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考古发掘引发的悲剧(上)

闲篇儿 020
主播 | 张钰良 出品 | 惟物论FM
微信号 : a010022033
扫码添加小张同学 拉你入群
我们群里见

1955年10月4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收到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六个人呈上来的,其中也包括了茅盾,吴晗等人。报告的大致内容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了更好地繁荣这方面的事业,我们准备对明十三陵当中的长陵进行一次考古发掘,通过对陪葬品等文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历史。
说到长陵,可能很多朋友都了解,这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朱棣自从发动靖难之役,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便在北京给自己修了宫殿,也就是今天的故宫,还给自己修了陵墓,就是今天的十三陵,最后还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而事实上,朱棣也是入葬在十三陵的第一个皇帝。那么既然是第一个,所以他的陵墓——长陵的整体建筑规模和形制就非常地浩大。
鸟瞰明长陵
1955年,新中国刚刚建成没几年,想要主动发掘这么大一座陵墓,这可不是件小事情。所以习仲勋在当时不可能自己来决定这件事,于是就把发掘长陵的报告转给了陈毅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请他们批示。
在这个过程当中,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听说了这件事,便找到吴晗,劝他不要做这次发掘。因为我们当时考古的技术水平还没有那么先进,文物的保存和修复也有技术难题还需要解决,所以担心这样发掘之后会有问题。
但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听了郑振铎和夏鼐的建议之后,并没有同意。而且他还怕这个计划受到干扰,就找到了郭沫若、邓拓等几个朋友,让他们到中央领导的面前一再强调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长陵的发掘工作是一定要做的。结果在五天之后,周总理的批示出来了,意见是同意发掘。
郭沫若和吴晗
得到了这个意见,郭沫若和吴晗很高兴,便成立了长陵发掘的委员会,也成立了考古工作队。考古队的队长叫赵其昌,他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高材生。长陵发掘委员会的领导就派他去做长陵的现场调查。调查什么呢?说白了,就是要先弄明白这座墓从哪开始挖。因为这种官方的发掘,肯定要找到这座陵墓的墓道入口,从陵墓的地宫大门进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不破坏这座陵墓,也才能更清楚地弄明白陵墓的地宫是什么样子。
但是另一方面,一般来说,陵墓的墓道入口大都十分隐蔽,不太可能轻易被人找到。尤其是帝王陵这种大规制的陵墓,墓道入口找起来就更费劲。所以当时考古队长赵其昌找了很长时间,也没能发现长陵的墓道入口在哪。找不到墓道口,就没办法发掘这座墓,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候工作队里有人建议,既然长陵没有线索,不如改为发掘朱高炽的献陵。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但他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跟他爸爸朱棣下葬的时间也只差了一年多,所以发掘这个陵墓,效果应该也差不多。可是大家把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献陵的墓道入口也一样找不到,这就尴尬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
两次失败之后,人们终于把发掘目标换成了定陵。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定陵墓主人是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人们都评价他是个昏君,一直不打理朝政,但是他在位时间特别长,当了48年皇帝,所以人们推测,他的陵墓,没准史料价值会更高一点儿。另一方面,万历皇帝的定陵建成比较晚,地面的建筑虽然被清军破坏过,但是总体来说,发掘之后的复原工作相对比较容易。
在把定陵当做了发掘目标之后,考古队面临的难题其实并没有变,他们还是要寻找墓道入口。有一天,考古队长赵其昌像往常一样在定陵附近寻找墓道入口的线索,走得累了,便坐在定陵宝城外面的一块石头上抽烟,想歇一会儿。没成想烟抽到一半儿,无意间一抬头,赵其昌就看见他对面高墙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地方塌下去几块砖,露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这时候赵其昌一下子紧张起来,潜意识里感觉这个洞不一般。他赶忙叫过来几个同事,踩在人家肩膀上,借着太阳光往墙洞里看,但是看不太清,感觉里面像一个门券的上沿儿,但又不太敢确认,于是便把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请了过来,说您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夏鼐也是踩着别人肩膀,站上去之后打开手电筒,仔细往里面看,他发现墙洞里面的砖并不是一次性砌成的,有返工的痕迹,而且这的确有可能是一个门券的上沿儿。所以夏鼐初步判断,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当初万历皇帝入葬的通道。
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夏鼐把情况汇报给了吴晗,吴晗在兴奋之余,也打算把这个消息上报给领导,并让考古队做好定陵发掘的准备工作。

很快,时间来到了1956年的5月18日,在这一天,一辆大卡车拉着一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来到了定陵,这是考古队正式进驻发掘现场了。随车一起来的,除了考古队长赵其昌,还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名叫白万玉。白万玉虽然只是这支考古队的副队长,但这老先生的经历可是不一般。他年轻的时候,曾跟着斯文·赫定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进行过科考。斯文·赫定是瑞典非常有名的探险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中国西部做一些探险和科考的工作。他最早发现了楼兰古城,提出了“雅丹”这个地质名词,白万玉也曾跟随他受益匪浅。如今发掘定陵的工作,能有白万玉这样比较有经验的考古专家参与进来,当然会让整个发掘工作更顺畅了。
晚年的白万玉
等到第二天,5月19日一大早,赵其昌和白万玉就来到了发掘现场,同时也带来了从附近村子里找来的38个民工,准备开始工作。他们打算先在定陵的宝城内侧挖一条探沟,一方面观察一下这个地方的地层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沿着这条探沟往前推进,去寻找通往地宫的大门。
挖了两个小时之后,这些工人大概挖了3米多宽,1米多深的尺寸,在往前挖了大概一米半的位置,有工人挖出来一块不大的石条,仔细一看,石条上面有字,写着:隧道门。赵其昌和白万玉拿过石条仔细端详,最后判断这个石条肯定是当初建造这个陵墓的人,因为皇帝、皇后合葬而需要重复打开地宫的缘故,所以故意留下的。
那么现在既然找到了这个记号,就证明按照这个位置往下挖肯定是对的。所以在挖了十几天之后,挖到离地面4米多深的地方,考古队挖到了两面砖墙。这两面砖墙,实际上就是万历皇帝当初下葬所经过的隧道墙。如果一直往里面挖,肯定就能找到通往定陵地宫的大门了。
写着“隧道门”三个字的石条
在这之后,考古工作队一边发掘一边清理,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7月,这时候考古队也真的挖出了一座隧道门。而这个隧道门,也就是当初赵其昌抽烟时候看见的那个地方。但是考古队在当时怕打开这道门之后会引来盗墓贼,所以并没有选择打开这道门,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再开一条探沟,从那边再接着挖。
在9月2日这一天,考古队在第二条探沟的位置上,挖出来一块石碑。石碑上面也有字,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时候赵其昌和白万玉判断,这块石碑和之前那个石条一样,都是通往地宫的记号。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在发现了这块记号石碑之后,考古队又朝着地宫所在的方向,挖了第三条探沟。而且为了加快进度,当时也用了一些机械化作业,把挖出来的土加速运出去。考古队就这样经过了冬天,又经过了春天,一直到1957年的5月19日,距离他们第一次破土动工整整一年之后,一道高墙终于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这道墙就是地宫外面的金刚墙。
这道金刚墙十分高大,高8米8 ,厚1米6,非常地威严。在这道墙上,有一个开口的痕迹,上窄下宽,由一块块积累而成,很像汉字当中的“圭”字,因此这道墙又被叫作“圭”字墙。从这道墙往回测量,距离他们发现石碑的地方,正好就是石碑上写的十六丈,一点儿也不差。
考古人员正在拆除金刚墙
发现了这道金刚墙,可以说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还有一些新闻媒体,都来到了定陵,想看看这面金刚墙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发掘委员会这时候声明,除了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可以在定陵拍摄以外,剩下所有的单位一律不许进入现场,尤其是国外的媒体,更不能过来,要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因为有了这样的限制,所以发掘定陵的消息,一直到了1958年的9月6日,才由新华社第一次公布出来,之前大家都是不知道的。
定陵发掘平面示意图
发现金刚墙的消息传出去了,但发掘的工作还没完,毕竟考古队还没有进入到定陵的地宫里面。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拆掉金刚墙上的石砖,打开砖墙背后的地宫大门。可是在这个时候,这些考古队员却有点儿发憷,他们不太敢碰这些墙砖,很怕这墙后面有一些传说中的机关暗器伤了自己。最后这个拆墙砖的任务,还是赵其昌去做的。
赵其昌站在梯子上,一层一层往下拆这些墙砖。在把墙砖拆掉了15层之后,墙上就有了一个两米多高的洞,这时候赵其昌就想从墙洞这里钻过去,先看看这道墙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可是此时大家还是不放心,他们给赵其昌带上了防毒面具,还给他身上栓了一根绳子,才让他进去。这样做,赵其昌好歹不至于被里面严重的发霉味儿熏着,另外就算里面万一真有什么事儿,只要他一拉绳子,大家也知道里面有情况,能及时救他。
紧闭着的地宫大门
不过事实上,大家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金刚墙的后面什么机关暗器也没有,赵其昌下去之后也没发现有什么事,所以紧跟着又跳下去几个小伙子。他们拿着手电在里面一照,就发现藏在这金刚墙背后的,没别的东西,只有两扇紧闭着的地宫大门。

在确定了地宫大门的位置之后,这金刚墙就没有那么神秘了,所以在一天之内,大家就把金刚墙上面开口的石砖全拆干净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打开地宫大门。
陵墓的地宫大门,一般来说,从外面是非常难打开的。一方面因为陵墓的大门通常很重,另一方面,很多帝王陵墓的建造者为了使陵墓不被盗,都会在大门里面做一些装置,让大门关上之后,从外面就打不开了。定陵地宫的大门就有这样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叫自来石,它斜立在大门里面,上边顶住地宫大门,下边卡在一个凹槽里,所以从外面不管使多大力气,也不可能推开这个门。
考古队遇到这个情况,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家都没经验,最后只能去找一些历史古籍,看看史书上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非常巧的是,在一本书上还真就记载了当年崇祯皇帝下葬的时候,工匠是用一个叫拐钉钥匙的东西打开他那个地宫大门的。但这拐钉钥匙长什么样子,还是没人清楚。不过考古队长赵其昌真的是非常聪明,他根据书上的记载和对地宫大门的观察,最后自己愣是用细钢筋做了一个拐钉钥匙出来。
用拐钉钥匙推开自来石的原理
拐钉钥匙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把钢筋折成一个凹字形拐弯的形状,从地宫大门的门缝插进去,套住自来石,再把它顶起来,这大门就能打开了,一点儿都不神秘。不过即便知道了开门的方法,考古队还是费了很大力气,因为这两扇汉白玉地宫大门确实太重了。
这道大门被打开之后,考古队的人就进入了定陵地宫的前殿,往前走了20米,却发现又有一道大门挡住了他们去地宫中殿的路。因为有了第一次开门的经验,所以再开这第二道门,就没有那么费劲了。不过等这道大门打开之后,考古队员发现里面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大家只能拿着汽灯,小心翼翼地往里面走。最后终于借着汽灯的亮光,在中殿里面看见了一张汉白玉做的龙椅,跟前还摆着五供,还有很多青花瓷器之类的文物。
新影拍摄的纪录片中考古人员推开大门的情景
这时候的考古队员又紧张又兴奋,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去碰这些文物,而是想先摸清楚这个地宫的结构。他们在汽灯的亮光下,发现自己所在的中殿,还连接着左右两边的配殿,也连着最后面的后殿,但是每一个连接的位置,都有一道汉白玉大门。这些考古队员先后打开了四道通往左右配殿的大门,但是在配殿里,他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东西。这时候考古队的人,把所有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后殿的那道大门上了。
据赵其昌后来回忆,当初他们到了这道门跟前的时候,谁也不敢去开这道门。走到门前,试了三次,因为手抖,都没能把拐钉钥匙插对地方。最后还是白万玉老先生过来,把这道门给打开了。打开之后,大家就看见三座巨大的朱红色棺椁,静静地躺在棺床上。
郭沫若来到定陵地宫查看
打开定陵地宫的这一天,是1957年9月21日。在这一天,郭沫若、吴晗、邓拓等几个领导全都来到了定陵地宫,对这座地宫的建筑赞叹不已。考古队在这个时候,实际上还没有完成全部的考古发掘工作,因为还要整理地宫里面的文物,还要打开万历皇帝、皇后的棺椁,检验尸骨。正当大家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定陵的发掘,也注定会成为中国考古历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 未完待续-
本期背景音乐
? Since We Met- Tommy Emmanuel
? Ashes of the Late World-Northaunt
?Mantram, Pt. 6-Steve Roach
?Still Unanswered- Adam Hurst

每周更新,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