宋江投降的真故事被金圣叹采信,因而,在斩掉续书之后,为了收束全书,便依据《宋史·张叔夜传》续写了一段宋江投降的故事。但是,金圣叹却在故事中借张叔夜之口大骂梁山好汉,并将一百单八将全部斩杀。

假如按照金圣叹的写法,梁山好汉即便是投降了,也没有被招安。而且,这样的投降也得不偿失,枉送了全体好汉的性命。然而,金圣叹这样写,也是别有用心,完全抹杀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价值,也歪曲了施耐庵的本义。

梁山好汉“保境安民” 招安利益被最大化

张叔夜绝对不会斩杀梁山好汉,因为,宋徽宗早有诏令,宋江已经投降,皇帝所下达的任务已经完成。假如张叔夜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将梁山好汉全部斩首,岂不是抗旨不尊吗?《宋史·张叔夜传》中这样记载道:“加直学士,徙济南府。”因为圆满的完成了皇帝招降宋江等人的任务,张叔夜很快就升了官。

宋江等人没有被斩杀,这件事情在其他史料中也能查得到。比较直接的证据,就是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说的:“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李若水的诗与《宋史·张叔夜传》能够相互印证,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等人后,皇帝便下诏赦免了宋江,而且,还给三十六封了官。

按照李若水的诗来看梁山的招安,也不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跪求来的,而是投降之后,宋徽宗主动下诏招安了梁山好汉。

宣和三年四月,宋江招安后随宋军去攻打方腊。在征方腊的战斗中,宋江献计帮助宋将辛兴宗攻破了上苑洞,完成对方腊的最后一击。这件事情在《皇宋十朝纲要》中有详细的记载,想必史料不会造假。

打完方腊后,宋江继续随军北上攻打幽州。时任元城尉的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同样记载了梁山军马过大名府时的情况。元城就在大名府附近,李若水大概是听说,甚至有可能亲眼见到了梁山军马途经大名府的情况。所以,李若水说:“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梁山好汉纵横河朔,转略州郡,名声很大,因而,北上途经大名府,在当地引起了关注。《水浒传》中反复写大名府的故事,一定是有意图的,或者也是有史料支持的。所以,李若水的《捕盗偶成》绝非如有的专家所言,是一首伪托的诗。

攻打幽州,实际上是宋徽宗招致北宋速亡的亡国之战。续书《征四寇》却为了美化宋徽宗,罔顾历史,颠倒历史顺序,颠倒历史黑白,写了一个“破大辽”的神剧。

北宋攻打幽州失败后,便许以重金,请金兵攻城。然后,宋徽宗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兵劫掠一空的幽州城,宋徽宗于以花石纲砌成的万岁山上勒石以表“复燕”奇功。

然而,金兵经幽州之战,看破北宋的孱弱,于宣和五年发起灭宋战争。当年北宋攻打幽州的部队立即就地转而抗击金兵。按照历史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在种师中、刘韐手下,以先锋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了抗金之战。

这一段历史,在《水浒传》中也有隐写,梁山对曾头市之战,就是梁山招安后,攻打幽州与抗金的大伏笔。施耐庵把这段历史高度的浓缩在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之中,所表达的主题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从“妖魔”而“还道”,最终“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施耐庵笔下的侠之大者,抵御外寇的大英雄。

当北宋的社会矛盾上升为抗击外侮,保家卫国这个层级后,被迫招安的梁山好汉投入到抗金之战,难道不是利益最大化了吗?按照林冲在朱贵酒店题诗“京国显英雄”的预言,梁山好汉在北宋即将灭亡之际,还有可能投入到了汴京保卫战之战,战斗到了北宋灭亡的那一刻。

林冲的题诗,施耐庵也不是一笔带过,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预见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二龙相戏”写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五国城坐井观天。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故事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林冲的“京国显英雄”肯定是要实现的。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水浒传》前七十回书的故事伏线,以及施耐庵的主题思想,梁山好汉招安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等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边上一刀一枪搏出了功名,招安当然是弊大于利。且从最终的结果看,有百利而无一弊。

其他网友回答

梁山好汉只有招安一条路,不招安,他们就是方腊,不仅会被一网打尽,还会被挂上逆贼的骂名,什么都得不到。

有人说,按照当时的发展,宋江自立为王,推翻宋朝统治不行吗。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宋江起义是一个很小的起义,简直就不值一提,哪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方腊起义,也被宋朝很快就消灭了,所以这样写不符合历史,不能成立。不过,哪怕是抛开历史,单从文化小说角度去看,从《水浒传》中描绘出来的种种,就会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造反的土壤。

有句话叫逼上梁山,但是实际上看看那些梁山好汉,有哪个真的是因为吃不上饭了才被逼上梁山呢,一个都没有。比如像晁盖他们一伙人,纯粹是自己没事找事,劫了生辰纲。阮家三兄弟倒是暂时没了生计,但是他们没有生计恰恰是因为王伦一伙人在梁上做强盗。林冲算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但是他也不是吃不上饭,而是因为他媳妇的原因得罪了高太尉。到了后期,梁山好汉很多逼上梁山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宋江他们算计陷害,不得不放弃安逸的生活,到梁山上面做强盗。

实际上,不仅是这些梁山好汉在上梁山前生活不错,就算是普通老百姓,物质生活也可以得到满足,一个典型就是武大郎。武大郎是武松哥哥,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是他会做炊饼,就凭借这个手艺,他不仅将武松养得膀阔腰圆,高大威猛,后来还娶美妻潘金莲,租了个小楼房,小日子说得过去。如果不是潘金莲红杏出墙,他其实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可以说,武大郎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下限了,其他人再差劲,生活技能也不会弱于武大郎。连武大郎都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其他人只要不是有重疾或者残疾,总归可以过得去。那些主动落草为寇的不是因为真的生活过不下去,主要还是因为好逸恶劳,不愿意辛勤劳动,再加上生性狠辣残暴,好勇斗狠,比如王英、周通之流。

如果看一下历代造反运动,往往都是因为朝廷腐败,然后又遇到大灾难,比如旱灾,洪灾,蝗灾等等,导致民不聊生,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了,这才会揭竿而起。当然,一般来说,这种造反最后得利的往往不是最初吃不上饭的暴民,而是后期利用他们的豪强军阀,真正饥民造反成功的,也就是朱元璋一人。其他人成功主要是利用饥荒造成的社会动荡,而无论是多么厉害的人物,哪怕是李世民这样的大能,如果不是社会大动荡,他们李家也没法建立李唐王朝。

而看一下水浒里描述的环境,整个社会虽然各种矛盾不断,但是最根本的矛盾却不明显,人们吃得饱穿得暖,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任何造反基础的。普通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都不会提溜着脑袋玩命的。

而且看一下水浒世界中的矛盾,高俅那样的当然是坏蛋,可是宋江一伙就是善茬吗,显然不是,一个个杀人放火,不能说无恶不作吧,但绝非好人,干了不少恶事。而且从阶层来看,宋江他们显然也不是社会底层,很多人本来就是统治阶层的人。水浒里的矛盾,甚至主要可以说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梁山好汉被招安就是最好的结局。实际上,由于方腊起义规模比较大,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而且确实被宋朝镇压了,所以方腊一方是无法被写成招安派的。宋江一伙人在历史上就是点到为止,正史都没有记载,所以他们更好写,更容易发挥想象空间。

如果宋江一派不被招安,下面的故事其实很难写了,写什么呢,难道写他们跟方腊、田虎、王庆三方势力结合,共同对抗朝廷吗?还是写他们各自为政,在山头逍遥快活?无论怎么写,都摆脱不了被消灭的结局。

而宋江被招安,那下面的故事就比较好写了。包括宋江在内的很多梁山好汉其实都是希望被招安的,甚至宋江直接目的就是将梁山做大,以后可以有更多跟朝廷谈判的筹码。而被朝廷招安以后,他们不仅可以可以完成愿望,还能够间接的保家卫国,也算是做点好事了。

其实熟悉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梁山好汉里不少人都是恶棍,杀人不说,吃人也是司空见惯。梁山如此,方腊他们想必也差不多,都不是什么好人。朝廷招安梁山,其实就是让他们彼此消耗了,最后宋江他们也死得死伤的伤,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谢谢题主邀请!

梁山108好汉被宋江所引领,招安归顺了朝廷,无疑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水浒传》最终悲剧色彩的结局才是这部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招安的好处是,梁山一众人马做到了建功立业,成功的从一群土匪强盗转化为一群尽忠保国的忠臣烈士,这是在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影响下,所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但同时,招安归顺后的梁山好汉们,又踏上了一条未知利弊的不归路,“替天行道”的宋江带领着他的弟兄们,去打不“替天行道”的方腊,最后两败俱伤,宋江得了名,却失了利,还丢了命!!这是宋江实现理想的方式,但并不代表其他弟兄也想要这样的结果,最终没有战死的部分兄弟选择离宋江而去,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假设梁山好汉们选择不受招安,其实也不见得是个坏事,北宋末年,朝廷孱弱,内忧外患四起,当时梁山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保一方百姓,自成一家,成为一方诸侯军阀,甚至自成一国,元末朱元璋,明末李自成等人同样也都是绿林出身,不也一样成就了一番大业!

当然,不受招安的另一个结局,就是如同方腊一样,被剿灭,或者投降后被收编,这样的结局绝对不是宋江希望看到的,招安起码能讲讲条件,剿灭投降收编则没有了任何的福利和话语权,清代小说《荡寇志》所描述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么一种情形,这本狗尾巴一样的书很不受读者的欢迎,也着实说明梁山好汉如同方腊一样被剿灭是所有人不想看到的结局。。。

综上所述,招安,割据,被剿灭,除去这三种结局梁山人马没有别的选择,相比较起来,割据为王难度太大,又不愿意被剿灭,所以招安反倒是最佳的选择,起码不会以土匪强盗的身份流传于世。。。

其他网友回答

招安对于梁山泊来说“利”只会远远大于“弊”,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我的观点。

一、利

宋江招安其实不仅是为自己着想,而且也是为了梁山众兄弟们着想。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古人们是十分看重“忠义”二字的。而这个“忠”指的就是忠于君王,忠于国家。虽然梁山泊杀富济贫,经常救济贫苦百姓,但是你一日不被招安,你就永远都会背负着贼寇的骂名。如果要是被朝廷招安了,即使你被奸臣害死了,不说流芳百世,但最起码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骂名。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分上的转变,在梁山泊的时候是贼寇,是黑社会,但是你被招安之后那可就不一样了,那时候你就是有正式编制,拿国家薪水的公务员了,不管官大官小,都起码是个官啊,总比一辈子当土匪好是不是。

二、弊

1.梁山泊看起来好像很厉害很威风的样子,其实一百单八将里面有一大半的人都是滥竽充数之辈。就比如说“铁扇子—宋清”,他啥本事没有,就因为自己的亲哥哥宋江是梁山的扛把子,所以也被走后门列入了一百单八将中。这只是其中一个,其余的还有“金眼彪—施恩,一枝花—蔡庆,摸着天—杜迁还有云里金刚—宋万”。这些人虽然名号都挺唬人的,但其实一点真本领都没有。你说就这种实力怎么和朝廷抗衡,当然啦,最终在征方腊的过程中,他们这些人也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价值“炮灰”。

再者一个,梁山泊上有许多人原本就是朝廷中人,加入梁山泊也都是迫于无奈之举,有的是被奸臣逼得,比如“豹子头—林冲”;还有的是被所谓的“自家兄弟”给陷害上梁山的,比如说“霹雳火—秦明”“玉麒麟—卢俊义”等等。再加上“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青面兽—杨志”等人都是名门之后,所以他们打从心底都是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愿意招安的,谁也不甘心自己堂堂名门之后,最终却上山当土匪。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梁山如果不接受招安被朝廷剿灭那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梁山泊再厉害毕竟也是一群杂牌军,朝廷如果真的派大军去镇压他们,估计连个渣都没有,杂牌军永远都不会是正规军的对手。而且当初宋江和吴用陷害秦明和卢俊义等人上山就是为了能给梁山泊增加一些份量,要不然的话也不会引起朝廷的重视,自己也就没有资格再去和朝廷谈判了。

所以说,招安永远都是“利”大于“弊”的。(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还有什么不足或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补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