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杨永信,还是豫章书院,都挺冤枉的

01
一个杨永信还未倒下去,千千万万个杨永信已经站起来了。
第一次听到「豫章」两个字,是在中学课本上,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得知那里人杰地灵,令人心驰神往。
这次听到「豫章」,却是和戒网瘾的豫章书院联系在一起。多名学生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在豫章书院遭受体罚、囚禁、虐待,差点自杀。
之前,杨永信通过电击疗法,帮助孩子们戒除网瘾,矫正所谓的不良习惯。今天的豫章书院,则是借助国学试图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效果如何,想必理智的父母心里自有判断,断然不会把自己亲生的孩子,送进这种形同监狱的地方。
但总有父母,看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遇到孩子青春期早恋厌学,看着孩子性格暴戾事事逆反,觉得自己无力应对,就想花点钱,把家长的教育职责推卸给杨永信们。
好多孩子,被家长以带去旅游的借口骗到南昌,把人交给书院后,孩子被砸掉手机,限制人身自由,关禁闭,劳动改造,不听话就是拳打脚踢,被50多厘米长的铁尺子打手心,被小拇指粗细的钢筋「龙鞭」打屁股。
还有更多残忍和变态的惩治手段,只要孩子不听话,总有一样适合他,让他在恐惧和害怕中服服帖帖。
舆论哗然之后,官方迅速介入调查,对书院进行整改追责。
02
很多人纷纷把愤怒的情绪投向豫章书院,指责他们利欲熏心,草菅人命,应该严管严办。
我却觉得很好笑。这显然是情绪替代思考,愤怒用错了地方。
想想看,哪个孩子不是被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在签了合同,交了钱以后,主动送进去的?豫章书院有发善心做好事不要钱的承诺吗?有一群人光天化日闯入民宅强行把孩子掳走吗?
孩子们觉得受到了伤害,可在家长看来,不吃点皮肉上的苦头,怎么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如何矫正那些让家长头大的恶习?站在豫章书院的角度,既然向家长做了承诺,自然要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明明是你情我愿的市场交易行为,豫章书院哪里做错了?
再者说,家长仅仅是出了点钱,就让豫章书院来干这些遭人痛骂的脏活儿,家长还落下「爱子心切,想尽办法,不抛弃不放弃」的好名声,这么看来,豫章书院不仅没做错,还很冤枉。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千千万万个杨永信已经站起来了。
只要家中有不听话的孩子,只要家长觉得自己已毫无办法,只要家长想把教育孩子的义务推卸给别人,就会有类似杨永信、豫章书院的机构层出不穷冒出来,打着哈哈,拍着家长的肩膀宽慰他们,放心放心,把孩子送我这儿来,保准儿给你收拾得服服帖帖,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对听话。
换句话说,曝光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杨永信和豫章书院,正在绞尽脑汁兢兢业业地为家长们排忧解难,救他们于水火间。
03
因此,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杨永信们,而是家长。
他们之间,绝非简单的合同雇佣关系,而是同流合污的捆绑关系。家长是主凶,杨永信们只是帮凶,只是打手。
就像我们看过的黑帮片里,帮派老大慈眉善目,呵呵笑着请你吃茶;手下的小弟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你会觉得老大本是好人,只是小弟太坏吗?
在这里,我不想简单地指责家长,指责他们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把孩子推进火坑。这样的指责太过轻浮。
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当孩子身上出现种种不好的行为习惯时,没有家长不想着去帮助孩子矫正。
家长倾注更多心血,花费更多时间,和孩子交流内心感受,陪伴孩子一点一点进步,容忍缓慢改变过程中的反复甚至退行,这是一种选择。滥用监护人权利,推卸责任,失去耐心,把孩子送给杨永信们严加管教,这也是一种选择。
我相信,困在现实环境里的家长,在他们觉得束手无策时,选择后者,已经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以他们的经验知识,以他们的认知见识,即使某个清醒时刻觉得这种选择有不妥之处,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跳出自己的局限性,只能做出如此选择,只能认为这个选择对孩子最好。
04
选择的背后,是价值观。无论选择在哪个阶段,以何种面目出现,我们在做判断时,依仗的都是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身边事物的看法,和由此形成的一套稳固的价值观念。
选择把孩子交给杨永信们的家长,想必,他们更愿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认同「以暴制暴」,他们渴望强权,他们希望有人替他们做主,好让自己不用再承担责任。
价值观不是一天形成的,孩子令家长难以接受,同样也不是在一天之内出现的巨变。当孩子还是婴儿时,家长在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做出一个个微小的选择,在孩子身上产生一个个真实的反馈。由此累积叠加起来,孩子成为今天这样的孩子,也是在情理和意料之中。
这就是选择带来的结果。
面临新的选择,这些家长把孩子送给了杨永信们。孩子们生活在暴力下,要想保全自己,唯有在恐惧绝望中学会假意逢迎,学会屈服温顺,学会仇恨敌视,学会使用暴力保护自己。
当然,自此以后,孩子很难再相信善良,相信陪伴,相信爱。
等孩子返回家中,他将以何种感情和父母相处,在父母老去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回馈他们,这也是父母当初做选择时,应该承受的结果。
只是,到了那时,这些家长们是否有勇气接受这一切呢?
相关阅读:
要求孩子做到的,你做到了吗?
题图作者:Free Photos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