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被这个建议吓到

粉丝来信:
曾哥啊曾哥,我是你的铁粉,经常看你的文章,也都有点在看和打赏,最近遇到很大的心理问题,想和你说说。
我的原生家庭不是很和谐,父母经常吵架,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因为钱的问题,等有钱了,自然就不会了,可是,现在虽然条件好了 ,他们还是几乎天天吵。
因为疫情,我呆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经过观察后发现,父母,尤其是我妈,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特别喜欢用「反问句」。
我有一次忘记关电视,她就会说:电费不用钱的啊?你知道现在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吗?我爸买的饺子,饺子皮太厚了,她就会说:皮这么厚,叫人这么吃啊?
我和我爸听到这些话,都很烦,虽然自己确实有错,但一听到反问句,就认定,即使有错,也不会改了。
请问曾哥,这种心理正常吗?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沟通,才能既解决问题,又能让彼此舒服呢?
曾少说:
很多人看似每天都在说话,其实,他们只是在宣泄情绪,而不是在做沟通。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是这样子定义沟通的: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参与者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沟通包含了两个维度:内容维度与关系维度。也就是说,一段良好的沟通,通常包含以下3个基本内容:
双向沟通,需要对方的参与
抓住重点,不诉诸情绪,不上纲上线
把对方当作是独立,平等的个体
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我们所说的话,才能被称之为沟通。否则,说地越多,别人就会越反感,会认为我们说的是废话,是想要控制他们。想要做到这三点,是非常困难的,人天生就害怕困难,喜欢走捷径,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人在谈话的过程中,特别喜欢用「反问句」。反问句,之所以让人听了很不舒服,是因为一开始,对方就认为你必须听他的,你的地位低他一等,你需要照顾他的情绪,你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没错,你没有看错,虽然现在都2020了,但不少人的骨子里,还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些人,注定低人一等。那问题来了,一个人怎么会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会认为别人,一定得服从自己,得照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对方,当作是独立、平等的个体呢?很简单,只要通过制造「内疚感」,你就能塑造自己高人一等的形象,你就能用这份内疚感,去控制别人。我们来读一读读者妈妈这句反问句:电费不用钱的啊?你知道现在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吗?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不少父母,只要自己每付出一点,不仅会在日记本上,把这点付出,给狠狠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会在子女耳朵面前,不停的唠叨。他们这么说,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伟大,而是为了告诉你:我们是为了你,才需要受苦受难的,你对不起我们,你得听话,必须得听话。看到没,父母如果持有这个思想,只要认为自己之所以受苦受难,是为了孩子,是不得不,而不是心甘情愿的付出。那他们付出的越多,你的内疚感,就越深。深厚的内疚感,会造成什么后果?后果当然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不配被人爱,自己的声音,不值得别人倾听,自己最应该的,就是好好听话,尤其是听父母的话。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读者因为一件小事情,没有做好,就被妈妈责骂「你知道现在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吗?」的心情。因为一旦听到这句话,读者的内心,不仅有做错事情的懊悔,还有无穷无尽的自责和内疚。虽然这件事情,完全是小事,不足一提。父母通过心不甘情不愿的付出,来制造内疚感,从而,让子女处于低人一等的位置,这样一来,你就能发现,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用反问句了。在他们看来,你不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无法满足沟通要素中最后一个。面对这样的你,他们就不会做双向沟通,因为没有必要;他们也不会抓住重点,不上纲上线,因为,还是没有必要。所以,反问句,就成了权力拥有者,或者说是地位高的人,最佳的选择。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绝望啊,其实,当曾哥思考到这里的时候,也一度对人性,失去所有的信心。但实际上,读者遇到的父母,并不能代表全天下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很多父母,能够正常和子女沟通,能够把子女,当作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就必须提到,今天文章的重点内容了,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个大原则,就是「谁痛苦,谁就去改变」。如果读者的妈妈知道这个建议,那当她看到电视没有关的时候,让她非常难受,她就会选择自己,去处理这份痛苦,自己过去,把电视给关了。这个动作,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例证。我感受到了痛苦,我通过自己的行动,去缓解,去解决了,而不是依靠他人,岂不是更简单粗暴?同样的,即使曾哥再怎么努力,输出好文章,偶尔还是会收到这种私信:你写的文章太烂了,让我很难受啊!!!!以前一收到这样的私信,就会认为天要塌下来了,于是就拼了命去讨好他,看看有什么可以满足他的。后来,我才慢慢悟出这个道理,也就是你的痛苦,是你的问题,你只能通过自己,去解决它,而不能依赖别人。如果你也能掌握这个知识点,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异常轻松。谁痛苦,谁就去改变,还能带来第二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人只要行动起来,就不会随随便便给他人贴标签。如果读者的妈妈,不用反问句,而是自己去关电视,那在关电视的那一瞬间,她就有可能会想起,自己也曾经常忘记关,只要自己一想起,就不会对读者贴标签,就不会责骂读者「懒得像头猪一样」。行动起来,是避免贴标签,最重要的方式。曾哥很早就观察过了,如果父母能够在空闲的时间里,陪子女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同样,如果子女能够在空闲的时间里,陪老妈一起去买菜,陪老爸看看时事新闻。彼此之间多行动起来,多尝试对方的生活方式,多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就会少很多无谓的负面标签。谁痛苦,谁改变,这个建议,当你第一次听的时候,绝对会被吓到,当然,对于思想还没有完全固化的你来说,尚且如此,就不用说,当你的父母,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会是多么诧异和恐惧了。那如果你再怎么沟通,再怎么努力,父母还是依旧我行我素,拒绝改变,你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拼了命的实现经济独立。等你自己能够养活自己,等你事业有成,等你能够独当一面了,父母再想要反问你,再想要控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这听起来非常扎心,且赤裸裸,很可惜,这真的是事实。上面说到了,沟通需要彼此,都把对方当作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我们既要求,父母把我们当作是独立、平等的个体,同样的,我们自己也要把自己,当作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是不是很绕?一句话来说,就是自己要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人,自己要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要有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沟通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因为经济和精神不独立,被别人强行带到他们的语境之中。他们开心,我们才能开心;他们不开心,我们也跟着不开心。知乎之前有个问题,叫做:被人骂了一顿,如何进行反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人如果选择不好好沟通,而是选择恶语相向,那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想要获得你的注意力,只要你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对他进行回击,那他就赢了。因为他已经成功把你,带入到他设定好的语境之中!!!骂你的人,压根就不在乎沟通的3个要素。毕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关,大脑的认知能力,长期处于下线的状态,所以,就只能通过这种形式,来引起你的注意。所以,请一定要远离那些喜欢用反问句,喜欢骂你的人。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绝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和评判。
希望这篇文章,你们会喜欢!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最后提个醒
给大家看看这张截图
这些话,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发…
初中时候的小混混,现在都怎么样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