窀穸怎么读什么意思(窀穸怎么读音)

窀穸是什么意思?

zhūn xī   窀穸   亦作“窀夕”。

1.埋葬。《左传·襄公十三年》:“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惟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杜预注:“窀,厚也;穸,夜也。厚夜犹长夜。春秋谓祭祀,长夜谓葬埋。”南朝宋谢惠连《祭古冢文》:“轮移北隍,窀穸东麓,圹即新营,棺仍旧木。”清 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己已,丁外艰,哀毁骨立,祥祭浚,力疾以营窀穸,族党称孝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岁后阿姑窀穸,当往临穴,尽妇职。”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盖铅锡事本非宜,而此则窀夕所用,故犹刍灵木寓,像物斯足,不复幽涷三商与。”

2.引申为逝世。宋王安石《皇兄承简追封安定郡王制》:“不幸至于窀穸,用震悼于朕心。” 3.墓穴。《隶释·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窀夕不华,明器不设。”《后汉书·赵咨传》:“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八则》:“魂冉冉其欲离乎窀穸兮,犹逡巡以鼠思。”

拓展资料

送丧曰执绋,出柩曰驾輀ér。

【拓展】

执绋: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

輀:古代运棺材的车。

【译文】

出殡时帮助牵引灵车叫执绋;抬出灵柩叫驾輀。

吉地曰牛眠地,筑坟曰马鬣liè封。

【拓展】

牛眠地:晋代的陶侃本来身份地位低微。他母亲去世时,在即将下葬的时候,家里的牛突然不见了。陶侃就去找牛,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先生,对他说,前面山冈上有一头牛睡在污泥里,那个地方如果埋葬人的话,他的后代会位极人臣,大有作为。于是陶侃就把这个地方作为墓地,后来成为了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人物。

马鬣封: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也指坟墓。

【译文】

吉利的墓地叫牛眠地;修筑的坟墓叫马鬣封。

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日铭旌。

【拓展】

翁仲:原本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相传他身高1丈3尺,勇猛无敌,。秦始皇命令翁仲带兵镇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给他铸造了铜像,安置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地看到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功布:古代丧礼中用来迎神的布。按照制度,用三尺长的白布悬于竿首,有点像旗旛。因为丧服里的斩衰、齐衰用粗麻布制作,这种布经过加工,比较细白,所以叫功布。

铭旌:古代丧俗,人死后,按死者生前等级身份,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面用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然后用和它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称之为铭旌。大殓后,用竹杠悬之依灵右。下葬时取下放在棺材上。

【译文】

坟墓前树立的石像,原名叫作翁仲;灵柩前的功布,现在叫铭旌。

挽歌始于田横,墓志创于傅奕。

【拓展】

挽歌: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据说当年田横不愿意做刘邦的臣子,就自杀了。他的手下感到非常悲伤,就写了两首悲歌来唱。其中一首叫《薤xiè露》,歌词说: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墓志: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旧唐书》记载,太史令傅奕有一天喝醉后躺在床上,突然跳起来说自己要死了,然后就给自己写了墓志。但实际上墓志在唐朝之前就有了。

【译文】

挽歌起始于田横自杀;墓志首创于傅奕。

生坟曰寿藏,死墓曰佳城。坟曰夜台,圹曰窀zhūn穸xī。

【拓展】

生坟:人未死之前提前建造的墓穴。

夜台:坟墓中昏暗如夜。

圹:墓穴。

窀穸:有墓穴、埋葬、逝世之意。

【译文】

生前建造的坟墓叫寿藏,死后建造的坟墓叫佳城。坟又叫夜台,墓穴又叫窀穸。

已葬曰瘗yì玉,致祭曰束刍chú。春祭曰禴yuè,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zhēng。

【拓展】

瘗玉:古代祭山礼仪。礼仪完成之后把玉埋在坑里,称为瘗玉。后来指下葬,也可以指美丽女子的死亡。

束刍:捆草成束。刍的意思是草,束刍则为成束的草。东汉时期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后,徐稚前去祭奠,把一束青草放在灵前作为祭品。后来用束刍指祭品。

【译文】

死者已经埋葬叫瘗玉,到坟前祭祀叫束刍。春天祭祀叫禴,夏天祭祀叫禘,秋天祭祀叫尝,冬天祭祀叫烝zhēng。

饮杯棬quān而抱痛,母之口泽如存;读父书以增伤,父之手泽未泯。

【拓展】

杯棬:古代一种木质的饮器,指酒杯。

口泽:口饮润泽。《礼记·》中说:“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意思是母亲去世之后,用过的杯子不能用来饮水喝酒,因为母亲生前的气息还存在,不忍心用。

手泽:手汗。指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

【译文】

拿着杯子喝水禁不住悲从中来,因为母亲生前的气息还留存在杯子上;阅读父亲遗留下来的书更增添忧伤,因为父亲生前手上的气息还没有泯灭。

子羔悲亲而泣血,子夏哭子而丧明。

【拓展】

子羔:孔子的弟子。据说他的亲人去世后,子羔非常悲痛,眼泪流光了,眼里流出血来。后来用泣血形容非常悲痛。

子夏:孔子的弟子。据说他儿子死后,子夏非常伤心,哭瞎了眼睛。

【译文】

子夏亲人去世非常悲伤,流出了血泪;子夏儿子死了非常悲痛哭瞎了眼睛。

王裒póu哀父之死,门人因废《蓼莪》诗;王修哭母之亡,邻里遂停桑柘社。

【拓展】

王裒:西晋学者。他博学而且多才多艺,因为父亲被西晋皇帝司马昭杀死,就不愿入朝为官,隐居起来教授弟子谋生,朝廷的三征七辟他都没有去应召。父母去世,他就在坟墓旁边盖起草庐,早晚经常到坟墓那里跪拜,手扶着柏树悲伤地哭泣,眼泪滴落在树上,树都因为这样而枯萎了。他的母亲害怕打雷,母亲死后,每逢打雷,他就到母亲墓前说:“儿子在这里(请母亲别害怕)。”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闻雷泣墓”。他只要读到《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不痛哭流泪多次的,他所教授的门人就废弃《蓼莪》这一篇,不学习了。

王修: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王修,母亲在社日那天去世。社日本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大家本来都要举办活动的。但是,邻居们怕王修会想起母亲过于悲痛,就在第二年取消了社日的各种活动。

桑柘:桑木与柘木。指农桑之事。

【译文】

王裒因为父亲去世而哀伤,他的门人弟子们因此放弃了《蓼莪》这首诗的学习;王修为母亲的去世而痛哭,邻居们就停止了社日的祭祀活动。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拓展】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也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据说,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就赶紧跑过去看。结果是皋鱼在哭。孔子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悲伤?皋鱼回答说:“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别人世吧。”说完就辞世了。孔子很感慨,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

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孔子的弟子曾参,被称为曾子。他曾经研究丧礼,眼泪打湿了以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译文】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皋鱼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其父母死后椎杀牛到坟前祭祀,还不如在他们活着的时候用鸡肉猪肉供养他们,这是曾子的感想。

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

【拓展】

木本水源:树的根子,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来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译文】

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先到木本水源,必须重视慎终追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