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名词解释?(司母戊方鼎名词解释)

司母戊方鼎名词解释?

司母戊方鼎一般指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1];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司母戊鼎到底有多可怕?

司母戊鼎体现出商朝有非常高超的科技水平,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

“司母戊鼎”之所以是国宝,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个头大,年纪大,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它还反映了3000多年前,商朝时期发达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根据最新的测量结果,整个司母戊鼎长116厘米,宽79厘米,高113厘米,重量有832公斤。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即使在今天的很多金属冶铸工厂利用大型机械来铸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3000多年前,商朝人居然就已经能够完成这样高难度的青铜铸造任务了。如果按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司母戊鼎绝对是高科技产品。

司母戊鼎和司母辛方鼎哪个好?

当然司母戊鼎。即后母戊鼎曾用名“司母戊鼎”,因为内壁上有“司母戊”三个铭文,后经史学家勘误,“司”字应作“后”字解 ,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 “后”的意思是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与“ 皇天后土 ”中的“后”同义。 由此理解 “ 后母戊 ” 三字的本意应该是 “ 献给敬爱的母戊 ”,这一理解在后来出土的“司母辛鼎”得到证实。

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谁最重?

司母戊鼎重。

因为司母戊鼎上有铭文,同时司母戊鼎是王室祭祀重器,另外从重量来看,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重34.5公斤。青铜器越大越重制作也越复杂,所以从这方面看,司母戊鼎也更珍贵,是国之重器。

中国有很多的青铜鼎,其中最著名的三件青铜鼎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毛公鼎。

司母戊鼎为什么是镇国之宝?

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后母戊鼎和熊猫哪个珍贵?

后母戊鼎珍贵。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司母戊鼎原文?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3个铭文。那么,这3个铭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3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的。但是,经专家们研究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而母戊则属于殷墟三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

 商代人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甲乙。大丁王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共同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司母戊方鼎形体巨大,造型精美。鼎为四足方形,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纹饰,并各具形态。鼎身四面以饕餮作为主体纹饰,并有龙纹盘绕,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足上则铸以蝉纹。在这些纹样的衬托之下,整个鼎显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传说是一种贪得无厌的野兽,生有角、爪、尾,面目十分可憎。这种动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根据牛、虎、羊、熊想象幻化出来的,并被赋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纹就是以饕餮这种想象动物为原型,又经过高度艺术夸张而形成的兽面纹饰。这种纹样衬托出一种狰狞、神秘、威严的气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体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也是罕见的精品,无疑代表着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术条件下,铸造司母戊鼎这种大型青铜礼器,应该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不仅需要大批具有熟练铸造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工匠,还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当世人站在这件精美庞大的国宝前瞻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当时高超的青铜技术而惊叹,也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而折服。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一种叫做霸埚的陶制器物,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据计算,一般的“将军盔”能熔铜十多公斤。铸造一般的器物用一个坩埚就可以了。很显然,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庞然大物用一般的将军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发现了一种直径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埚。据推算,铸造司母戊方鼎只要有6个这样的大型柑埚就可以满足熔铜的需要了。

经有关专家分析,司母戊鼎是一个合金体,合金成分为:锡11.4%,铜84.77%,铅2.79%,接近《考工记》中所述“六齐”中铸鼎的合金成分比例。这也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商周两代有“藏礼于器”之说,青铜器不仅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也是当时礼制和政治的集中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这一点中国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司母戊鼎就是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

鼎上有“司母戎”三个铭文。司可解释为祠,就是祭祀的意思;母是商王对其母亲的称谓;戊应是商王母亲的庙号。由这几个铭文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只大方鼎是商王为条把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故它的体形如此庞大就不足为怪了。

在司母戊鼎出土之前,即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殷墟甲骨文,从而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世系和“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商史才成为了信史。

殷墟被称为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圣地。近几十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做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妇好墓的发掘,不仅在殷墟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司母戊鼎的年代和所葬之墓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我们将司母戊鼎和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比较:两者形制相似,大小相近,花纹也有诸多的共同之处,铭文都是几个字,书写的形式也一样,字体都是首尾尖、中间肥的波磔体,司字如出一人之手。

司母辛鼎的年代在殷墟文化的第二期,司母戊鼎当与之同期,绝对年代在武丁晚期。

根据甲骨卜辞,商王的法定配偶为妣戊者有大丁、武丁、祖甲、武乙。大丁是盘庚迁殷以前的先王,可以不予考虑。

这样来看,母戊只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该鼎就是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而作,进而司母戊鼎的“母戊”即为乙辛周祭卜辞中的批戊,祖庚、祖甲的母亲。

中国以独特的青铜文明著称于世,尤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而作为商王室重器的司母戊鼎,素有“青铜之冠”、“国之重宝”之称。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是我国青铜器铸造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见证。

戊方鼎的特征是什么?

司母戊方鼎形体巨大,造型精美。鼎为四足方形,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纹饰,并各具形态。鼎身四面以饕餮作为主体纹饰,并有龙纹盘绕,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足上则铸以蝉纹。在这些纹样的衬托之下,整个鼎显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传说是一种贪得无厌的野兽,生有角、爪、尾,面目十分可憎。这种动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根据牛、虎、羊、熊想象幻化出来的,并被赋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纹就是以饕餮这种想象动物为原型,又经过高度艺术夸张而形成的兽面纹饰。这种纹样衬托出一种狰狞、神秘、威严的气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体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也是罕见的精品,无疑代表着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术条件下,铸造司母戊鼎这种大型青铜礼器,应该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不仅需要大批具有熟练铸造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工匠,还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当世人站在这件精美庞大的国宝前瞻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当时高超的青铜技术而惊叹,也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而折服。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一种叫做霸埚的陶制器物,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据计算,一般的“将军盔”能熔铜十多公斤。铸造一般的器物用一个坩埚就可以了。很显然,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庞然大物用一般的将军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遗址发现了一种直径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埚。据推算,铸造司母戊方鼎只要有6个这样的大型柑埚就可以满足熔铜的需要了。

经有关专家分析,司母戊鼎是一个合金体,合金成分为:锡11.4%,铜84.77%,铅2.79%,接近《考工记》中所述“六齐”中铸鼎的合金成分比例。这也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