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出来干嘛很牛吗 国防科大比清华北大好吗

国防科技大学比清华北大好吗?

1.能考上国防大学的学生一定可以上清华,但能考上清华的人不一定能上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在招生时,只对学生的分数线有更高的要求,但国防大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更好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经过政审、体检等等,其中有一项不合格,都无法进入国防大学。

 

2.国防大学培养的都是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并成为我国军事和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

3.并且一个学校,除了培养人才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只有一个爱国的人才,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倘若心中没有爱国情怀,哪怕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是为别人做了嫁衣。对于这一点,国防科技大学无疑做得很好,出了很多对社会有用的人物,这也是很多学子想要报考这所学校的原因之一。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做什么?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去向为军单位和空军、海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从事指挥类岗位,月薪4500左右,不同的单位补贴稍有差别。

科大和其他军校基本也是类似的,毕业分配首先看是指挥类还是非指挥类,指挥类的话原则上都是去基层部队,担任排长这样的基层岗位。非指挥类较多的是去相应的技术岗位,不过这不是一定的,也有一定数量的非指挥类学员也分配到了基层部队。

国防科技大学还有一种没有军籍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不会享受任何部队的待遇,毕业后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国防科技大学不但提供了保障还满足了想要卫国的梦想,要知道进入国防大学就算是入伍了,上学免费,而且每个月还会发放津贴。到了一定的阶段还有机会可以转业二次就业的,转业的话就可以到各行各业。

拓展资料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届一届的国防科大毕业学员奔赴四面八方,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有的上了高山,有的去了海岛,还有一些人成为海军,走上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这艘承载着民族振兴梦想,也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的航母上,目前有十余名国防科大毕业学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在舰上真实温暖的生活。

点击观看视频

 

辽宁舰上目前有13名国防科大毕业的干部,与来自其他院校的干部比较,有几个突出优点:第一,品行端正,忠诚老实。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有严谨的学术作风;第二,基础扎实,业务精湛。目前,有2名科大的毕业学员在辽宁舰上已经成为高级工程师。还有几名学员虽然是助理工程师,但也是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第三,多才多艺,一专多能。他们虽然大多都是技术干部,但是综合素质较高,在部队文化建设方面,是行家里手,是建设和丰富航母文化的骨干。

——辽宁舰政委李东友”

查国峰:倚“舰”天涯,纵横四海

 

查国峰

查国峰,国防科大2016届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学员,现为辽宁舰上一名工程师。进科大读博士之前,查国峰就是一名海军。由于在岸勤部队服役,对大海、对舰艇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驰骋海洋的梦想。

报到第二天,查国峰就跟舰出海,内心充满新鲜和激动。与此同时,各种担心也慢慢滋生,最开始的担心,是害怕自己难以适应舰艇生活。航母上迷宫般的舱室构造,让他有点找不着北。有时去个洗手间,回来有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住舱了,这给刚上舰的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和苦恼。好在通过努力适应,他逐步掌握了舱室构造规律,找起位置来也就不难了。不过即便如此,到目前为止,他去过的舱室可能还不足航母舱室的十分之一。

在航母上,还有一件事情令他刻骨铭心,那就是“磕碰”。这种磕碰在航母上可谓是“家常便饭”,舰员们都司空见惯。由于船体本身构造的要求,每个隔断门的底部都是高起的,就像老房子的门槛一样,你需要高高的抬起脚,方能通过。而当你在抬脚的过程中,如果忘了弓起腰,那么此时你的头很可能就撞上门上沿,一声闷响,你可能这辈子都能记住。查国峰开玩笑说:“还好我个子小,少了这份痛苦的记忆。不过,我惊奇地发现,航母人都能穿梭自如,有甚者还能跑步穿梭,如同杂技演员穿越钢圈般,动作娴熟利索,令人赞叹。”

在航母上待的时间久了,发现迷路、磕碰都不算什么。最难的部分是出海期间的与世隔绝。狭小环境、密闭空间、不见天日,连轴转值班,有时生物钟混乱到分不清白天黑夜,于是会出现口腔溃疡,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等各种并发症。加上暂时不能与家人联系,这是最难熬的部分。记得第一次出海期间,由于没有经验,熬了一个星期才和家人联系,等拨通电话的时候,爱人已泣不成声,怪他突然从人间消失,令人措手不及。“也许与家人长时间的分离才是所有舰员内心最脆弱的部分。”查国峰由衷地发了一句感概。

“不过,当站在甲板或者舰岛,看着飞鲨战机滑越腾空,歼-15战斗机的巨大轰鸣声压迫你耳膜和心脏的时候,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巨大的满足感会充满你的全身,于是无限的力量又重新回归,我们正在干一件了不起的事。”查国峰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采访结束时,查国峰向科大的学弟学妹送上自己的祝福和愿景:“带上你的初心,背起你的才华,我在航母等你,一起倚‘舰’天涯,纵横四海。

 

崔学成:在航母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

 

崔学成

崔学成,2003年考入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东海舰队某基地工作,2010年5月,选调到航母接舰部队,现为海军辽宁舰工程师。

毕业前,崔学成想过考研、也想过分配的各种可能,但从没想过到海军。带着对未知的惶恐和兴奋,他独自一人到保障基地司令部报到,当时成了万蓝丛中一点绿。2008年的夏天,崔学成一次和父亲通话中,父子俩聊起国家要建航母了。“既然干了海军,就要到舰艇上去,而且最好到中国最大的舰艇——航母,才不枉当一次海军。”他顿时感到热血沸腾,去航母,成为他日夜期盼的一个梦想。

2010年3月份,在基地通信站任宣传干事的他,突然看到航母部队招人的通知,他感觉,梦想被点燃了。当时选调的专业并不包括政工干事,想去航母就得再换一次专业。他反复斟酌决定不能放弃这个机会。经过多次向单位领导申请,他报名并参加了面试,最后顺利地来到了航母部队。

“作为航母第一批舰员,我是非常幸运的”。这是崔学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锻炼,他渐渐地适应了航母部队的节奏,从一个岸勤兵转变成一个舰艇兵,在和航母一起成长。他学会了唱海军军歌——《人民海军向前进》,慢慢地能够承担起舰艇内部的通信保障责任,知道舰艇信号、报务等专业知识,从不敢进驾驶室到担任驾驶室航行值更官,甚至担任操纵值更官下达一个一个的口令,指挥着舰艇运动……“我只想说,这个海军当的不亏,这辈子当兵值了,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满足。”崔学成激动地对记者表示。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崔学成对在校的学弟学妹吐露心声:“离开学校已经11年了,对我们亲爱的校园甚是想念。感谢母校,在我最美好的时光给了我4年最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分配到基层部队时,要多考虑‘我该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不能眼高手低,多学、多听、多看,关键是要多干,尽快克服水土不服,尽快实现转变,多为部队建功立业。”

王恽:我指挥军乐队迎接习主席视察

 

 

王恽(中)正在指挥军乐队

王恽,2001年考入国防科大,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毕业分配到海军驱逐舰某支队,2012年2月被选调到航母部队,现为海军辽宁舰干事,主要负责文化工作。

在驱逐舰某支队工作近7年的时间里,王恽发挥专业优势,凭借文艺特长,将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2011年4月,支队干部科来征求他的意见,说航母部队要选调1名文化干事,问他是否愿意去。王恽当即表态,非常乐意。很快,王恽带着喜悦到了航母部队。

上航母的第一关,就是熟悉舱室。航母内部的通道结构复杂,房间数量多,王恽抓住每次随航母出海试验的机会,在其他老舰员的帮助下,用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熟悉航母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常去的工作舱室和生活舱室,通过考核,顺利地取得了上舰“资格证”。

王恽在航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建舰上的军乐队。对于军乐队,他从没接触,一窍不通。但王恽并没被困难吓倒,他乐观地想,音乐是相通的,对于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来说,上手应该不会很慢,实在不会,还可以花钱请老师来做专业指导。很巧的是,舰上报名参加军乐队的队员里,有部分队员曾经在老单位吹过管铜乐。王恽将军乐队训练作为“从零开始”的首要任务,通过这群骨干“以老带新”,乐队很快就组建起来并有了一定的训练成果。他还借鉴电声乐队的方法进行训练,顺利实现军乐队的合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舰上第一支军乐队从无到有,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2012年的一次文艺演出中,军乐队的演奏得到了全舰官兵的认可和赞许。演出完第二天,许多还不认识的舰员在通道里主动跟他打招呼,询问是否还可以加入军乐队。此后,只要王恽牵头组织文化活动,都会得到官兵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最令人难忘的是2013年8月28日,在接受习主席视察的任务中,王恽指挥舰上的军乐队迎接主席的到来。他自豪地对记者说:“那是我终身难忘永远自豪的时刻!”

王恽说:“十分感谢母校的栽培,我在文化工作中所用的知识和技能,得益于在科大的学习,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母校的培养,我也不能凭专业优势选调到航母部队。科大教员传授给我的技能,使我终身受益,我将铭记于心。

 

席建峰: 见证了辽宁舰破茧成蝶

 

席建峰

席建峰,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国防科大原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在海军辽宁舰担任高级工程师。

来航母部队之前,席建峰在广东湛江的一支海军部队工作,没有太大的压力,工作舒心、生活惬意。当得知海军组织选调航母舰员的消息,他坐不住了,能有机会在中国第一艘航母上服役,想想都激动。当时,他已成家立业,离开稳定的生活和熟悉的环境,开始一种全新的、充满未知的、也可能是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家庭方面,如果选择离开,爱人将独自一人照顾不满2岁的女儿,从此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席建峰将顾虑告诉了妻子,没想到妻子主动劝他不要错过去航母工作的机会,自己会挑起家庭的担子。

有了爱人坚定的支持,席建峰向组织提交了申请。最终,单位党委向上级推荐,经过海军的严格选拔和相关组织程序,他终于来到了令人神往的航母接舰部队。

因工作需要,席建峰没有和大多数人员一样参加各类培训,而是直接到装备部门报到开始工作。部门领导告诉他,来到这里,面对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每一个人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地去工作。席建峰告诉自己,接下来要靠自己努力干了。他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系统自学了与航母相关的各类基本知识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主动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建立与有关单位的业务联系,开展建章立制等基础性工作。后来,席建峰了解到,不仅是他,航母部队的每一个人,来到这里担负的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从头开始,摸索着前进。在航母工作期间,席建峰先后组织完成6部装备管理保障的规章制度起草工作,组织编制13万字的装备资料,推行本专业领域的6S规范化管理,被海军装备部聘为海军某保障专家组成员。

席建峰随辽宁舰多次出海,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到西太平洋,从导弹怒射到战机轰鸣,见证了辽宁舰的破茧成蝶。作为亲历者,他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深知其中的不易。作为大国利器,辽宁舰寄托了国人更多的期待。作为海军的新型作战力量,也必然要在今后的军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席建峰深知,将来的路还很长,辽宁舰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

席建峰说:“我想对母校说加油!您的学子盼望您早日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强于天下者必强于海,欢迎更多的科大学子们投身海军、加入我们,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贡献青春和力量。

 

李朝阳:我曾两次接受习主席检阅

 

 

李朝阳

李朝阳,2011年考入原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的空间工程专业学习,2015年9月,考入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军事航天系的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教研室攻读硕士学位。

当分配命令下来时,李朝阳看到单位是海军辽宁舰,内心激动万分。能登上航空母舰是多少国人的梦想,能在辽宁舰服役则是无数军人的追求。那段时间,他对航母生活充满了各种美好想象,洁白的军装、先进的装备、呼啸的战机、威风的舰队,年轻人就应该意气风发、四海为家!

与同学一一告别之后,李朝阳独自一人来到了辽宁舰身边。他看到辽宁舰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宽广的甲板、高耸的舰岛、戒备森严的安检,这就是他魂牵梦萦的辽宁舰!

报到之后,他被分配至航空保障部门的指挥保障管理中队。初到舰上,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生活关,陡峭的扶梯、三千多个舱室、纵横交错的通道,稍有不慎就会迷路,甚至去餐厅吃饭都要别人带路。除此之外,这里严格正规的管理制度也和学校生活截然不同,六个月的当兵锻炼经历让李朝阳有了二次入伍的感觉,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让他对基层部队生活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真正了解了战士们的所思所想。

在某重大任务期间,李朝阳作为分区列队人员,在飞行甲板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在前期的训练过程中,由于飞行保障任务十分繁重,分区列队训练往往是夹在飞行保障任务的间隙。大家既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按时参加训练,在甲板上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海风潮湿闷热,紫外线让舰员们的肤色变黑了几度,甚至有人皮肤被晒伤,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

在阅兵当天,当习主席亲切的声音传来时,李朝阳感觉到自己是无比的幸运,因为五年前正是在长沙,他和同学们在国防科大的三号院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五年的时间却已悄然逝去,李朝阳的着装从陆军绿变成了海军白,身份也从科大学员变成了海军军官,永远不变的是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

刘蕾:“菜水手”逆袭成合格航母人

 

刘蕾

刘蕾,2010年考入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专业名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任海军辽宁舰某中队参谋,主要工作是负责舰载机的飞行保障组织计划及协调。

刘蕾至今仍清晰记得4年前学院宣布本科生分配命令的时刻。当得知自己分配到辽宁舰工作,他脑袋里是懵的。对水面舰艇部队,他当时没有任何直观的认识和印象,只是知道,辽宁舰是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是中国海军历史上最牛的舰艇,至于有多牛?还真是没啥体会。其它印象,那还真是没了。

上舰之初,对刘蕾而言,最大的困扰就是迷路。辽宁舰上舱室众多,大大小小3000多个,加上通道交错,对刘蕾这样一个“菜水手”来说,航母俨然是一个迷宫。更要命的是,船体都是铁,在船舱里面,手机没有一点信号。有一次,刘蕾在通道内找不着北,只得一通瞎走,找到个露天部位,打通战友的电话,被灰溜溜地接走,才避免了进一步尴尬。这份经历日后也成为战友们聊天的一则趣闻。

但是,随着工作的推进,刘蕾很快喜欢上了这艘庞然大物,宏伟的身躯、宽广的甲板,都令刘蕾着迷。在4年的工作中,他在单位各个岗位都担任过不同角色,曾任舰上军务参谋,部门网络助理工程师,部门参谋,分队长等多个岗位,与这艘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刘蕾的主要业务是负责航空保障指挥管理专业,负责舰载机飞行保障组织计划及协调工作,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

和记者闲聊航母上的生活时,刘蕾说4年的航母生活,教会了他几个道理。一是想的再好,不如做到;二是要锻造坚强的意志。不被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击垮,不被别人的眼光束缚;三是作为一名军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将每一项属于自己的工作干好,让各级领导放心,让下属觉得靠谱。

阳昆:我已经是一名真正的水手

 

阳昆(右一)

阳昆, 2000年考入原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2004年本科毕业分配到广东湛江,在南海舰队司令部直属队工作。2009年调入航母部队,现任海军辽宁舰某中心主任。

航母部队刚组建时,到阳昆的单位选调干部,他当时还是非常忐忑的。一方面,当时航母部队非常神秘,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开始,心里非常纠结;另一方面,虽然阳昆的专业符合选调要求,但是之前他从未上过船,到时会不会水土不服还不知道。最终,他下定决心,不上舰就不算真正的当了海军,要上舰就要上最大的才够牛!就这样,阳昆在航母部队一干就是9年。

阳昆在舰工作期间,特别是担任中心主任期间,紧盯航母战斗力建设目标,立足本职,工作可圈可点。他针对厂家提供的机线资料不准确,不完整的问题,集中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资料体系,较大的缩短了故障定位的时间;他针对装备连续运行,容易导致突发故障的问题,指导各班建立了装备预检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给舰员留下了更多的故障处理时间;他针对舰员不同程度的存在依赖厂家技术人员的问题,带头参与装备故障排查,认真审核每一项临修工程,对舰员目前能自修完成的装备故障,立足自身解决;他针对各班业务交叉性强,特别是综合信息传输分系统与通信系统其他分系统之间物理接口多的特点,进行跨班战位的交叉授课5次,接口对接12次,有效促进了班战位之间的相互了解。

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阳昆告诉记者,现在航母已经成为国之重器,一举一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目光,航母Style 在网上被争相模仿,航母人头上也顶着一层特殊的光环,但所有的变化其实都是渐进式的。从开始的舰能动、机上舰,到舰载机起降训练常态化,再到初步形成作战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每一步都凝聚着航母人的青春和汗水。

采访快结束时,阳昆对记者表示,在为航母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他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水手,随时准备着,向着深蓝起航!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能来到航母部队,一起带着飞鲨,去劈波斩浪!

王大龙:毕业于国防科大是我一生的骄傲

 

王大龙

王大龙,原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毕业学员,2011年毕业后来到辽宁舰工作,现在是辽宁舰上的一名调度助理员,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舰载机的调度和转运。

毕业报到时,王大龙拖着厚重的行李,带着对硝烟沙场的期待和憧憬,赶到单位,但是眼前的一幕令他的心情瞬间百感交集。航空母舰锈迹斑斑,静静地停靠在船坞,科研人员、维修人员、安全警戒人员等等,在现场忙忙碌碌,不停穿梭。一方面,王大龙内心充满激动,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母;另一方面,王大龙又心存敬畏,因为海军的训练科目、礼仪规范、作战体系、工作组织都与陆军有很大的差异,在航母上还要掌握一定的舰艇和舰载机常识,而他还没有做好在这个钢铁巨舰上工作的准备。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上自己的勤奋拼搏,王大龙很快适用了辽宁舰的生活,并在岗位上取得了不错的业绩。7年时光转眼即逝,慢慢的辽宁舰成了他的家,在这里,有能指点江山的领导,有志同道合的青年军官,有用青春岁月演绎航母前行乐章的老班长,更有胸怀驰骋深蓝卫国海疆远大理想的年轻水兵,他们以舰为家,披荆斩棘,迎风破浪,时刻准备扬帆远航。在7年的时光中,王大龙和战友一起见证了航母首航、交舰入列、歼15飞机首次着舰以及2017年访问香港等一系列历史性时刻,极大增强了献身国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访中,王大龙多次对记者说,能看着舰载机在飞行甲板和机库调度有序、安全转运是他最大欣慰。

虽然离开国防科大7年了,但王大龙一直难忘快乐而充实的军校时光。学校宽厚包容、尊师爱友的良好氛围,让他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让他爱上了军营,这都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王大龙动情地说:“毕业于国防科大是我一生的骄傲!”

借此机会,王大龙还对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说了一段心里话: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从军之志。其次,借助科大优越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积累知识,增强本领。一个军官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的,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稳妥办事、团结协作的优良品格。“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以一当百”,部队之间纵有千差万别,科大若有所获,必将受益终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