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求两分钟中国历史故事

  • 完整问题:
  • 好评回答:历史故事· 荆轲刺秦王· 李斯谏逐客· 信陵君救赵·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廉颇负荆请罪· 屈原沉江· · 商鞅南门立木· 墨子破云梯· 孔子周游列国 · 伍子胥过昭关· ·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九合诸侯· 周公辅佐成王 · 霍去病的·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赵飞· 张良进履· 蔺相如完壁归赵 · 徐福东渡日本· 周文王重用姜尚·· 秦王灭六国 · 萧何月下追韩信·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秦王政诛嫪毐· 勾践卧薪尝胆· 补充:(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虎门销烟 (抗战时期)狼牙山五壮士 ,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詹天佑修通京张铁路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之中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 中国历史书法家练字的故事有哪些?

  • 完整问题:中国历史书法家练字的故事有哪些?
  • 好评回答:(2)告诉孩子中国历史书法家练字的故事,像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尽墨;晋代王羲之写尽三缸墨等
  • 有关中国历史的故事

  • 完整问题:什么都可以
  • 好评回答: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 ,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不多久,魏军就 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是时间太长了。 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时间就可以了。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但是诸葛亮却写下了军令状,如果到时完不成任务,就会被斩首。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 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见到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 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 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水上的雾气更是伸手不见五指。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 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 三百余士兵,万一魏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了”。诸葛亮却笑着说:“我敢肯定 魏兵不会在大雾中出兵的,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再说魏军营中,听到擂鼓呐喊声,主帅曹操连忙召集大将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因为长江上浓雾重重,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于是魏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时间,箭象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这时候,诸葛亮命令船队掉转身,把没有受箭的一侧面向魏军,很快上面也扎满了箭。 诸葛亮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渐渐 开始散去,等魏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懊悔极了。 诸葛亮的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支箭。吴国的元帅周瑜也不得不佩服 诸葛亮的智慧了。诸葛亮怎么会知道当天晚上水上会有大雾呢?原来,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经过对天象的仔细推算,也得出当天晚上水面上有会大雾的结论。就是这样,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从敌军那里弄来了十万支箭。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来源:常青树) 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7): 晋文公和介之推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 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 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们。 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 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 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赏他。” 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 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 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 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 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 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 有关中国历史的故事

  • 完整问题:什么都可以
  • 好评回答: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不多久,魏军就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是时间太长了。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时间就可以了。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但是诸葛亮却写下了军令状,如果到时完不成任务,就会被斩首。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见到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当天夜里,大雾漫天,水上的雾气更是伸手不见五指。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三百余士兵,万一魏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了”。诸葛亮却笑着说:“我敢肯定魏兵不会在大雾中出兵的,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再说魏军营中,听到擂鼓呐喊声,主帅曹操连忙召集大将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因为长江上浓雾重重,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于是魏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时间,箭象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这时候,诸葛亮命令船队掉转身,把没有受箭的一侧面向魏军,很快上面也扎满了箭。诸葛亮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渐渐开始散去,等魏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懊悔极了。诸葛亮的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支箭。吴国的元帅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了。诸葛亮怎么会知道当天晚上水上会有大雾呢?原来,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经过对天象的仔细推算,也得出当天晚上水面上有会大雾的结论。就是这样,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从敌军那里弄来了十万支箭。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来源:常青树)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7):晋文公和介之推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公找到他们。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厚赏他。”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大哭,悔之已晚。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 令人感动的中国历史故事

  • 完整问题:快,急用
  • 好评回答:大明末代皇帝思宗崇祯皇帝,为国捐躯可悲可叹!
  • 读《中国历史故事》有什么收获?

  • 完整问题:
  • 好评回答:二十四史非史也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