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元:浅谈“黄梅大鼓” 与“江湖文化”

加关注
微信号:caojingjun19731216

当今社会,称说鼓书的人为鼓书艺人,或称为文艺工作者,叫得更好听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旧社会,说鼓书的属于江湖艺人。只要是以卖艺为生的人,都叫江湖艺人。江湖艺人按所操的不同艺业,分为文艺人和武艺人。武艺人是做武生意;文艺人是做文生意的,如:说书、说相声、口技、唱大鼓、打竹板等。
江湖艺人在外闯荡,彼此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因此,江湖上无意间形成了许多规矩,这些规矩在艺人中间,也就形成了不成条文的“条约”,而这些“条约”只有从师入道才能得知,所以就要拜师学艺。经过拜师收徒仪式后,由师父口传心授。这就形成了所谓江湖上的“行规”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行规就成了今天的“江湖文化”了。
笔者幼小喜学乐唱黄梅大鼓,1961年初中毕业后,就拜师学艺,专门从事说鼓书,以此为生。初拜张玉次学登场演唱;后拜黄梅县著名鼓书艺人王和尚(艺名)为师,成了王的关门弟子。下面就王老师所口传心授的黄梅大鼓与江湖文化,浅谈几点认识,不妥之处,请同仁和方家指正。
一、黄梅大鼓的渊源
黄梅大鼓是黄梅县地区用黄梅地方语言、黄梅腔调,用鼓板作为演奏乐器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黄梅大鼓也叫黄梅鼓书,俗称“说鼓书”。其历史渊源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唐代佛教兴盛时期,僧侣们不仅讲诵经卷,同时也说唱历史故事,如《昭君变文》和民间传说。黄梅乃佛教禅宗发源地,古时曾有“小天竺”之称,唐代僧侣诵经说变文,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黄梅大鼓的鼓词和唐代的变文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到宋代“变文”之名被改称为“鼓词”。南宋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捨舟步归》一诗中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那时就有说鼓书的,虽然村民并不去考究历史人物的是与非,但充滿兴趣地围听盲翁在演说“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从黄梅大鼓“鼓书头”中的唱词来看,有“朱洪武在鄱阳打了胜仗,意生寺里犒劳三军,猜拳行令未尽兴,请来先生说书文。”意生寺在黄梅濯港镇,是禅宗五祖弘忍出世的地方,朱元璋领兵在此驻扎,曾御笔题“天下第一山”的匾额。可见,在那时说唱黄梅大鼓就非常盛行。
二、黄梅大鼓开场行规
说唱黄梅大鼓的多以茶楼酒肆为演唱之地,当初到一个新的场所,必须先拜“码头”。即使彼此互不相识而遇上了同行,就得相互行礼道声“辛苦了!”,先来为主,后来为客;行客拜坐客,江湖话叫“拜相”。如无同行者则访友。首先打“闹台鼓”,鼓板要用“凤凰三点头”;再接唱“访友词”:“日出东方一点红,秦琼卖马到山东,山东有个单雄信,五湖四海访英雄……”这就是“拜相”的程序。唱后即停下鼓板,礼节性地等待着,看看是否有江湖朋友上前答话?如有,此人就是朋友。然后,在朋友的主持和支持下,再开始演唱,这就是黄梅大鼓开场的行规。说书艺人在首场表演中,必须善使“扣子”(江湖语),才能抓住观众。什么叫“扣子”?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悬念”。有了悬念,书就容易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但要注意的是,首场所得收入,应提取“朋友钱”,以作初次酬谢之礼。
三、黄梅大鼓艺人的行语
以唱大鼓为生的人就叫鼓书艺人。江湖上不称鼓书艺人而称其别名“柳海轰”,或“使短家伙的”(指说黄梅大鼓用的牙板等物)。对没有拜师的艺人称为“海青腿儿”,因问其行道术语不能对答如流,更不知道其中规矩,所以称其为“海青腿儿”。
过去,唱大鼓的有两大门:一是黄河以北的梅、清、胡、赵门,唱的是西河调与怯口大鼓;二是黄河以南及大江南北的孙、财、杨、张门,唱的是犁铧调与山东大鼓。黄梅大鼓据师父口授,虽然门道相同但派衍有别,与犁铧派却有不同:黄梅大鼓演唱时,用的是牙板而不用犁铧打节拍;唱的是黄梅调。因此,黄梅大鼓鼓书艺人要做到:模样好看(所谓人式顺溜),口齿清楚(所谓嗓子正),表情丰富,会看地势,会使扣子。表演时,必须开门见山,不能咬文嚼字,使观众一听就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俗话说:“千个师父千个法”,黄梅大鼓在江湖上的术语很多,各门派的术语各不相同。它以稀奇古怪的语言,构成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五花八门的道义原则,而形成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异世界。当老师传教到这方面术语的时候,告戒门生必须遵守三不准:一不准做文字笔记,只能口传心授,记在心里;二不准轻易暴露或自夸炫耀;三不准在同行中欺行霸市,自傲逞強。对此,笔者那时也没有过多在意,只凭借自己记意而记。据先生(说书艺人不称师父,只称先生)讲:江湖“风”“马”“燕”“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实际上,江湖行当比这四大门、八小门要多得多,而门与门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确定。过去,一般指江湖人为:江湖术士、江湖郎中、江湖艺人、江湖骗子……等各色人。从真正意义上讲:江湖人,就是那些靠跑江湖的生意人。曾有“九金,十八皮,七十二寡头”之说。
古时候,社会上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江湖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三教九流又分上、中、下三等,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朝廷四流官,五流举子六流会,七馋八懒九庄田”;中九流:“一流金古二流皮,三流彩挂四流医,五流丹青六流画,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略……在这些门派之中,据王老先生说:黄梅大鼓在所谓江湖中有其席位,并得到江湖门派的认可。至于是何人、何时参入并认可,则无法可稽。先生告诉笔者——黄梅大鼓艺人王氏传承为“中九流”中的“二流皮”的“皮门”。这说明,在过去江湖文化这条历史长河中,早已汇入了黄梅大鼓艺术之涓涓细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却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黄梅大鼓表演技能及唱腔
这个问题应该专题来谈,但本文重点是讲“黄梅大鼓”与“江湖文化”,这里笔者只是蜻蜓点水地谈点体会。
黄梅大鼓说唱是很有讲究的,开场时先要说几句引场词。说引场词的时候,一般以鼓、鼓槌、醒木、扇子等物说一套赞词,然后才说正文。如:说“鼓”,鼓在江湖上不叫“鼓”,叫“哄子”;鼓槌也不叫“槌”,而叫“楗子”;扇子叫“叶子”。这些江湖术语都有其赞词,在开书之前都分场次把它“引唱”出来。例如:“小小鼓儿圆纠纠,五湖四海任畅游;一年四季不下种,春夏秋冬有得收;莫把此物看差了,此物能当八斗(亩)丘……”在表演时,手眼身法步,都要做到位;喜怒哀乐,人物刻划都要淋漓尽致;遣辞造句都要顺口押韵;时说时唱与故事情节都要相得益彰。
黄梅大鼓的唱腔分为平词、慢板、快板、悲腔、念白及长短调等。均用黄梅怯口调来演唱。这些唱腔都没有丝弦伴奏,只是艺人在演唱时,根据故事情节来运用。
黄梅大鼓在发展中,也曾配过弦乐,主要是用于演唱事先编好鼓词的小段子,用二胡或三弦来伴奏,这种演出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要有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如果演唱大本历史小说或故事,配上专业琴师来伴奏,这样效果就更好了。笔者衷心希望黄梅大鼓在领导和广大观众的支持下,在文艺工作者的精心研策和呵护下,更加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杨天元:黄梅解元蒋方熙与大学士翁方纲的机缘
杨天元:读王之道咏黄梅诗四首
杨天元:黄梅县文庙“至圣遗像碑”考
作者:杨天元 黄梅镇退休干部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大美黄梅》 出版公告
黄梅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版面为彩印,价格60元一本(不含快递费),海内外公开发行。
支付宝:15072733961.请购书者一定要将自己的详细地址、姓名、邮编、手机号码以及交易截图发到15072733961曹锦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