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新作 | 行路不再难于上青天!

《老记新作》专栏
编者按:
在那个艰难年月,走泥路、行水路是他出行的常态。如今,随着四通八达交通网的建设,曾经的“行路难”一去不复返,“朝发夕至”早已习以为常。人民日报社原北京记者站站长颜世贵《不再难于上青天》,从交通变迁看新中国发展。
不再难于上青天
颜世贵
家乡传来消息说,徐州到盐城的徐盐高铁今年底就将建成通车,届时从北京坐高铁4个小时就到家了。这让我喜出望外。
建设中的徐盐高铁:盐城路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亲历这几十年的变化,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交通与通讯。尤其是高铁和互联网的出现,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
  我的家乡建湖地处江苏中部里下河的腹部。这里原是淮河下游一大块形如釜底的洼地,俗称“锅底洼”。其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位于古代里运河(简称“里河”)与串场河(俗称“下河”)之间的这块洼地,故而得名“里下河”。
  里下河地区约有1300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万亩。其中,溱潼、兴化、建湖是这个区域内有名的“三大洼地”,而建湖更是“洼中之洼”,它西与宝应、高邮毗邻,南接兴化,东连盐城、射阳,北依阜宁,河流纵横,湖荡密布,沟渠交叉,四野白茫茫的水面,全是沤田,拉犁、施肥、插秧、拔草、割稻,淤泥往往会陷到大腿。外县的姑娘也很少嫁到这里,不愿意下沤田、干农活。一年四季,只能长一季水稻,其余季节成了鱼虾和水禽候鸟栖息的天堂。
建湖九龙口的里下河风光
  我记得,冬天最寒冷的时候,沤田的水面就会结一层冰,成了天然的溜冰场。这时,我就拿着小榔头、带着小桶,去寻找冻在冰下的鱼。见到冰下有鱼了就一榔头下去,砸开冰也打昏了鱼,从缝隙中掏出鱼放进小桶里,再去寻找别的目标。每次出去都不会空手而回。
  到了夏秋之交发大水,眼前又是一番情景了。雨不停下,河水猛涨,渐渐淹没了田埂,爬上了河浜,快要成熟的庄稼在水中挣扎。
  此时,人们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近邻洪泽湖的水位上涨。据说它的湖底在我们的头顶之上,一旦决堤了,我们这里就会顿成泽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的灾难。
  洪泽湖紧挨里下河西部,是淮河下游的一个湖泊性的巨型水库。几百年来,洪泽湖一直是听任湖水自由倾泻。遇到大水年份,洪水居高临下、奔腾东泻,往往会造成下游千百万群众和农田的毁灭性灾害;遇到干旱年份,湖水干涸,又造成下游的水源断绝,酿成旱灾。
  到了1951年初,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发出后,千里淮河沿线的数百万群众,浩浩荡荡奔赴治淮工地。
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词(图片来源于网络)
  江苏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处于淮河下游,素称“洪水走廊”。现在有了这个东风,更是一马当先。几年时间,修复了里运河大堤、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新建了三河闸,让淮河流入洪泽湖的水分别通过苏北灌溉总渠分流入黄海、通过三门闸分流进入长江,以此控制了洪泽湖的蓄泄,里下河地区不再蒙受洪涝灾害。
  我的老家在一条名叫滩河的河浜上,依水而居,涉水而行。滩河只是全县境内3900多条大小河流中的一条不起眼的小河,东去百余里就流入了黄海。在我老家四周,水网密布,平畴阡陌,然而没有一条能走自行车的路,人们出门大都靠坐小木船或是步行,出行十分困难。
流入黄海的滩河
  我读高小要到七八里远的高作镇,每天早上去,中午回来吃了饭再去,傍晚放学再回家,一天要走四趟。在县中读书,平时来去也是靠着两条腿,30里路要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
  后来去南京读书,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清晨从家里出发,步行六七里路到口河头坐轮船,1个多小时到达县城的轮船码头,上岸转乘去兴化的轮船,到了兴化再转乘去镇江的轮船,上岸后转乘火车去南京,足足要走两天多,一路的劳顿就不必说了。
  放寒暑假回家,更不轻松。要先一天晚上从南京乘火车到镇江,在轮船码头呆一夜,搭乘第二天早上7时开往苏北里下河的轮船。如果当天早上从南京乘火车到镇江,就赶不上这个班次,因为一天只有一班船。轮船到兴化已是晚上8时许,上岸转船要等到夜里12时左右,搭乘高港过来去建湖的轮船。其实,从建湖到南京不过20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么难走。
  我曾骑自行车回了一次老家。那是“文革”初期,想到自己几个假期因没有路费未能回家,想念父母,就跟别人借了一辆自行车。
  这天中午,我从南京出发,天黑时到了镇江,轮渡过江上岸,向扬州骑去,到了江都已是夜里11时了。找个小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买了两个烧饼,一路走一路吃,向着高邮的方向骑去。这是沿着运河边的一条土路,上面有少许的砖块,路面高低不平。我一路颠簸,中午时分到了高邮县城。吃了两个烧饼,又向着郑板桥的家乡兴化骑去。
  一路疯跑,下午4时左右就骑到了兴化县城。这里虽与我的家乡建湖毗邻,但除水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这样,只能乘坐从高港下来的轮船,待我上船已是夜里12时了。
  小轮船慢慢悠悠地向前行驶,你急它不急。直到第二天中午过后,才到了离我家还有六七里路的口河头上岸。刚下过雨,田埂小路泥泞不堪,骑不了自行车,路窄也不好推着走,只能扛着回到了家。两天多的行程,颠得腰酸屁股痛还流鼻血,放在自行车后座的东西也被颠碎了。这次回家让我领略到,在我们里下河水网地区什么叫“行路难”。
  那时的里下河水网地区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火车,更谈不上飞机。出不去、进不来,交通十分不方便,严重制约了这个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沤田已一律改成了旱田,一年种两季庄稼,这里的交通才开始有所改变,也才开始意识到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性,相继修起了一条条国道,可以走汽车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现有的一些国道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盐城将过去的一个军用机场也扩建成了民用,还建设了一条从徐州经宿迁、淮安、建湖、盐城、泰州至南通的铁路线,填补了里下河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空白。
  这之后,“一天等于20年”,盐城陆续建起了几条高速公路,通扬州、通南京、通常州、通无锡、通南通、通连云港、通徐州……可谓四通八达,既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在路上的行车时间。我从老家建湖去南京,或是去徐州,坐小车只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过去那种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情景,再也不会出现了。
  现在锦上添花,以前想也不敢想,里下河水网地区竟然有了高铁!徐盐高铁以及即将建设的盐通高铁,把江北与江南衔接起来,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发达的交通
  高铁打开盐城全新的交通版图,空间距离没变,时间却缩短三分之二以上:1小时到上海、1小时20分钟到南京、1小时20分钟到徐州……这对实施国家沿海发展战略、策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江苏北部地区融入上海都市圈、促进全省沿海产业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记得小时候每当读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幻想着有一天,我们这里的出行也能这么快捷方便……这一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本文作者颜世贵家乡建湖景色
文章来源:《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