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_英烈故事有哪些

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

请给我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吧!!!

问题补充:越多越好哦!!!
●叶刚(1908-1930)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1927年入晓庄师范学校读书。曾任晓庄师范联村自卫团副总指挥。1930年在驻校的国民党军中从事策反工作,不幸被捕。同年8月牺牲于雨花台。李耘生(1905-1932)原名殿龙,字云生,又名李立章、李涤尘。山东广饶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汉口硚口特区区委书记、武昌市委书记、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南京特委书记等职。1932年4月不幸被捕,6月在雨花台就义。 烈士故事 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多年过去了,家乡人民对烈士曾玉良仍难以忘怀,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扬州籍工运先驱。清明节前后,记者有幸与他从上海、宝鸡等地赶回老家的后人们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刚退休不久的曾美云是曾玉良义子曾春和的大女儿。曾美云回忆说,“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勇士比较多,当地百姓对烈士后代特别是对她家显得非常关心。生母去世后,做火车司机的父亲曾春和经常出差,邻居就主动把她和弟弟接回去住。 这次曾春和的4个子女都回来了,他们都说已过世的父亲是个不多见的犟老头,一生死活不让他们沾爷爷曾玉良的光。1957年,曾春和离开武汉到陕西宝鸡机务段工作不久,湖北省总工会、郑州铁路局等领导曾前往慰问,当时林祥谦的两个孙子都被照顾安排至江岸机器厂工作,考虑到曾春和有3个子女未就业,组织上也希望帮助解决曾家的实际困难。谁知曾春和就是只字不提,反而对前来看望的人说他家没有困难。大女儿曾美云下班回来听说后,劝父亲不要死脑筋。谁知刚开口,曾春和就把眼睛一瞪:家里的事,轮不到小孩子管,并骗她说慰问的人已离开了宝鸡,其实当时那些人还在招待所里等曾春和回心转意。 1983年,曾玉良牺牲60周年。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工会等都派员到曾春和家慰问,看到他家好几口人仍挤住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快要拆迁的旧房子里,立即指示宝鸡机务段工会尽快改善烈士后代的住房条件。听说单位要分房了,曾春和悄悄地把未成婚的小儿子及小女儿的户口迁到各自单位的集体户口中,户口簿上只留自己和老伴(后娶)的名字,最终分到一个34平方米的小房子。当时,不少邻居都说曾春和是个傻子,可曾春和却不以为然。 曾春和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来不许他们以烈士后代自居。对此,小女儿曾美芳感受最深。当年知青下放,17岁的曾美芳刚好从宝鸡铁路中学高中毕业,按照烈士后代可以申请不去的规定,她完全可以留在宝鸡。学校老师得知曾家身世后,曾主动找到曾春和,说曾美芳符合照顾条件。但曾春和却执意让女儿去,说爷爷曾玉良连牺牲都不怕,咱不能丢祖宗的脸。他亲自将小女儿送到条件艰苦的崎山县,并鼓励女儿在农村好好表现,争取第一批进城。1993年,70多岁的曾春和向机务段退管办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晚年要像父亲曾玉良那样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可惜,时间不长他就因脑溢血瘫痪在床,于1997年离开人世。 受父亲的影响,曾春和的几个子女都活得很坚强。大女儿曾美云从宝鸡纺校毕业后,分配至陕棉十二厂,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全厂知名的业务尖子,退休前为该厂劳资科负责人;大儿子曾国明为人忠厚,是一家物业公司的瓦匠,几年前夫妻双下岗,至今和两个未成婚的儿子挤住在父亲留下的34平方米的公房里。他们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地克服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小儿子曾国跃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不灵便,几十年来,一直在宝鸡机务段维修工岗位上任劳任怨。小女儿曾美芳如今已48岁,是宝鸡供电局的一线职工,丈夫下岗,家里开支全靠她一个人的收入,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病,每月药费就需几百元,她的婆婆患有糖尿病,也需要人服侍。别人都替她担心,可她一点也不悲观。她说,再苦也没有爷爷曾玉良那个年代的日子苦,单位经常进行上岗之类的考试,她从来没有落后过。 ●曾玉良,1886年出生于槐泗镇龙尾曾庄,牺牲时年仅37岁。遗体由武汉地下党组织秘密水运至扬州六圩码头,抬至槐泗安葬,墓园于1992年在槐泗镇荷花村建成。 ●曾玉良烈士的英名和他的斗争事迹,和林样谦、施洋等著名工运领袖一样,在京汉铁路全线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早在1923年,他的事迹就被写进《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二七工仇》、《二七罢工斗争史话》等。在全国各地所建造的“二七”纪念馆、堂、塔以及陵园中,都有曾玉良烈士的遗像、塑像、遗物、油画及史料的珍藏与展出,并且总是排在林祥谦、施洋之后,列第三位。希望您能满意谢谢采纳

关于革命英雄故事

问题补充:帮我找出来哦——-革命英雄故事急 急 急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有哪些关于革命小英雄的故事

问题补充:有哪些关于革命小英雄的故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最后他凭借他的聪明机智完成了任务。王二小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中国的革命烈士及故事

问题补充:只要4个 每个浓缩成70子左右
●王佐(1898——1930.2)原名王云辉,江西遂川人。裁缝出身。1923年参加绿林武装。1925年所部被地方政府收为新遂边陲保卫团,任副团长、团长,后为躲避地方豪绅追杀,重新恢复了原来队伍。1927年,在遂川县农民协会帮助下,将所部改称农民自卫军,支持遂川农民运动。同年6月,永新的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乃率所部与宁冈、永新、安福等部农民自卫军于7月26日在永新暴动队配合下,攻克永新县城,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旋任赣西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后与袁文才率部在宁冈坚持斗争。同年10月,对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1928年1月所部接受改编,2月,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任副团长,兼第二营营长。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师第三十二团副团长兼第二营营长、红四军军委委员,并当选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7月,任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方机关和五大哨口。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动向赣南出击,奉命率第三十二团协同红四军留守井冈山,时任第三十二团团长,曾多次打退敌人,重兵进攻。3月,成立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一团,任团长兼第一营营长。5月,任红五军第六纵队司令。7月,任红五军第五纵队司令,率部在井冈山坚持游击战争。1930年2月,在永新被错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邓中夏(1894~1933) 湖南宜章人。“五四”运动时,即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后积极从事工人运动。1922年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部长、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全总驻赤色工会国际代表、赤色工会国际执行委员、中共湘鄂两省委委员。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10月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方志敏(1900~1935) 江西弋阳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4年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1935年1月在与国民党反革命军队作战中被捕。同年8月6日在南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关于绍兴的革命先烈故事,感悟

问题补充:关于绍兴的革命先烈故事,感悟
●陶成章字焕卿,绍兴陶堰人. 民主革命家.1902年留学日本,参加反清清革命活动.不久回浙联络会党,与蔡元培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与徐锡唐创办绍兴大通学常.1906年成立光复军,被推为五省大都督.武昌起义后,发动上海,浙江,镇江等地光复光军起义,抱病指挥攻克南京的战斗.民国成立,被浙人推举为省临时参议人议长.1912年1月14日被暗杀于上海. 其有一故事,叫鞭炮吓洋人的故事.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用开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爱国青年陶成章看在眼里,怒在心头.有一天,他上城去朋友家作客,刚走到清道桥,一乘入抬大轿迎面过来.他让路稍微慢了解一点,轿夫武开口斥责他"乡下人,走路看看灵清!",最后友邦,缉拿凶菲.很快会笼.山阴两县发出了,追捕令.陶成章在乡亲朋的帮助下,躲过了抓捕.不久,他到了日本,投身到打倒列强,恢复中华的武装斗争中去了。
●秋瑾吧~ 绍兴的女英雄哦~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活动年谱 1875年 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生于福建闽候。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湘潭富绅子王廷钧。王为人无信义,无情谊,好嫖赌,损人利己,给她婚后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鲁迅和周恩来也算吧~ 其实这个东西网上找找很多的啊~

你们知道我国爱国革命烈士的故事吗?(100——300字的)

问题补充: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烈士故事 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多年过去了,家乡人民对烈士曾玉良仍难以忘怀,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扬州籍工运先驱。清明节前后,记者有幸与他从上海、宝鸡等地赶回老家的后人们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刚退休不久的曾美云是曾玉良义子曾春和的大女儿。曾美云回忆说,“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勇士比较多,当地百姓对烈士后代特别是对她家显得非常关心。生母去世后,做火车司机的父亲曾春和经常出差,邻居就主动把她和弟弟接回去住。 这次曾春和的4个子女都回来了,他们都说已过世的父亲是个不多见的犟老头,一生死活不让他们沾爷爷曾玉良的光。1957年,曾春和离开武汉到陕西宝鸡机务段工作不久,湖北省总工会、郑州铁路局等领导曾前往慰问,当时林祥谦的两个孙子都被照顾安排至江岸机器厂工作,考虑到曾春和有3个子女未就业,组织上也希望帮助解决曾家的实际困难。谁知曾春和就是只字不提,反而对前来看望的人说他家没有困难。大女儿曾美云下班回来听说后,劝父亲不要死脑筋。谁知刚开口,曾春和就把眼睛一瞪:家里的事,轮不到小孩子管,并骗她说慰问的人已离开了宝鸡,其实当时那些人还在招待所里等曾春和回心转意。 1983年,曾玉良牺牲60周年。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工会等都派员到曾春和家慰问,看到他家好几口人仍挤住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快要拆迁的旧房子里,立即指示宝鸡机务段工会尽快改善烈士后代的住房条件。听说单位要分房了,曾春和悄悄地把未成婚的小儿子及小女儿的户口迁到各自单位的集体户口中,户口簿上只留自己和老伴(后娶)的名字,最终分到一个34平方米的小房子。当时,不少邻居都说曾春和是个傻子,可曾春和却不以为然。 曾春和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来不许他们以烈士后代自居。对此,小女儿曾美芳感受最深。当年知青下放,17岁的曾美芳刚好从宝鸡铁路中学高中毕业,按照烈士后代可以申请不去的规定,她完全可以留在宝鸡。学校老师得知曾家身世后,曾主动找到曾春和,说曾美芳符合照顾条件。但曾春和却执意让女儿去,说爷爷曾玉良连牺牲都不怕,咱不能丢祖宗的脸。他亲自将小女儿送到条件艰苦的崎山县,并鼓励女儿在农村好好表现,争取第一批进城。1993年,70多岁的曾春和向机务段退管办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晚年要像父亲曾玉良那样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可惜,时间不长他就因脑溢血瘫痪在床,于1997年离开人世。 受父亲的影响,曾春和的几个子女都活得很坚强。大女儿曾美云从宝鸡纺校毕业后,分配至陕棉十二厂,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全厂知名的业务尖子,退休前为该厂劳资科负责人;大儿子曾国明为人忠厚,是一家物业公司的瓦匠,几年前夫妻双下岗,至今和两个未成婚的儿子挤住在父亲留下的34平方米的公房里。他们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地克服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小儿子曾国跃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不灵便,几十年来,一直在宝鸡机务段维修工岗位上任劳任怨。小女儿曾美芳如今已48岁,是宝鸡供电局的一线职工,丈夫下岗,家里开支全靠她一个人的收入,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病,每月药费就需几百元,她的婆婆患有糖尿病,也需要人服侍。别人都替她担心,可她一点也不悲观。她说,再苦也没有爷爷曾玉良那个年代的日子苦,单位经常进行上岗之类的考试,她从来没有落后过。记者方秋雨【相关链接】 ●曾玉良,1886年出生于槐泗镇龙尾曾庄,牺牲时年仅37岁。遗体由武汉地下党组织秘密水运至扬州六圩码头,抬至槐泗安葬,墓园于1992年在槐泗镇荷花村建成。 ●曾玉良烈士的英名和他的斗争事迹,和林样谦、施洋等著名工运领袖一样,在京汉铁路全线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早在1923年,他的事迹就被写进《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二七工仇》、《二七罢工斗争史话》等。在全国各地所建造的“二七”纪念馆、堂、塔以及陵园中,都有曾玉良烈士的遗像、塑像、遗物、油画及史料的珍藏与展出,并且总是排在林祥谦、施洋之后,列第三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