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7季【湿地淮语】我跟余映潮老师学语文(六)

我跟余映潮老师学语文(六)编者按:“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是余映潮老师倡导的阅读教学艺术体系。余映潮老师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湿地淮语陆续推出“我跟余映潮老师学语文”系列文章,让我们品读大师的作品,跟随大师的脚步,走进语文的殿堂!
享受美妙的“语文潮”
文/朱亚男
初入教坛,作为一个新手的我,摸着石头趟了一年多的河,终于在2016年底迎来了全国语文名师余映潮莅临我校讲学的机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欣然前往观摩。学校偌大的多功能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期待一睹大师风采。
余老师执教了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一文。一开场,并没有高深精妙、哗众取宠的导入,而是将导读部分对课文的简介材料直接屏显,让学生齐声朗读,并圈找出其中的四字短语,品味语言的精致、美好。这样的导入方式让人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他们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更是提醒我们在座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以课文为纲,用好课文的只言片语、一字一句。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随着教学的渐进,愈发让人真正体味到:什么是别有洞天,什么才叫“姜还是老的辣”,且看其教学的流程:
一、朗读课文,明确段意
作为诗歌选段品析课,余老师率先向同学们出示了朗读要求:
1.读出叙事的味道
2.读出轻重缓急
3.读出具体环境中的情味
第一遍朗读过程中,先强调和纠正重点字词的读音,再进行具体生动的情境、语调指导,(什么叫叙事的味道?就像小时候爷爷奶奶讲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并深情范读。
第二遍朗读开始引导同学们说出每一段的段意,尤其点拨了一个秘诀:这篇课文的每一节诗,都可以用其中一个句子来概括段意。参照这个方法,同学们很快有了可喜的发现,水到渠成。《木兰诗》的这个规律让人讶异,余老师对教材细致、深入的研读更是让人讶异。
二、选段品析,介绍写作手法
(一)英雄之气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话题:这一节语言表达的“精炼”之美
明确:30个字,6句诗,承上启下,表述了“征战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可谓“字字千金”。其中,“飞”字用得非常精彩,写出了战事紧迫、行军神速,表现出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
积累:一个“戎”字;一项修辞知识——互文;一个评价语:惜墨如金
(二)儿女之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话题:这一节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明确:84个字,16句诗,尽情渲染,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意,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
积累:一个“阁”字;一个评价语:泼墨似水
小结:《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似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之气、更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三、结课(一句话收束全文)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
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
三个流程(后来我才知道应该叫“板块”),十八张幻灯片,简单清爽。没有精美的画面,也没有醉人的音乐,却无一不折射出余老师教学的睿智。从入课环节的干脆直接,迅速进入课文教学,到接下来的三个板块层层深入,板块之间有机整合,可谓浑然一体,手法纯熟。每个板块均舍去了时下语文课堂的诸多浮华,而是从知、读、赏、记四个方面入手,夯实基础,细中见深,深中出新,使人深深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按照常理,中学教学文言文,就相当于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但这堂课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余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诗意对话:读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品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正应了一句古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余老师的课堂,没有掌声,没有音响,没有影视片段,没有随意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非语文的手段,而是将课走向朴素,走向课文,走向语言文字;不是只有很少的课,匆忙地走出课文,走上所谓的迁移拓展,而是注重学生的阅读学习,引导学生在课文里面呆的时间更长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比较长的时间静思遐想,呈现出有动有静的课堂教学,将品味语言、欣赏手法、体悟情感、实践学法的课文学习活动扎实推进,尽显情趣盎然。
给我印象极深的另一方面是余老师课堂的氛围及其点评的艺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就一直存在这样的苦恼:有的班级学习氛围较为沉闷,反复提问仍无人应答,甚是尴尬;有的班级学习氛围比较活跃,一提问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高举的手,可起来说时,切中肯綮者却寥寥无几。这显然是不认真思考和学习不踏实的表现。但有时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我甚至错误地随意迎合和无原则地肯定,且评价性语言往往干瘪乏味。而余老师与学生之间却自始至终是良性轻松的对话,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余老师总是自然而然地给出起承转合、恰到好处的点评,很多时候一针见血。若是学生讲析不到位,例如在品味语言时,余老师还会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由此来引导学生把握阅读精要。讲在当讲处,哪怕是长篇大论,丝毫不避“讲堂”之嫌。这或许正是返璞归真吧! 
听完这堂课,亲自见识了余老师这位大师级的人物,我在享受之余,更多的感觉还有亲切。后来开始读余老师的文章,浮躁的心灵愈加沉静下来了。余老的字里行间,将教学技巧与方法娓娓道来的同时,还神似汪曾祺老先生的写作风格:淡而有味。他的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每一次讲座,都自有他的美感、他的诗意和他的精思傅会。就如王君老师说的那样,“余老师把折磨人的语文变成了赏心悦目的语文,于是,所有的学生和读者都享受着余老师了。”是啊,读余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听余老师上课,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校园里的紫藤花的花期已过,可是在我心里,“语文潮”却汹涌而来!初春将至,期待着再一次享受美妙的“语文潮”!
知理而后行
文/施敏
听过余映潮老师的课,感觉是将一些知识点有序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似容易,就试着在课堂上模仿,一节课下来却反响平平,有些环节甚至很难推动下去。简单的模仿好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不得不慢下脚步,只学其表不懂其里真的可行吗?
拾起《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这本书,细读下来,我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有教学理论的支撑。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永远都只是有形而无魂。
提到余映潮老师,首先要说的是“板块式教学”。在“切分板块,理清思路”中,余老师提到了“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板块之间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显现出清晰有序的教学思路”,以及对“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六点看法。看完这一讲,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浅薄!只是简单的将几个板块填充在了一节课当中,很少去注意板块内容是否集中,层次条理是否清晰,各板块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连续性。由于教学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选取知识点时难免会担心有遗漏,恨不得填鸭式的把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告诉学生,这也导致了知识点之间的杂乱无序。一篇文章能提取到的知识是很多的,不可能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将无限的语文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就需要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以及知识的选取,贯穿成一线,将板块有序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余老师在“契领而顺,百毛皆顺”这一讲中还提到了“主问题”来帮助老师教学,“要克服课堂上的‘碎问’‘串问’,将长久以来教师那种‘追问’式的教学局面改变为学生研讨式的教学情景”,为了方便理解,余老师还列出了《珍珠鸟》的案例。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的指导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余老师常常说“知人论世”,对于这点,我想说“读文识课”。余老师的课在导入通常都是简单,相比较那些华丽的炫技似的课堂表演,回归课文本质也许才是余老师所追求的,他强调的更多是课文的理趣与情趣,希望能够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而不是浮于表面,这在《80讲》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如在“指导朗读,灵动多姿”一讲中,就提到用诗意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小步轻迈——层次非常细腻”、“手法精巧——过程非常生动”、“有引有读——形式非常活泼”,三者之间相互结合,表现出一个优美的朗读教学设计。
又如在“设置话题,讨论交流”一讲中,举例说了《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自选话题,说出自己的见解,话题有小石潭的“小”“石”“潭”“水”“清”“秀”……这些话题,既可以让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小石潭记》的“抓手”,又可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方法如果运用到课堂上怎么不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呢?听余老师的课会发现在他的课堂上,会有想当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交流互动,把握住了学习的自主权,将课堂还给学生。而我有时就过于急躁了,总担心上课时间不够,或者让学生思考时,教室的安静让我担心学生是否在认真思考……课堂表面的平静,让学生静下来思考,内在思绪的涌动也许比表面的热闹更加重要。
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余老师一直要求的。在《80讲》这本书中,随处也能看到余老师对于课文的解读,如《狼》《小石潭记》《夏天也是好天气》等等。还记得去年余老师来时,在讲评课环节中就提到了他自己对《驿路梨花》和《一棵小桃树》这两篇文章进行的文本解读,并提供了多条新的创意,这些创意都是对于课本的解读后才能得出来,并且是多方面的。
例如对于《驿路梨花》他就提到几点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一:
《驿路梨花》课文欣赏
(1)起笔作用(批注)
(2)美妙悬念(品析)
(3)照应手法(品析)
(4)梦境抒写(评点,横向联系)
教学创意二:
活动一:略读,知文意
任务:复述课文
1)按照文章人物出场的顺序复述课文
2)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活动二:再读,品波澜
品析:悬念与误会
活动三:精读,赏“梨花”
赏析课文中“梨花”句,说说“梨花”的含义与作用:
教师出示:“梨花”的含义:
自然梨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边疆民风
……
当听到他讲解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识串联,真的是被震撼到,我不停地在感概他是如何想到的?这是真正用心去将课文吃透,用心打磨才能出来的啊!一篇简单的文章他到底是怎么能想到的呢?其实读过《80讲》后,我心中也有了答案,这是源于老者对于语文知识的敏感度与知识的理解,完全渗透到骨子里,细节处才能看到一位大家的文化底蕴的深厚。
教学真的不能只是简单的借鉴或者模仿,须得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多向余老师学习,更加细致的研读课本,了解学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好一些。
作者简介:
朱亚男,行走在语文道路上的一名普通老师,愿在温暖的文字里,寻找生活中的美。
施敏,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语文教师,湿地栖息者。
淮语编辑部
策划:湿地淮语编辑部@语文湿地
团队:魏萍 胡明坤 朱莉 李永梅 程蓉 施敏 陈浩 朱亚男
顾问:彭光品
主编:张娟
编辑/制作:朱亚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