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水缸

在紫禁城中 到处都可以看到
大大小小的 铜缸和铁缸
这些大缸俗称<太平缸>
因其摆放位置多在宫门殿门前
所以宫里人都叫它们<门海>
太平缸的主要作用是储水防火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
尤其是紫禁城 最怕的就是火灾
因而 防火和救火是最最重要的
设置太平缸就是为了能就近取水
明正统皇帝最早想出太平缸这主意
他曾下令景德镇御窑烧造大型瓷缸
用来摆放在紫禁城中各处储水防火
但因种种原因 龙缸未能烧造成功
搁置多年后 只好铸铁缸铜缸来用

宫中现存最古老的太平缸
是两口铁缸 在贞度门前两侧
缸上面的铭文题记标明
它们铸造于明弘治四年(1491)
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岁了

清宫中太平缸归内务府营造司管理
由<打扫处>负责 添满清水以备防火
这些太平缸均架设在石圈儿上
石圈儿中有一个石块可以移开
打开后 缸底便形成了一个灶膛
每年小雪节气至次年开春惊蛰期间
<熟火处>负责在缸底燃烧木炭保温
同时 缸上还要加盖大盖子和棉套
这都是为了防止天冷结冰做的设置

太平缸分为 铁缸 铜缸 鎏金铜缸
明代的造型古朴但是比较粗糙
缸体多为分铸焊接接痕非常明显
铜缸和铁缸的两耳都带有铁环
清代则整体铸就 两耳加兽面铜环
看上去十分华美

紫禁城现存大小铜铁缸二三百口
其中有二十二口铜缸是鎏金的
它们分别摆放在三大殿的高台上
乾清门广场和乾清宫月台前
除乾清宫前四只为明万历时铸造
其余十八只都是清乾隆年间所铸
根据乾隆年间的《奏销档》记载
最大的鎏金铜缸约重1696公斤
铸缸造价约合白银500多两
每只铜缸上鎏金100两
总费用超过白银2000两
这样金光闪闪的华美大缸
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仪仗功能的装饰

这些大缸中 竟有一些来自和珅家
乾隆去世后 和大人被治罪抄家
嘉庆帝将和珅府邸的一大部分
赏赐给自己的爱弟 庆亲王永璘
永璘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后病死
永璘的儿子绵愍承袭了王位
绵愍袭爵后立刻向嘉庆帝报告
说王府中有亲王所不应有之物
都是和珅当年私自僭越制造的
其中就包括五十四口太平缸
嘉庆帝下令将这些越制之物收缴
分别安放在皇宫中心区域以外的
景运门外 隆宗门外等次要地段
很多游客都发现
在紫禁城中的大铜缸上
可看到大大小小的小方块儿
许多人都猜测
这是因为铜缸坏了做的修补
其实这是铸造大缸时留下的痕迹
它们的名字叫做<垫片>

这些垫片基本上都出现在
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的铜缸
和明朝的几口鎏金铜缸上
因为这些大缸都使用了范铸法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铸造法
大概方法是先用泥做一个模型
比如要做大缸 就先做一个泥缸
然后烧成陶模 就是成了个陶缸
再在陶模内外翻出内范和外范
然后把内范外范合在一起
留出注铜水的铸孔后烧成陶范
最后将溶化的合金注入范腔内
待冷却后就能铸造成器

垫片是控制内外范之间的间隙的
这间隙实际上就是缸壁的厚度
如果内范的位置不对间隙不均匀
就会出现缸壁厚薄不均 甚至透了
所以工匠们就在内范外范之间
先安置上这些厚度一致的铜垫片
铜水浇注后垫片和缸壁融为一体
就能保证铸出来的缸壁厚薄一致
这些垫片需要比铸缸的铜料熔点高
合金比例不同 氧化的锈色不一样
日久青铜生锈变色 大缸的缸壁上
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一块块垫片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