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悲惨的一生诗句(蒲松龄坎坷的一生)

蒲松龄悲惨的一生?

蒲松龄的一生是悲惨的,从懂事始,贫穷就纠缠了他一生。婚后分家,“居唯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假伯兄一白板扉,聊分内外”(蒲松龄语)他曾撰《送穷神》一文,“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你不去,偏把我的门儿进。穷神穷神,我央你离开我的门,我不怪你弃旧迎新。”即便是如此哀求苦告,穷神还是于他不弃不离。晚年他贫病交加,时常出无瘦驴,食无肉味,在凄凉中含悲逝去。眼前这偌大的所谓“故居”当然不是蒲松龄的真实所有,而是后人为了纪念的建造。

圣人云君子固穷,仅仅是缺衣少食的贫困,还不是蒲松龄这位儒家门人的大悲处,真正悲痛的应该是他不得伸展的医世拯人的抱负。相信他读书之始,受到的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他悬梁刺股,奋战考帏,就是想效法圣贤,立德立功,这从他的另一个字“剑臣”就可以推见。少时他文名拔萃于诸生,家人也寄予他振兴门楣的厚望。19岁时应童子试,当时主考的大诗人施润章,见他文章自成一体、别开生面,十分喜欢,就批他为县、府、道三个第一。这使他踌躇满志,觉得蟾宫折桂、鲤跳龙门是唾手可得,谁知成也是施,败也是施,是施的这次“误导”让他“偏离”当时以八股文取仕的主流。在后来的大考中,蒲松龄童生考到老,竟无一中,终身名落在孙山之外。命运就这样将他高高托到山巅,又重重地摔向谷底。

可以想见,这对他的打击是何等的沉重,为此他吟出“世上相逢惟按剑,明珠此夜向谁投”的诗句来抒发他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胸中块垒了。

可蒲松龄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幸运的是他没有当官做老爷,所以才能身处社会底层,汲取民间营养,为后人捧送这么一部鞭挞封建科举、讥刺腐朽官僚、为民众鼓呼的《聊斋志异》。我们还可以继续设想,假如他早年得偿夙愿,进入官场,以他“性厚朴,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仰俯”的孤介秉性,又岂能得宠于朝廷,见容于同僚?即便能长久当官,则他如何还能施茶柳泉,搜集奇异,以成《聊斋》这一千古奇书?再假如,他在完成《聊斋》的中年后做官,因有了财力等条件,则极可能当世而不是实际的死后30年将书刊行于世,果真如此,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其人其书命运实在让人不敢乐观。

有西谚说,命运把一扇门关上时,又把另一扇门打开。我们虽不能说贫困才成就了蒲松龄的文业,但可以肯定的是,贫困确实襄助了他的文业。

遥想当年,蒲松龄昏灯冷案,孤影聊斋,怀才不遇的郁闷,寄人篱下的孤独,寒风一样的侵袭着满腹不合时宜的他,于是他握一只生花之笔,怀一颗悯世之心,凭一个侠剑之胆,放开神奇的想象,冥想着院外的一花一树、一兔一狐皆幻化成人,前来给他慰籍,抒他胸臆。

遥想当年,蒲松龄于寒暑假期,农事稍闲时,在紧靠官道的柳泉边,汲水烹茶,飨待过客,搜集各地风土人情,换取各种奇闻异事,回家后记载整理,遂成《墙头记》、《姊妹易嫁》等至今长演不衰的戏曲。

可以说,是多舛的命运给了他想象的空间和写作的动力。他的物资世界是匮乏的,但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是蒲松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狐狸崇拜,使人们自今还保持着对行善的向往,对为恶的憎惕。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多如过江之鲫,有多少名字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当朝一品,各部大吏,过时又能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华宇美姬,锦衣玉食,追求生理快感的碌碌众生,随着肉体的腐烂尽化为泥土,而穷困潦倒、忧郁孤愤的蒲松龄却凭借一部《聊斋》矗立在史书里,光耀在人心中。

画皮人物特点蒲松龄?

1、蒲松龄通过《画皮》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往往是忠言逆耳,要人们擦亮眼睛,认清谁才是对自己好的人。
  2、原文简介
  《聊斋志异》,又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最后《画皮》有一个深刻的寓意,原文结尾处就这样一处颇为“愤青”的慷慨陈词,“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后半句堪称经久不衰的警世恒言,在当今年代,我们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某些双眼放绿光的妖精比作那些二奶;亦把陈氏比作那些结发多年的糟糠之妻。虽然在道德和实情上有着诸多复杂的具体不一样,但这种泛泛的比较还是有点像新时代的情况。
  3、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蒲松龄哪个朝代的人?

蒲松龄是清朝人,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蒲松龄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640年6月5日)夜戌刻生。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扩展资料

蒲松龄5岁的时候,正值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

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背景?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生于明末成长,并生活于清初,那是一个社会节奏动荡的时期,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清军的烧杀掳掠,农民起义的南征北战,以及连年的水旱灾荒,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市调敝,田园荒芜,白骨蔽野,遍地疮痍,蒲松龄出生前后,他的家乡山东几乎年年发生水旱蝗灾,以至于,“人相食”有些省区甚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蒲松龄以他的所见,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了聊斋志异,以表达自己的孤愤。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有着杰出成就的文学家和小说家,广为后世流传的古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出了在小说方面成就很高,他在诗文、戏曲、农业专著、医药专著等方面都有所涉略。

蒲松龄,字留仙,属于如今的山东淄博人,因为他创作了《聊斋志异》这本小说集,后世又称他为“聊斋先生”。蒲松龄出生在一个落败的地主家庭,虽生长于田园乡间,但从小喜爱读书,特别是志怪传奇一类的书籍。他自十九岁,就开始考取功名,但直至七十一岁时,才考取了岁贡生。

青年时期的蒲松龄就已经开始了狐鬼故事的创作,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的批判融入到志怪小说的创作当中。“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句话就是后世对蒲松龄的评价。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就将自己耗费大半生写出来的小说短篇,集结成了书籍,而这本书就是著名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详细资料?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在科举考试中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龄屡屡受挫,终生不得志。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对仕途失落同时,便把精力转到写作上去了。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科场仕途的失败使蒲松龄满腔悲愤,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劳苦平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

到蒲松龄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此后他还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可以说《聊斋志异》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所以有人说:若是蒲松龄中举了,最多多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世人也无人知晓蒲松龄。祸福就是这么难于理解的转换,这也是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不少诗、词、散文、俚曲,他的作品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历家文》、《农桑经》、《药崇书》等关于历法、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著有《宋七律诗选》和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

蒲松龄是绍兴人吗?

不是,蒲松龄是山东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回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的简介?

1、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

2、作品

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

3、作品影响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