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鱼鱼】

客从何处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注重宗族观念的民族,即使时代进步到如今,中国人已经渐渐开始重视个人观念了,但是骨子里的祖宗观念仍然留在每个中国人的下意识里,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因为那是中国人的根。
我看过一部央视的纪录片,名字就叫做《客从何处来》。说是纪录片,又有些像是正剧版的明星真人纪实,因为片子里探究的,都是明星的祖先足迹,而不是普通人的祖先。但是,两季的片子看下来,对我的思考影响很深。明星也是人,明星的祖先也是普通人,全国闻名如易中天老师,如今的成就一样抵不得其祖先百分之一;受万千少男少女追捧的新一代歌星如萧敬腾,祖辈也只是逃荒到台湾的普通农民。两季下来,有很多明星走近了自己的祖先,了解了自己的祖先,通过探寻祖先足迹,与祖先结下了更深的羁绊。其中最让我揪心的,对我感触最深的,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最让我时常想起的是央视主持人阿丘的祖辈故事。
简单的说,阿丘的外公外婆是下南洋时到了马来西亚,从事最艰苦的割胶工的工作,由于马来西亚当时社会局势动荡,阿丘的艰难的生存在两方势力的夹击中,并被残忍杀害。阿丘的姨母为了送自己的弟弟妹妹回国,变卖了自己,才使弟弟妹妹们过上安稳的生活,自己经历了百般折磨的前半生人生,患上了缠绕一生的精神疾病。
每一次看阿丘祖先的故事,都会把我带回到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那时的中国时局动荡,几次人口大迁移都发生在那个年代,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简单的文字背后是庞大的人口迁移,是数量巨大的人心在惶惶不可终日,是无数家庭的家破人亡。
(下南洋的华人)
我的祖辈就是闯关东时从河北一路逃难到这里的,我还能想象出我的祖先是如何拖着弟弟的手,一路跌跌撞撞从河北老家,沿街乞讨到了一个陌生的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凭借双手,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这里扎根下来,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相比闯关东与走西口,那些下南洋的人才是最为艰辛与悲惨的。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陌生的环境,更是陌生的国家与陌生的语言。他们不只要承受沉重的工作负担与生活压力,更要承受这个国家的歧视与践踏。
其实无论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还是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但凡国家能给我们安稳富足的生活,能有多少人愿意离乡背井到别的国家,靠着付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去生活呢?这就是国家对于个人的影响。
阿丘姨母的故事,在当时所有下南洋的中国人当中,甚至不能算是最凄惨的,我们只是不知道,但并不代表没发生。同为中国人,只会让我加倍心疼当年离开家乡的讨生活的祖辈们。多想把现在的中国分享给他们,多想迎接他们魂归故里,多想他们能重新生活在现在的国土之上,安享儿孙饶膝的晚年安乐。
(国军逃亡台湾时送行亲人)
纪录片中还有明星曾宝仪的祖辈故事,很普遍的随国民党逃亡台湾的故事。只是在片中,当历史学家拿出当时逃亡台湾的资料照片,我仿佛也能听到看到人声鼎沸的港口,人们在仓忙搬东西,匆忙上船,一艘并不大的船上,露天挤着二三百人,好几百口箱子,经历了两天两夜的航行,奔往并不明确的未知之地,当船行百里后,再不见岸边后,他们想说的似乎只有“妈妈,对不起”。回不去了,人与时间都回不去了。一次离别,便是生死永隔。
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宗族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老式思想观念,因为这种宗族观念能时刻提醒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我汲取的营养从哪里来?只有走进我们的祖先,我们才能从祖先的身上吸取营养,并且了解到应该往何处去。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宗族观念的正面能量。
正是因为时代变迁的速度更加快速了,人们更容易在面对人生的时候陷入迷茫,我们才更应该重视宗族观念,因为作为一叶树叶,当你回头观望时,发现根一直就在那里,你向上生长的定力才会更充足,根稳才会枝繁叶茂。
我今天写的这些文字,虽然很像是一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但是请各位看官大人允许我任性这一回,实在是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触太深,结合现在的一些时事来看意义也不一般,请允许我强行安利一回。因为我对现在港台出现的数典忘祖现象实在是痛心疾首,多想今天写下的文字能够传到海峡对岸,让更多的港台同胞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能好好了解自己到底是从何处来的,然后才会明白,在他们骂着“支那贱畜”的时候,其实他们自己也在被骂的“贱畜”行列之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