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的断想║刘莉萍

点击”蝶语兰心”免费订阅
678
椒的断想 下午五点多,天空飘着雨星,带学生在操场西南角集训。突然,一抹绿意闯入,吸引着臃肿的身体挪移。走近一看,原来是花椒树!只不过,这是一行花椒幼苗。
这一行花椒树约八九十公分高。雨中,鲜绿干净的叶面上滑动着水滴,清新可爱。叶子有点像桃叶,呈网状长椭圆型,叶头稍尖,有点萌萌的感觉。叶脉线条灰白,清晰纤细而流畅,纵横交错着,像极了迷宫。叶柄上有少许细刺,这会并不扎手,剁碎搅拌到面糊里摊煎饼,并无大碍,还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呢。
花椒的叶和果实都可做香料,尤其花椒果的“麻”居七味之首,更是烹调不可或缺的。民间流传,花椒可食,得从古神农氏说起。话说三皇五帝时,神农在临江查访,他素来简朴廉洁,提出到庶民家吃家常便饭。当时临江小镇上居住着一对美貌英俊的年轻夫妻,男的叫椒儿,女的叫花秀。他俩每天日出在田野耕作,日落回家一块纺线织布,生活美满幸福,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地方官听神农要吃家常饭,灵机一动,把饭派到椒儿家。
神农在椒儿家落座,花秀把卷着青椒丝的荞麦面摊饼双手贡给神农。顿时,一股芳香醇麻的气味扑鼻而来。神农接过后舒心地吃了起来,花秀又盛了一碗小白菜、红萝卜汤放到神农面前,又是一股清香味直往鼻孔里钻。“这饭煮得好,好吃极了!”神农边吃边称赞,然后又问,“这是谁煮的这么香,里面加的是什么”椒儿站在神农面前,恭敬地回答:“我叫椒儿,里面放的香料是我和媳妇花秀从山上一种‘宝树’上采回晒干磨成细末做的,很提味呢!”“什么‘宝树’我明日上山去看一看。”
第二天,在椒儿的带领下,神农一行来到山坡上,看到了开着小白花,树干斑驳,枝条长有皮刺的,像一把大伞的“宝树”。神农附身,捡起一枚发黑的花椒放在鼻前闻闻,又放在嘴里咀嚼了几下。高兴地说:“香,就是这个味,来人,记下,这宝树就用椒儿和花秀的名字,叫花椒吧。”花椒的名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
如果把花椒只看做香味,调味品,可就大错特错了。古时,花椒最主要的功能是入药。口口相传的一些故事就是佐证。
大禹治水时,一位老郎中,带着小孙女花椒跟随。耳闻目染,花椒也学会了给民工和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当地却闹起了流行性眼病。花椒看病人痛苦,不忍离去,恳请大禹让她留下为百姓治病。大禹被花椒的精神感动,应允了她。花椒虽然治好了不少病人,但她一个人力量太微薄,不少患者因为耽误治疗,害了瞎眼。花椒心急如焚,骑马到山里哭泣。在山上,她发现了一种果实,长得很诱人,而且和她配的药的味道差不多。于是,她把这种果实拿到山下治病。结果,效果比之前还快还好。于是,她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结果,大家自己采自己治,眼疾痊愈。为感谢花椒姑娘,当地人把此物命名为“花椒”。
关于花椒治病救人,还有一个版本。说有个女孩叫花娇,她很懂事。家里人得了一种怪病,她天天上山采药,给家人治病,感动了神仙。神仙变成白胡子老人点化她。她爬过悬崖峭壁,穿过荆棘丛林,终于在山尖上找到一种香料,治好家人的病。
后来,村里得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病情还越来越重。出去找这种香料的,都有去无回。花娇历尽艰辛到了山尖,却再也找不到那种香料。她回来后想到没有香料就治不好村里人的病,急得大哭,最后哭睡着了。梦里,白胡子老人告诉她,想救全村人,就要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善良的花娇,跑到山上修炼。风霜雨雪,把她的全身,变得麻木。个把月后,花娇变成了香料树。村里人吃了香料后,病就好了。为感激花娇,村民把这种香料,称为“花娇”。时间久了,“花娇”在传播中,被写成了“花椒”。
其实,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古时,人们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宫廷里便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供宫女住,称作“椒房”。后来,就以椒房比喻宫女后妃。因而,《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层入宫请候”的说法。又花椒树结实累累,是子孙繁衍的象征,故《诗经·唐风》称:“椒聊之实,藩衍盈升。”史料记载:汉朝皇帝的后妃们住“椒房”,一是花椒性温,二则以乞求多子多福。
迷蒙的春雨中,看着花椒幼苗精神抖擞的样子,想起关于花椒的种种传说,不禁憧憬起它们的将来。那时,它们个个两三米高,合掌的树干著一身粗糙而发黑的树皮。枝条四处伸展,浑身是紫黑的针刺,好像昭示“打铁先需自身硬”的道理。仔细端详,它也并不是霸道的主,是懂得几分内敛的。花椒成熟了的树干枝条比孩幼时深沉,叶脉的纹络除了那条主线依旧鲜明醒目,其他的棱角都已隐去,好像又多了几分包藏和含蓄。
好生佩服的是,花椒树从不贪婪土地肥沃,水分充足的良田,总是长在贫瘠的荒野,落脚在半山坡或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也或在其他果树外围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呵护着那些天生骄子。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花椒枝条三月份就爆出幼芽,随着芽苞舒展,小如芝麻粒的黄白花幽幽开放。就在人们的足迹从近旁延伸到百里千里外,踏访桃红梨白,欣赏樱花丁香蔷薇,放飞油菜黄牡丹香的梦想时,四月上旬,花椒树已经抽出一两公分长的细条,细条上爬满了绿色“小虫”。
可别小看这些小虫虫哦,六七月里水盆羊肉里青色花椒串,八月份满树耀眼的红豆豆,春夏秋冬里食用药用的花椒果,可都是这些小虫儿变成的。看着那些细条,我妄想,孙猴子什么时候这么安分守己了,静静地挂在枝头,拔一根毫毛,变出满身玲珑的小果,满足了所有人的享用和幸福,给岁月留下一份特殊的味觉记忆。
有人说,花椒这些事,其他花儿树儿也许有呢,值得大肆渲染吗?我有点固执地认为:花椒树幼小时,叶片大,毛刺多;等到成年,它的叶子变成深绿,小了许多,毛刺数量减少且长成针刺。这些变化,很像沙漠里的仙人掌,化叶为刺,以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智慧。而且,叶片为了更多的水分养分供养累累硕果,而不惜减少自身需要的无私和奉献,也是让常人望尘莫及的。
此刻,想着再没有人小觑那普通常见且极易生长的花椒了吧。
闻嗅着这具有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的特殊麻香味,我已不再垂涎“陈麻婆豆腐”,不再贪馋椒盐鸡片,更不会眼羡乾隆爷微服私访食“椒油泼农家小豆芽”了。思绪蹁跹,屈原“怀椒糈而要之”巫咸“夕降”,湘君“播芳椒兮成堂”待佳人,刘子翬“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的敏锐……皆入耳入眼入心了。
我想,一切的希冀,都在未来蓬勃的生机和满树的紫红里了!
作者简介
刘莉萍,陕西渭南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诗词学会会员,临渭区作协副秘书长。曾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华商报》、《教师报》、《渭南日报》、《西岳》、《三贤》等报刊。
主编:刘莉萍 副主编:陈剑波
投稿邮箱:499918885@qq.com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温馨提示:
1、由于平台编辑工作量大,也本着敬畏文学尊重读者的原则,请投稿作者认真检查文稿,尽量不要出现病句和错别字,如果疏漏过多,一般不予采用。
2、投稿请注明体裁,附作者简介和近期生活照片,文稿里不能出现微信表情。
3、文章有赞赏,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微信号:499918885。
4、文章阅读量不超过100的作者稿件,不再采用。
5、稿件需原创首发,且不能一稿多投。投稿默认平台原创保护。一周后稿件未采用,请另行处理。平台不通知是否采用信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