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季 【湿地 豫见】开往青春语文的列车

【湿地·豫见】开往青春语文的列车
卷首语:
美丽周三,“豫见”与您相约。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奔跑在语文的大道路上,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但君姐的书籍使我们共同乘着青春语文的列车,成长在春暖花开的这个季节。青春语文领军者王君老师说:“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青春语文追随者杜老师也说:“语文教学须要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才能在收获的季节里留下漂垂的金黄,才能在沉寂的大地上纺出洁白的梦想。”本期“遇见”为您推荐杜中强老师的两篇读后感,读一样的王君,品不一样的青春语文……
在寂静时绽放,在喧嚣中高歌
——《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读后感
文/杜中强
在热闹的寒假中我偷得空闲读了王君老师的《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一书。王君老师文本解读的精妙,教学设计的独特,热点问题的透析,观课评课的见地让我如沐春风,获益匪浅。特别是她对语文课堂的独到见解,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中”——
王君老师认为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好声音”,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在于“成为你自己”,所以要敢于上公开课,五年上一堂公开课和一年上五次公开课收获的成长是不一样的,公开课成就我们追求优秀的习惯,公开课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签署了自己教学生命的一份“质量保证书”。教学研究最好的途径还是听公开课,公开课应该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其呈现出来的质量应该高于日常上课的质量。公开课是应该摒弃表演,要有“家常味儿”,但必须要有超越,要能集中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个人素质,要能展示教师在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和教学研究的成果。
“要在词语里出生入死”——
任何文本都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构成的,关注词语,沉入词语,培训自己对词语的敏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抓住关键词语对文本进行解读,是解读出新的重要方法。王君老师对《背影》和《丑小鸭》的解读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对《背影》进行解读的时候,她抓住了三个关键词语:“冬天”、“迂”、“泪”。抓住“冬天”析人情冷暖,理解课文的主旨——父子之爱。季节之冬、社会之冬、生命之冬、事业之冬,家道中落之冷,社会惨淡之冷使人心生寒意。而这样一个境况这样一个时代之下,父子无言的相惜相爱则成为寒冷季节里一抹淡淡的暖色。抓住“迂”认识父亲的形象,父亲的言语迂、行动迂、情趣迂,一个迂字从内到外,写尽了一个生命的战场上一败涂地的父亲形象,体现了磨难中挣扎着生长着的父性之美。抓住“泪”析读生之苦痛,第一次流泪,直接原因是想起了祖母,第二次流泪,是触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衰老背影,第三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不见了,第四次流泪是为“死亡”而流,父亲信中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攻开了作者心灵的闸门,爱父之情感洪流一泻汪洋,浩瀚千里。所以《背影》写的不仅仅是爱的故事,它回旋着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的哲学。王君老师在解读《丑小鸭》的时候,抓住了四个关键词:“世界”、“丑”、“逃”“好”,通过“世界”指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通过“丑”帮助学生认识丑小鸭奋斗抗争的基础,通过“逃”引领学生感悟丑小鸭成功蜕变的艰难,通过“好”,指引学生体味丑小鸭成功之后的喜悦,进而收束全篇分析了苦弱个体艰难抗争的奋斗历程。
“要进行文本特质分析”——
没有永远适用的课堂模式,变化的课堂最美,创造的课堂最美。一定要进行文本特质分析,也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才能教出美文的内涵与神韵。一篇课文摆在面前,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它值不值得讲第二,它值不值得精讲?第三,它适合用什么样的课型去讲?王君老师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首先把把课文定型为“主题型”文本,利用导读课去处理。从文言文的角度再做选择,侧重于教“文”。以“夜”的篆书导入,先声夺人,然后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逐渐进入课堂分析,让学生体会苏轼情感的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夜”来提挈,最后又以“夜”来收束,首尾圆合,一气贯之。在教授《邓稼先》的时候,抓住了一首诗、两个词、三个语言点,长文短教教出了《邓稼先》的铿锵与跌宕。首先以课文中《中国男儿》这首诗为切入点,拓展开来,以此导入,以此过渡,以此作结,整个课堂教学围绕这首诗做文章,始终以这首诗的朗诵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抓住诗中的一个词“奇”引导学生归纳邓稼先的“奇”处,使同学们发现这个“奇”字,神奇地统率了散乱的课文内容:背景奇,功勋奇,人品奇,民族气节奇,拼搏精神奇,人生价值奇。一奇而动全文,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水落石出;在课文收束时引导学生析读邓稼先奇之最奇处的另外一个词“鲜为人知”,由这个词语揭开,使学生对邓稼先人物形象人格魅力的深层挖掘深层把握出现了别有洞天的境界。
“要坚持阅读更新自我”——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活的,不经反思的教学也永远处于未打磨的原生态。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所以,必须要坚持阅读。阅读,阅读,永远阅读。一要读教学专业杂志,二要读教育教学名著,三要读文、史、哲学经典,四要适当读学生喜欢的书。也只有多阅读,才能增加人生的厚重与精彩,才能体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在寂静时绽放,在喧嚣中高歌。语文教师要善于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才能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才能在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王君老师在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方面为我们说了许多,做了许多,留了许多,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在语文天地里长袖善舞,在语文教学的广场上轻舞飞扬。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读《青春课堂》获益点滴
文/杜中强
语文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有人说语文是先秦的繁星,有人说语文是浩瀚的大海,有人说是说语文是“需修之辞必造之文”……读过王君的《青春课堂》之后,我对语文有了新的理解,她让我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塑造学生成就人才的教科工具,更是我们感受生命体察人情的良好凭借。语文让我们认识世界,语文让我们洞察人生,语文让我们认识自我。
>>>>赏语文靠创新的解读
创新的语文,必须有创新的解读,也必须有创新才是生动的语文。王君老师认为语文是青春如新的文本的解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她的文本解读,篇篇动人心魄,句句发聋振聩。在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中,她抛开教学参考书中守成的理解,认为文章不仅仅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揭露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还通过于勒这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写出了菲利普一家灰色希望的破灭,写尽了小人物一生的困顿与无奈。于勒,只不过是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们为自己长夜漫漫的人生点燃的唯一的一盏长明灯,是支撑菲利普一家的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但最终这盏灯熄灭了,这个梦破亡了。在对星新一的作品《喂——出来》的解读中,她一样没有走惯常的路径(认为文章只是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而是认为作品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的一群病态的人演绎的一个荒唐的故事。人类对私欲满足的结果,是对自身的毁灭。同时,她认为这篇文章写的更多是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学语文需精致的训练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阅读训练。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的本质属性中,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呢?那就是课堂训练的精致化。王君老师在讲授《敬畏生命》的时候经过精心的教学预设打破了句子的完整性,巧妙筛选出语句中若干思维触点,创建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所有问题真正指向语文,而非指向语文之外的其他知识。她通过层层追问,最大限度地发现文本言语的精妙所在,为更深层面上理解文本服务。王君老师在教授《安恩与奶牛》的时候,以两个板块“咬文嚼字,走近安恩”“追根溯源,透析‘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主题达成训练,从而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主旨,可谓精准至成。
>>>>悟语文凭多重的诵读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诵读。王君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春》的时候,脱离窠臼,不囿于教参老路,另辟蹊径,上了一堂“请朱自清先生评课”的美文诵读课。躲开繁琐的比喻排比,着力于朗读,把最得意的拓展和点睛也化为朗读。老师读,学生读;女生读,男生读;小组读,反复读,重点读;轮读,跳读,齐读,串读——轻音乐环绕的课堂,童声如天籁。用花枝招展的童音读《春》,用慈祥从容的音调去读《春》,用苍凉深沉的音调去读《春》。还用古诗词点评去“译读”春,在读中分辨明快清新之美、从容淡雅之美和热烈激昂之美。读出《春》的美不胜收,读出了《春》的繁华热烈,读出《春》的昂扬勃发。王君老师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主题上了一堂“牢记国耻,爱我中华”的单元诵读课,让我们认识到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因为优秀的诵读必然伴随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诵读文本的形成过程更是艰辛。诵读内容顺序的调整、诵读主题的渐现、情感的递进和回环、音乐视频的配合、专家朗诵的点染、课内外内容的穿插、经典音乐和学生演唱的配合、朗诵人才的充分使用、个体和全体的配合……表面上只是以诵读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表面上只是截取了每一篇课文的部分内容,但这种截取必然是对单元所有文本的高屋建瓴的钻研和把握,也达成了对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持。
>>>>用语文要巧妙的整合。
王君老师喜欢发掘新路,整合教材,她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精神血脉息息相通,有相同的主旨。就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探秘刘禹锡的灵魂空间。“变换身份夸自己”,让学生变换身份读课文,读出了周敦颐的内心,也读出了周敦颐的自豪感。用自己的话夸自己,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周敦颐的深入理解。变换身份与刘禹锡比一比,比出了两者的不同,读出了深度。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刘禹锡的内心深处,不着痕迹地将刘禹锡的精神追求展现无遗。她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五课的五首诗词为整合教学内容,先从马致远的《秋思》学起,学生自由读、个人读、齐读、配合读、比较读、教师指导读、背读。从观察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从配图中读出课文的境界之美来,从而认识中国古代审美的两种境界:小美和大美。然后依次学习曹操的《观沧海》认识曹操的“壮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认识王湾的“忧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认识白居易的“喜美”,辛弃疾的《西江月》认识辛弃疾的“乐美”。引导学生理解大美为美的主题,读出大手笔,大胸怀,大气魄,大追求,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真是纵横捭阖,跌宕起伏。
语文的繁琐与语文教学的沉重,可能让有些人驾驭吃力,但王君老师在教授和学习语文的时候却能发现语文的无穷魅力,探索崭新的思路,发展无限的远景,让我深受触动,也给我无尽的启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获益于《青春课堂》的,不仅仅是一种热情乐观的语文态度,还有更多更多……
作者简介杜中强,洛阳市新安县磁涧初中教师。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热爱教育。相信学习的积累与感悟,喜欢教育的激励与唤醒。
豫见编辑部
策 划: “豫见”@语文湿地编辑部总 编: 我心飞翔编 辑: 刘玉珍 陈卫星 江东云 孔书民 陈向琼 董春香 杨晓芳 刘 娜 刘龙飞本期编辑:陈向琼 杨晓芳美 编: 杨晓芳 刘 娜 刘龙飞 顾 问: 秦 勤终 审: 李红玲
制 作: 包 运
郑重声明
yuwenshidi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