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4季【湿地淮语】“本色语文”初探之——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教学实录

“本色语文”初探之——《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教学实录凤台四中/程素兰
【编者按:黄厚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本色语文就像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黄老师的本色,不是原始的质朴,更不是随意的表现,而是出色之后的本色,是冗余洗尽的精粹。他的课,看似简单,但不是参禅第一境的‘看山是山’,而是彻悟禅机之后的‘随心所欲’。”黄老师提出的“本色语文”的这三重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细品、深思,并努力尝试将其实践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
黄老师的课堂本色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在黄老师的侃侃而谈中,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能让学生在整堂课上全方位地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自我言语生命的最大化实现。这种“本色语文”教学法看似简单易学,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从而打乱自己的备课设想,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语文课堂上,是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功底和人文素养的,包括教学机智等等。教师只有具备全方位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打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在各种媒介中很容易找到许多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的教学资料库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各种各样的教学套路。很多语文老师为了省事,备课过程中,最擅长采用“拿来主义”,拿起阅读教学篇目,文章尚未仔细读透,便借助参考资料开始备课,寻找各种教学的“点”,借鉴各种模式和套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安排。毫不避讳地说,我也是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备课,省时省力,省去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长此以往,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教学模式僵化不堪,更别谈什么风格了。
看了黄厚江老师的本色共生课例,认真研究了一些教学细节,我深切感受到:黄老师的课堂上,一切应有尽有,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而然。他的教学设计,极少使用模式、套路、方法、技巧等,只是就文本作充分、深入且独到的解读,把关注点放在语文活动的组织过程。黄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够做到渐入佳境,源于它能够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作出独有的发现,再进行合理的剪裁,最终找到适当的语文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他的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独到的小小切入点,从“点”出发,一层层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对于生成的问题,他总有自己深入且独到的体味与解析,语言简练诙谐,一招一式挥洒自如,却又招招致胜。
我有幸听过他的一次共生习作课,对他引领学生学习的功夫叹服不已。通过师生对话引领学生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学不厚者,读文必薄;才不高者,导生必浅;听不聪者,诲人易失。”课堂上的对话功夫实在需要语文老师厚学、高才以及准确的感知力和专业的引导力,在这些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百尺竿头,哪怕以后只学到黄老师语文教学的“九牛一毛”, 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完黄老师的《你可以这样教阅读》,很想尝试一番,课前设计了三个版本的教学设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使用这个版本来上这节家常课,恳请各位语文大咖能给予批评指正!
附:《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教学实录
凤台四中/程素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标题,解释“为什么”一词的两种释义(表示询问原因或目的),为进入文本做铺垫。
1、师: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它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人生重要问题之一。有人来不及思考、碌碌一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历史的大潮湮没无息;有人纵览古今,尽其一生也未能悟透其中奥妙。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共生教学正是一种唤醒和激励,它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激情,让零星的火苗接触、交融,最后汇成壮丽的火海。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唤醒学生对“活着”一词的初步认识。)
  生1:为自己能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而活着!(其他生笑)
  师:有目标有追求,人生之路才会在你脚下延展得更远。
  生2:老师您曾经说过,虽然无权决定生命的开端,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历程。我就为了未来的生命历程而活吧!
  师:说的真好。对于“生”和“活”的体悟,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啊!
  生3:我不清楚自己具体为什么而活,总之我觉得活着很美好,所以应该好好活下去。(其他学生若有所思)
师:是啊,美好的一切让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这也许就是人们活着的源动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为什么而活”的答案,那么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的罗素是怎样诠释自己为何而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声音。
二、走进罗素
2、师: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现当代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
三、聆听罗素
3、师: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不理解的或是有疑问的句子。
(朗读指导:)
朗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每次教学,教师都要把读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引领学生整体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感受“读”的快乐,享受“读”的过程。)
四、解读罗素
   4、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请大家思考:罗素是为何而活着,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之而活呢?
  生4:首先,他活着是因为渴望爱情。爱情能为他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些能帮他发现美好的人生境界。
师:其实,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也流传着许多与爱情有关的佳话。记得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第一季的开场白中有这样一段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黛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这些美丽的“遇见”,无不见证着爱情的奇妙和美好。
  师:那么同学们,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所论述的这个“爱情”呢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恋吗?(板书:博大)
(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不要理解得过于狭隘,以防思想产生偏颇。)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共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活激活”。 “活”,是指师生之间高度融合、互相激活的教学情景,是行为和结果双向互动和促进的教学境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积累和广泛阅读经历,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
  师:罗素一生经历了三段爱情,美好的爱情让罗素排遣寂寞忧愁,甚至可以为之泰然地步向生命的终点,那么还有什么样的追求令罗素欣喜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呢?
  生5:还有对知识的渴求。
 5、师:是的罗素是一位在各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的伟人,他渴求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6:他渴望了解人类的心灵。
  生7:他想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
  师:星星发光是属于哪个领域的知识呢?
  生7:应该是自然科学领域。
 6、师:不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知识是他追求的呢?
  生8:他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师:回答的很完整。由此可见,罗素渴望了解人类生活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让我们来看看罗素运用他所寻得的知识,为人类做出了多少伟大的贡献: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代表作品有《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原理》等, 在95岁高龄时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人们称赞他“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知识取之于人们的生活,又无私奉献给生活中的人们,这就是伟人的气度和襟怀。(板书:博学谦逊)
7、师: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将罗素引入神奇美好的境界尽享其美妙,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又把他拉回沉甸甸的现实世界。那么,罗素眼中的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生9: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师:我们就来看一看罗素在他一生身体力行为了人类的和平作出了哪些贡献。
(PPT显示)他曾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他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仍不改初衷;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1954年12月,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广播讲话,严厉谴责氢弹试验;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和他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进行反核武器的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在晚年,他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同情:(板书:博爱崇高)
师:从罗素一生的追求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他追求和平、自由、平等的人类生活最美好最理想的图景,并一直为之进行积极的探求和不懈的奋斗。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不是靠阅读结论的传递,不是靠告诉式的文本讲解,不是靠各种资料的照搬,也不是靠阅读方法和秘籍的传授,而是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又比较透彻的阅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然后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激活学生的思考和见解,师生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激活,形成活的阅读教学。教师通过自己的读,把文本读“活”,读出“我”来。)
五、感悟罗素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罗素为之活着的三种追求之间,是彼此完全独立的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呢?
  生14:有内在联系。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14: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同情苦难、关爱人类,想救民于水火之中。(其他学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师:是啊,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也饱受苦难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8、师: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适当拓展)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适当拓展)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适当拓展)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才会象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9、师:那么现在我想再问一次大家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这一生能多挣点钱,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幸福的活着就足够了;但是,当我看见地震中的人们以及身边的很多苦难的人们时,我知道我错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10、师: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面二道题。
①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②(填人名)活着是为了
  一组: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一切不仁不义苟且偷生的行为都应当肯定);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人类一切伦理道德都应当改写) ;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一切生物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
  二组:岳飞活着是为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活着是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
   余光中活着是为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念给大家听,并做适当的点评。
(本色语文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训练,而且语文教学科学有效的训练,必须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和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归宿点。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迁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
  师:在座的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虽然在现阶段、在成就上还无法和罗素相提并论,但我们这一辈子活着,不该仅仅为追求自己欲望的无尽满足。我们的价值,该是在有人无助的时候,我们可以伸出有力的援手。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用你澄澈善良的心,奋发昂扬的斗志,为己为人拼搏的决心去打造同属于每个人的理想的天堂!
七、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想这样活着”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 
教师试写:
希望我能这样活着
我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人的一生,到底要追寻怎样的意义?
小时候是我们为了长大活着,成年后是我们为了将来活着,年老时是我们是为了回忆而活着。其实,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意义。有人为了金钱、地位或是名声,有人为了家庭、亲人和孩子,我们暂且不去评判其是非对错,毕竟,活着,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
知名作家余华在他的小说《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活着,这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有人活得多姿多彩,有人却如一缕轻烟,有人轻如鸿毛,有人重如泰山,可大多数人是默默无闻。活着是一个过程,我们能做的是享受生命的赐予,放肆地生活,平静地接受结果。人生不要看重结局,要重在过程。
有人说生命只是个轮回,从生到死只是个短暂的过程。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体验了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要知道没有经历便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活着是幸运的,哪怕这活着的过程并不精彩,哪怕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苦楚,但我们来过,活过,亦无悔。我们无权决定生命的开端,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历程。
其实,支配罗素一生的那三种大众化的激情也同样支配着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人,你、我和他。对于意气风发的我们来说,我们现在更需要一种理想,一种向往,一份对美好人生的规划.虽然不知是否能够实现,但它却能带给我们一种向前的动力,一种生活的激情.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行。即使我们现在一无所有,但只要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加丰盈,我们就不枉此生!
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都能努力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活出自我!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的封面上写道:“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更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也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必须这里是出发地。”这几句话,不仅仅是写在书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写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上,写在我们每一天的教学和研究的行动之中的。)
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大胆设想,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上,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决定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章结构时,适时地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存量,再从名家名句中汲取力量,纠正自己朦胧彷徨抑或是走偏的价值取向。再通过练笔,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享誉国际的知名作家余华在他的小说《活着》自序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的这篇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END
作者简介: 程素兰,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从教15年。生活是一场修行,最终修的是一颗菩提心,要心中住着日月,指上溢满芳华。坚持用笔书写心灵,用文字丰富自己的灵魂,用初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策划:湿地淮语编辑部@语文湿地
团队:魏萍 胡明坤 朱莉 李永梅 程蓉 施敏 朱亚男 陈浩 邓颖 史志刚 平治立 王万丽 黄秀梅
顾问:彭光品
主编:张娟
编辑/制作:陈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