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战争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战争交响曲

贝多芬战争交响曲赏析?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 ,《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战争交响曲》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作品,但是在当年却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上阵担任指挥。两部重头作品被上演——创作于前一年的《第七交响曲》直到这一天才真正公开首演,而《战争交响曲》更是作为贝多芬的新作第一时间展现在维也纳听众面前。这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音乐会,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挥才能被全面展现在听众们面前!《第七交响曲》更受到了普遍赞誉,不得不加演“小块板”乐章。沉浸在战争胜利欢乐中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说起来是可笑的,很多乐评人士对《战争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屑一顾,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在欧洲大众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几乎被荣耀和光辉充斥着,总算使得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肯定。这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欲望重新被唤起,一部又一部新作问世了,音乐会也一场接一场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远听不够。

这一切预示着贝多芬辉煌和荣耀年代的开始。1814年5月份,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经过大幅度修改之后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开始,贝多芬被一次次邀请去参加权贵显要、政治人士的聚会。这时候,拿破仑已经倒台,欧洲的政治局势虽然非常复杂,但表面上还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年代,音乐家、艺术家的价值重新得到了体现。贝多芬作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和领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视。那个时候的贝多芬俨然如同当今的“超人气巨星”!

当然在这段自己最“辉煌”的日子里,贝多芬对于“共和体制”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虽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统治者相处,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乱不堪的局面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要和“上层名流”为伍而变得妥协。他只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高潮过后,贝多芬进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个低潮期。

低潮源自贝多芬的许多显要友人的相继去世、患病、破落。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贝多芬在此时重新回到了孤独、寂寞当中。应该说虽然乐圣的一生当中有过阳光普照的时候,但终究还是阴霾多于晴天,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这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脾气也越来越怪癖,性格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来,贝多芬已经和一个暴君、狂人无异。同时贝多芬身体健康也开始重新和他作对,肺病和伤寒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同时这时候欧洲大陆的局势也使得贝多芬这个一直关注政治的作曲家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种种这些,都让贝多芬无暇再用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这段日子内,贝多芬几乎没有惊世的音乐问世,只有少数几部作品诞生,且其中后来比较出名的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

这段忧伤的日子,贝多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诗歌、剧作。包括荷马、歌德晚年的诗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了很多感悟和笔记。最终贝多芬从这些充满内涵、充满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唤回了自己的作曲灵感!即使物质生活再怎样困顿,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柱。1818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从沉默中醒来,一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被不断谱写出来!

延伸阅读

1814年,贝多芬的声誉达到巅峰,请问原因是什么?

1814年的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八交响曲,此时的贝多芬得到官方的赞赏承认,已经被尊为“乐圣”,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后,贝多芬激动地创作了《威灵顿的胜利》(战争交响曲)来庆祝,虽然贝多芬并不是为官方写的这首曲子,但是这和整个欧洲的心情不谋而合。

贝多芬失聪后写的曲子?

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的曲子有《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庄严弥撒曲》、《帝皇钢琴协奏曲》。

1、《战争交响曲》又称《威灵顿的胜利》(Wellingtons sieg, ob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OP.91)是贝多芬作于1813年的钢琴曲,题献给英国摄政王腓特烈。1812年拿破仑攻入莫斯科败迹后,欧洲各国联合,1813年6月21日在维多利亚与拿破仑军队作战,英国名将惠林顿击溃拿破仑,这首标题音乐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摹。

2、《D大调庄严弥撒曲》创作于1819-1823年间。这时期正好是欧洲社会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局面中摆脱出来的初期。连年的政治和军事灾难使人们逐渐对源自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想思潮产生怀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5、《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战争交响曲林肯公园赏析?

林肯公园的现场,是一种低调的摇滚震撼。

和很多重金属乐队不同的是,他们从不以发泄为借口而滥用粗俗字眼;相反地,他们执着于将沮丧、痛苦和孤独的情绪转移到强大的音乐中,因此专辑中的歌曲大部分都传递着积极意义,带给世人宣泄、纾解和治愈的力量。乐队成员在工作中的团结一致,在音乐上的积极追求,在生活上的低调纯粹,在公益上的不懈努力,都使得这支乐队显得如此的特别,充满阳光。甚至曾对年轻人音乐一无所知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成为了他们的忠实歌迷。执着追求信仰,低调博采众长。林肯公园出道至今,不断挑战自我,突破音乐界限。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引发着混合音乐风暴,也激励着不甘人后的年青人们发现自身力量。在他们的身后,是年青人自由、博大、包容的精神世界

battle symphony啥意思?

中文名称 战争交响曲外文名称 Battle Symphonybattle英 [‘b?t(?)l]美 [‘b?tl]n. 战役;斗争vt. 与…作战vi. 斗争;作战symphony英 [‘s?mf(?)n?]美 [‘s?mf?ni]n. 交响乐;谐声,和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