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让人流泪的文章 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写下来

网友提问:

哪篇文章读了会让你泪流满面?

优质回答:

《十里长街送总理》

六十岁以上的人才读过,是纪录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解说词。

其他网友回答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

其他网友回答

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

上次看了董卿的采访,就去读了这篇文章,读完虽不是泪流满面,眼眶却也酸涩不已,倒不是说有多难过,但确实让人感动,温馨中让人产生许多思考,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世界小姐张梓琳上《朗读者》时,选择的就是这篇文章,她说借以此篇献给她的女儿,我当时想,倘若我有了孩子,一定也要把这份祝愿送给他。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因为有了孩子,一个家庭才完整,看着自己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背上书包上学堂,从稚气未脱的儿童到步入婚姻,在这期间,做父母的,一定是成就而欣慰的。孕育一个生命,并看着他长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孩子长大的这个过程里,父母的心境变化是无法形容的,最后只能无奈的感叹一番,叹时间飞逝,叹过去不再,那抱在手中的日子仿佛还是昨天,如今的宝贝也拥有了自己的小宝贝。

但其实读完这篇文章,在想着这份美好祝愿的同时,不免也会想到现实中的父母,还有那些或好或坏的教育方式。在《愿你慢慢长大》里,刘瑜曾说,和一个阿姨(文中是站在女儿的角度喊阿姨)聊天,阿姨问她为什么决定要孩子,她的回答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完整,那个阿姨却反问“这岂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来使你的生命更完整?”刘瑜说,她觉得那个阿姨说得是对的,但却想不出一个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

读完这句,我是真的有很大的触动,本来就是啊,繁衍一个孩子从来就是父母的选择,孩子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属于父母的责任,倒不是讲不要孩子讲孝道,只是我们凭什么要把自己的希冀全部加到孩子的身上呢,父母若不给予孩子他们的爱,又凭什么要孩子为他们当初的选择买单呢?刘瑜在文中说:“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虽然她说是不太正确的看法,可未尝不是道理。

电影《何以为家》,就是讲一个孩子状告自己的父母,状告的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能好好地抚养他。其实就是这样啊,既然选择了生下孩子,就要为这份选择承担责任,若不能够好好地抚养,又何必有当初的选择,只不过是让做母亲的平白糟了番罪而已。影片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家里很穷,明明家长已经负担不起这个家庭了,却还要继续生孩子,使得才十二岁的男孩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被迫工作,父母不能给他保护和安全感,甚至连一个正当的身份都给不了,不仅苦了父母,还苦了孩子。

当现实中的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时,在他们不断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去做这个,你长大要干嘛干嘛的时候,刘瑜对女儿说的是“我所希望的只是, 在成长的过程中, 你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梦想—— 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 又恰好拥有与这个梦想相匹配的能力—— 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与其梦想成比例的能力。”

她说作为一个母亲,她不会去干涉孩子以后做什么,只要那是孩子愿意去做的,只要那是能够让女儿感到快乐的,并能够为之努力的就可以。有些职业虽然看起来很光鲜,可若是不爱,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工作来的让人舒适。现实是如果你在小时候和父母说,你以后想做个服务员,或者仅是想做个普普通通的理发师,父母一定会觉得很没出息,趁早的扼杀了你所谓的“梦想”,可职业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能让人有所成就感,让人愉快地才是正确的选择,而所谓的成就感也应该是自己给的,而不是别人所说的。

“妈妈相信人的本质是无穷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

刘瑜在文中用了五个我希望,表达的是对女儿品格的期望,可即使是那么多的希望,她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苛刻,她更希望的是能和女儿成为好朋友,可以共勉,成为一个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不去扼杀孩子的梦想,也不去强迫孩子变得懂事,不会在叛逆期里一遍又一遍的强调你已经长大了,不要任性;你都这么大了,不要再像个小孩子一样了l类似的……

电影《狗十三》被网友说是没有看懂的人一定有个很幸福的童年。其实这部电影不过是讲了一个在家长的逼迫下,在无数次妥协之下被迫长大的少女,孩子的日渐懂事不过是用无数次泪水和无数次放弃与退让换来的,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而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让我看到了与这层悲哀相反的一面,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祝愿!

“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其他网友回答

卖米

其他网友回答

<与妻书>,小时候读的不太懂,成年后每一次读着心里特难受,真正天下第一情书,写给爱人,写给家国。可惜有两脚怪也有四腿的狗居然在江滨公园林觉民雕像旁撒尿,畜生实在太多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