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中的典故(关于苏轼的历史典故)

关于轼的典故?

“轼”,本来是古代车箱前面用以扶手的横木。古人乘车,一般都是站着,这个横木就是用来帮助人站稳的。就这样一个跟工具有关的汉字,在古代汉语中不是一个常用字。但是,因为横木的特殊之处,经常被名人扶、摸、靠,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故事后,其内涵便会在使用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在古典文献中,“轼”有时候也写作“式”。

扶着轼站着,常用作凭轼、扶轼、轼(动词)等,一般是中性的含义,比如《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里就是登上车,扶轼而远望的意思。用在凭轼旁观中,就是靠在车前横木上旁观,置身事外,作壁上观的意思了。在《左传》中有“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这里虽然也是“凭轼而观”,但是辞令色彩极强,说的人似乎轻松,听的人却也做不到壁上观。

在著名的“苛政猛于虎”里,“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这里的“式而听之”便是扶着车子,专注地听。因为扶车的时候,身体前倾,后来就用这个动作表示敬意。

在《吴越春秋》里,记载了越王勾践的一段故事,说越王勾践将伐吴,出,见怒蛙,勾践俯凭车前横木为敬。从者问其故,勾践说:“吾意者,今蛙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軾。”军士听后,勇气大振,“莫不怀心乐死”。后来轼蛙,轼怒蛙等,就成了典故,用于“轼怒蛙以劝勇,避螳螂以励武”等作品中。如果说孔子式而听之,是对民生的关注,那么勾践向暴怒的青蛙致敬,便是权谋之士的阴诡之术了。

“轼”作为致敬的动作,还出现在《世说新语·德行》的第一篇中,陈蕃礼遇徐孺子的故事,其中有句“武王式商容之闾”,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即周武王礼敬前朝旧人的故事,以此来说明周天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在《吕氏春秋》里也有类似记载,“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这个后来也成为一个典故,即“轼闾”。

当然,最著名还是苏轼,苏轼的名字,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说的非常清楚,“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这段文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嘱咐与隐隐的担忧,“轼”并非车的重要部件,但是不能或缺。因为处的位置特殊,只要乘车便会扶轼,崭露头角的机会多,所以,要学会适当掩饰,不要锋芒太露,因此,叮嘱曰“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当然,苏轼最终还是因为不善于或者不屑于掩饰而罹祸。

轼可以组什么词?

熊轼 xióng shì伏轼 fú shì凭轼 píng shì冯轼 féng shì轼辙 shì zhé熊轼轓 xióng shì fān轼车 shì chē泥轼 ní shì轼闾 shì lǘ轼蛙 shì wā轼庐 shì lú凭轼旁观 píng shì páng guān茵轼 yīn shì轼鼃 shì wā轼柜 shì guì抚轼 fǔ shì据轼 jù shì回轼 huí shì轼怒蛙 shì nù wā凭轼结辙 píng shì jié zhé封墓轼闾 fēng mù shì lǘ转轼 zhuǎn shì轼怒鼃 shì nù wā横轼 héng shì

苏轼的轼字有什么含义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名与字是他的父亲苏洵所起。苏洵号老泉,后世称为老苏。为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名字,老苏还有一篇《名二子说》的名文: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老苏的意思是苏辙之名取义于处世应处于祸福之间,免于遭祸;苏轼之名取义于处世就处于有用无用之间,注重外在的个人形象的修饰。

苏轼字子瞻,瞻就是“远看”,《左传》云:“登轼而望之”。成语高瞻远瞩、有碍观瞻,取高处看得远与高处让远处能看见二义,就是苏轼字的含义。他的弟弟叫苏辙,字子由。从“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得来,由与辙是名字相关。孔子有个著名的学生叫子路,其实名叫仲由,字子路。与苏辙命名法接近。

苏轼的名字,“轼”据说可以理解为他父亲希望苏轼:不忽视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外饰”之物。这话怎么理解?

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

苏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

轼(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没有轼,车也不是完整的车了。

苏洵给苏轼取名“轼”,是希望他不忽视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外饰”之物。

所有的车都会留有车辙,但在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份。

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

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也不至于有祸。

给苏辙取名“辙”是希望他平安免祸。

曹全碑轼字写法?

轼的写法是:横、撇折、竖、提、横、横、竖、提、斜钩、点

轼〈名〉

(形声。从车,式声。本义: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同本义

轼,车前也。——《说文》。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在前曰轼,在旁曰骑。

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汉书·郦食其传》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登轼(爬上车厢前的横木);轼櫃(固定在车厢前横木上的小柜);轼车(在车上凭轼致敬)

苏轼的轼什么意思?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轼有多音字吗?

轼多音字如下:

读音:shì。

笔画数:10。 部首:车。 解释: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组词: (1)回轼:huí shì犹回车。

(2)转轼:zhuǎn shì 回转车头,谓驾车回返。

(3)伏轼:fú shì 亦作”伏式”。 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苏轼的轼当什么讲?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或凭倚之用。

古人在行车途中如要对人表示敬意,即扶轼俯身低头,这个致敬的动作也作“式”或“轼”。如《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但是,“兵车不式”,大约因为甲胄在身,不便于俯身低头。

苏轼取名为轼的由来?

苏轼叫轼是因为:父亲苏洵认为一架车的轮、顶、底盘等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轼”,车厢前那根横木,似乎没什么大用处,但若去掉它,便不像完整的车了。希望他即使身居要位,也要懂得掩饰自己。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