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0季【湿地评课】夏海芹:借课文之经纬,织作文之霓裳 ——评曹静老师《写出邓稼先的精神》

借课文之经纬,织作文之霓裳
——评曹静老师《写出邓稼先的精神》
河南省获嘉县实验学校 夏海芹
正所谓“文章千古事”,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统编教材编排严密,尝试从根源上破解这一难题。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作文训练点,相对独立又前后关联,各个点形成一个不断上升的序列,构建出语文写作体系。具体到单元内部,作文训练点与单元课文之间也是互相照应的关系。青春语文工作室的曹静老师将课文与作文打通,聚焦“跟着课文写作文”专题,深入研究,成果丰实。《写出邓稼先的精神》的写作指导课,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推敲本课,作如下鉴赏:一、依托“阅读单”,在阅读中提炼写作策略《邓稼先》一课,虽是单文本教学,但篇幅长,有六个部分组成,曹静老师巧妙地运用“阅读单”的形式,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本节课,运用两次“阅读单”。其一,在“初识邓稼先”环节,用“阅读单”梳理邓稼先简历。通过对时间的整理、比较、辨析,学生感受到“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的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去世前四个月前刚做完手术还签署核武器发展建议书”的忘我的工作精神。接着,引用孙绍振先生《名作细读》里的一段论述,让学生认识到“叙述是细节的简略,是情感的隐蔽”。文中精心选取邓稼先的两个典型事例,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具有更打动人心的力量。其二,在“仰视邓稼先”环节,用“阅读单”梳理写邓稼先精神的方法。学生得以站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通览全篇,依次归纳出“作者用百年历史的背景推出邓稼先”的“背景渲染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其精神”的“对比分析法”、“原子弹是中国自力更生造出来”的“事件烘托法”、“引用《吊古战场文》和歌曲《中国男儿》”的“恰当引用法”等凸显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课堂的前两个环节,依托“阅读单”,化难为易,变繁为简,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提炼出“背景渲染法”、“对比分析法”、“事件烘托法”、“恰当引用法”等写出人物精神的基本写作策略。为学生从课文走向作文,进行充分的热身,奠定良好的铺垫。
二、聚焦“勤练笔”,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课堂之外,还要适时适地地进行动笔训练。“跟着课文写作文”,把练笔机会分散到阅读课堂中,将作文的系统训练和散点训练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本节课的第三环节是写作实践。曹静老师让学生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个有点抽象的作文题目,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颇具难度,如若放在平时,学生肯定无处下笔,无从说起。可是在本节课上,有了之前的教学铺垫,学生迅速地将习得的写作策略迁移到写作实践中,再进行个性化的升格创作,收效良好。细观学生的五篇习作,或叙议结合,或由点及面,或选取典型事例,或细笔描摹,不仅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精神也能得到显现。学生下笔有言、下笔有神,缘于开课初老师的“搭梯”“造桥”,写作触发点被激发出来。从这点来看,一篇文本除了具有阅读教学的功能外,还兼具跳板的特点,学生经由这个跳板,跳到作文实践中,让鲜活的方法变为扎实的能力。教材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最生动鲜活的例子。曹静老师专注“跟课文学作文”的实践研究,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藩篱,引导学生从读者视角转换为作者视角,绕到文本背后,从写作的角度观察文本,提炼方法,洞悉规律。在最熟悉的教材中学会写作,在最日常的课堂中找到灵感,曹静老师借课文之经纬,织作文之霓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突破作文教学的难题,探寻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作者介绍:夏海芹,河南省获嘉县实验学校语文老师。中小学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新乡市名师,新乡市教科研专家,获嘉县首届“感动同盟”十佳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
个人公众号:夏海芹随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