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意境?诗句意境? 什么叫“意境”?

网友提问:

什么叫“意境”?

优质回答:

⊙2018.12.25

“意境”是“心境”的彰显,说是意,其实是心,因此意境即心境。人们在解释意境时,总是跳不出“意”这个圈子,所以一个“意”搞得人心烦意乱。

而我只所以认为意境即心境,也是从“心烦意乱”这个成语的解释中得悟的。为此我写了一篇短文《心烦意则乱*心气营养》,明确指出,只要心烦之时,直接会造成主意不定,不知所措,这一切都是心直接影响意。

心意相关,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是心,枝叶是意。

毛泽东在陕北写出沁园春.雪这首恢宏诗篇,就是意境和心境相融的典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纷纷扬扬撒下是意的结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乃是一个豪迈之心的跳动。

明白了心的作用,就要好好养心,心正则意不邪!

谢谢,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其他网友回答

“意境”在我看来,并非神秘。

拿专业术语来解释,也并非人人都能明白。

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意境”这个概念用在什么方面?

意境,常常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鉴赏。一首诗歌能不能传达美好的讯息,诗歌语言的锤炼,诗者心灵的感悟十分重要。

诗贵含蓄,指的就是诗歌的语言不能过于直白,甚至口语化。那样的诗歌,是谈不上什么”意境”的。

诗歌与绘画一样,要恰当的留有空白。诗歌的空白,就是通过诗歌语言的描述,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回味,在想象中领悟,情趣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诗歌营造的”意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享受。

忽然忆起早些年看电影,常听人说,这个电影不过瘾,都没有结果。这样的观众,其实就是一种直线性思维方式,总觉得电影故事必须要从发生发展高潮一直到结果,统统呈现出来。比如,一支革命队伍慢慢消失在远山的背景之中,恰好这时就是电影银幕赫然出现”剧终”二字,此刻他们就会觉得电影没完。看似笑话,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人对艺术境界即这里讨论的”意境”的领悟。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一首诗传世,那首诗也有名句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乍一听这诗句实在不合理。明明有蝉在叫,明明有鸟在鸣,怎么就”逾静更幽”了呢?仔细体会,你就会顿然明白,拍手称绝。其中的意境太奇妙,诗人的感受太真切!

用心读书处处风光,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境”之美!

其他网友回答

“意境”,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的一个范畴,而且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1,什么是意境呢?主要是指艺术创作者,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作品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之中。杜甫的《春望》诗是极好的例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为怡人情景,但在“国破山河在”的战乱时期,因感伤国事,则变成了徒增伤悲的缘由。 2,既然意境要运用意象,就有必要把“意象”也说一下。“意象”比较难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指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为被称为艺术作品,一般要包括的要素——意和象——意,是创作主体要表达的意念、情感、理想、追求;象,是作品所赋予的物化艺术手段。所有艺术品,都是意和象的统一。李白《玉阶怨》诗,就是意和象完美结合的好例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玲望秋月。”元代余氏勤议论说:“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他感叹,难怪朱熹称李白是诗圣。 3,意境,这个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他认为,意境、物境、情境是好诗必不可少的三境。晚唐诗人司空图写了《二十四诗品》,对意境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诗的极至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契合。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意境发展为“境界”。说到意境,人们常会举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称其是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的范例,通过体现跨时空的景致,能够引起接受者的审美情感的共鸣。 4,意境与意象不可分——意境以意象为前提的,但意境高于意象。意象是艺术审美的广度,意境是审美的深度;意象广阔,意境深邃。岳飞的《满江红》是意境深邃的佳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学者们认为,屈原的《天问》,则以意象的广阔见长。 5,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象,还仅是意寓于象,二者是平衡的统一。意境,虽然意并不脱离象,但已超越了象,朝着更广大的哲理性时空升华——从意象发展到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个别走向一般,从形而下的外观印象走向形而上的灵魂感悟。晚唐曹松被传吟的诗不很多,但他的《己亥岁二首》已足可以使其有足够影响。其一曰:“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6,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属于纯艺术范畴;意境则已跳出了纯艺术的束缚,与生死、爱恨、家国、文化、道德、信仰(包括道或佛)等非艺术领域结合在了一起。当时的文艺作品,除去诗词,唐以后的“文人画”亦是一个重要艺术领域。不过当时文人们追求的,基本是以“虚、无、远、空”等作为主要意境,这与道教和佛学的影响有关,也与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哲学有关,其即是美学追求,又是宇宙观追求。在这看似主流之外,其实也有清新之风,如苏东坡、辛弃疾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还有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和柳永等的词相比,还是能看出意境区别的。 7,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种类型做了精确描述。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有我和无我,不分高下,都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8,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没有“意境”的范畴。比较接近的,是他们的“移情说”——即把创作者亲身经历的东西包括自身的感觉,移于事物之上,使这类事物对于受众更易接近,更亲切,也更易理解。具体创作手法,也可以采用“无我”和”有我”两种方式——“无我”是将“我”之情巧妙地溶于物象中;“有我”是将“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之上。关于外国的就不多说了。

意境,其实是个专指艺术作品的词汇。现在,则外溢、引申到众多场景、领域。这个无话可说,语言就是这样,借用、挪用司空见惯。不过,所有外溢和引申,都不在本题目的讨论范围内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我只读四年书,没文化,只想说自己的观点。“意境”是属《哲学》范畴,当然《美学》也属巜哲学》范畴。我认为“意境”就是用语言艺术编织诗主体上美,使诗能达到一种美的感受和一种美的境界。(本人没水平让师友们见笑了)

其他网友回答

通过文字形式的描述,或者是艺术品的展现,使人的心里(思想,意识)产生的一种画面感,应该就叫意境。 更直白详细的解释就是:思想,意识随着文字(艺术品)的导引,而想象出印象中的(文字描述,艺术品展现),情况,景色,境地。

需要说明的是:意境不是统一规范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的。下面简单举例,加以说明。

比如说,一本书讲到了西施,书中表达的是一个西施,可是这本书有成千上万个人看,看了之后,会想象(意境)出成千上万个西施,而且是,每人心中的西施一个样。所以说,意境不是统一的。

比如说,柳永《雨霖铃》的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读了之后,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出(酒醒的时候是在早晨的时候,长着杨柳的岸上,刮着风,弯月还在天空挂着),印象中的,情况,情景,境地画面。

比如说看一副《泰山观日图》。思想或意识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泰山顶上的画面。看着汪洋大海,红日从海边冉冉升起的感觉,感觉也属思想意识范畴。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什么叫“意境”?】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什么叫意境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