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国宪制(四)

今天说“治国”中关于军事的宪制部分,所有新王朝的建立首先都是“打天下”,但打天下之后,怎么转变成“治天下”,是个难题,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短命王朝,如秦朝、隋朝二世而亡,都是没有很好的收回兵权造成的传到二世就坐不稳江山。
“杯酒释兵权”是理想的解决方案,但这样温和的“武功”转“文治”,全部历史上,也就仅此一次,基本上都是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治最高权力,如唐太宗,汉、明王朝。
“狡兔死、走狗烹”是不得已而为之。
转了“文治”之后,军事依然是长期的宪制问题,因为“边患”和“平乱”,各王朝都必须考虑常备军的问题,(清朝由于没有边患,导致承平百年后,常备军也就是八旗严重腐化堕落以致毫无战力。)所以,历代政府组织里,“三公”中有太尉,六部中有兵部,保有一支时刻准备打仗的军队,是宪制的必须。
历史上摸索过各种兵制。
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问题:
养军队的钱从哪里来?
为保证军队对朝廷的忠诚,确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军队最好是“吃皇粮”。一粮一饷都出自中央财政。
如果中央财政出不起钱或不想出这个钱,任由地方或者军队自行解决养兵问题,那军队私人化就在眼前,如“安史之乱”、“军阀混战”都是这类问题。
南宋是哪个皇帝想不起名字了,再苦再难,也不肯让军队自行解决钱粮问题,一定抓牢军队的财政,就是因为唐朝的前车之鉴够惨痛。
再说兵从哪里来?
秦以前,打仗都是贵族的事,跟平民无关,就像欧洲的贵族一样,“祀与戎”都是国家大事,“礼不下庶人”,直到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变法,“礼崩乐坏”,把平民赶上战场,战争的规模才越来越大。
秦用商鞅,立《商君书》,创立二十等爵位制,规定无论奴隶还是平民,只要上了战场,从一颗人头算起,就能有一等的爵位,一直到十九等关内侯和最高二十等(彻)列候(这两项是秦建国以后才加上的,秦为战国时,尚无资格封侯),(列候原称彻侯,后避刘彻讳改为列候)后汉魏一直沿用,像卫青、苏武、黄霸都是受封的关内侯。
这个爵位制不是说说的,奴隶平民获得爵位即可改换身份,各级爵位还对应各种田地、住宅的赏赐,高等爵位还可封官。睡虎地秦简上就记载,“欲归爵二级以免亲父母为隶妾者一人,及隶臣斩首为公士,谒归公士而免故妻隶妾一人者,许之,免以为庶人。”用两等爵位可以换母亲或者妻子免除奴隶身份。
因此,秦地一时人人争上战场,“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那就是40万颗人头换来的各级爵位奖励。
插一句,龚新文大大的《将军总被欺负哭》里面YY的那个国,就是比照秦国写的,完整的照搬了这个爵位制。
从北魏到唐,由拓跋鲜卑发明的府兵制,就是专门划定一批人的军人身份,是为“军籍”,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世代当兵,这一义务不能解除。如北魏的“六镇”,这些人世代继承这种身份,他们的田亩有特殊优待的税赋政策,战时响应国家号召,自备装备马匹随从入伍。“花木兰”说的就是这种府兵制,花木兰家没有男丁,她的父亲就必须响应军帖入伍,还得“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兵制一直到唐“安史之乱”后期,战事太多太繁,以致后期无兵可用。
自此后,就采用与府兵制不同的“募兵制”,后各朝代基本上是这两种兵制混用。
特有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
长城我们常规的视角有两,孟姜女“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感觉长城劳民伤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个别杰出将领能否替代长城的功能。
长城是否劳民伤财又是否必要,要从全局来看,从宪制的角度来看:
1)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农耕对游牧竞争的比较优势。
2)如何强化了边陲的防守,优化了军力配置,因此减少了若无长城必须负担的额外赋税、兵、劳役。
3)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耕文明控制和影响的疆域。
4)有无其他可行措施或制度,能替代长城。
中国的游牧和农耕的交界线非常长,西起临洮,冬至辽东,几乎沿着年降水400毫米等降雨线,划分农牧,绵延万里。中间虽然也多崇山峻岭,但也有很多便于交通的地带,农耕面对游牧,如果只防一地或数地,等于不防,游牧的骑兵可以轻松绕过南下。从地形上看,越过长城,基本就是一马平川。
因此“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成了必选项。如果光靠人来守,那成本大到无法估计。只能修长城,长城上的各种关隘都是修在必经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些军事地位极重要的地方,还要修两道甚至十多重城墙,形成层层防护。
游牧骑兵到此,入侵中原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即便入侵后,长城横在其归途,骑兵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或越过某处关隘,但劫掠一通后,如何再次安全越过长城?抢得越多,撤回就越不易,这会严重改变游牧南侵中原的成本收益公式。
两大文明竞争的基本格局也因此有所改变。
长城是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除关隘、堡寨、墩台外,有预警区、前哨、军营、兵站等等,还有配套的烽燧和驿传,使整个王朝可以在各地灵活的调配军力。
这样,长城以内,就可以安全耕作定居,如河西走廊,而游牧却不得不北撤,因为靠近长城一定范围内对他们来说都不安全。“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而无长城可守的宋朝,就像腹部袒露在敌人面前的鱼腩,北人想打就打,想抢皇帝就抢。
还有容易忽略的一点,长城只对农耕有用。
只能为中原王朝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所用,是农耕的垄断技术,游牧就算占领长城,他们的生活方式注定了无法利用长城来守卫和预警农耕的军队,所以,不管哪代修的长城,即便被胡人攻到长城以内,只要中原政权建立起来(不一定是汉人政权),就依然可以用长城来抵御游牧,就算是金、元、清这样的游牧王朝,打下天下之后,坐天下依然少不了长城,除了最后的清朝,政府彻底改变了统治逻辑,用了一套嵌套式全方位的统治技术,同时统治了长城南北,长城的作用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没有长城的农耕文明,可以比照一下古老的两河、埃及或印度文明,随时被后起的周边其他文明给灭了,马其顿之后,再无希腊,被称为“上帝之鞭”令欧洲人胆战心惊的匈人,不过是被卫青、霍去病击败西窜的匈奴后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