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到底需要天赋吗?看这位留学藤校的清华数学家怎么掰扯

梅拾璎说这篇文章我认真读了两遍,基本赞同lilong 老师的观点,推荐的主要理由是:观点客观科学,解放思维!这些年,我自己经验并观察无数的孩子,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数学学习,还真不是太拼天赋,曾经写过一篇好吧!咱们今天就好好谈谈数学、智商及天赋,写的是我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实在不及这位数学学者的严谨和客观。下面看正文
学数学需要天赋吗?
这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作为一个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想来谈谈我的看法。

学数学到底需要什么?
首先,成为数学家显然是需要一定天赋的。不过,很多家长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想搞清楚他的孩子是否会成为数学家,而仅仅是在考虑高中及之前的数学学习。家长们实际想问的是:数学考试(比如中考和高考数学)需要天赋吗?这就好比说,人人都知道成为钢琴家是需要天赋的,但是钢琴考级需要天赋吗?从一定程度上讲,确实需要一点点天赋。如果一个人连手都没有,显然很难钢琴考级。学习数学,如果智商确实太低了,那肯定是比较吃力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不过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智商并不是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孩子相当机灵,而且他们学习其他科目也没什么问题。怎么数学就是学不好呢?他们是否缺乏某种神秘的“数学天赋”,使得他们一辈子学不好数学呢?在大多数情况下,天赋往往是无辜的背锅侠。因为当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家长心中会感到十分憋屈,总想找个负责的东西。怪孩子吗?舍不得,再说孩子可能也尽力了,不是故意不学。怪老师吗?可是同一个老师教的,怎么有的孩子数学就很厉害,好像也不是老师的问题。找来找去,不知道怪啥。算了,怪天赋吧。这种时候的“怪天赋”,其实就是“谁知道这孩子为什么数学不好?反正我真的搞不清楚”的意思。如果就此放弃努力,未免有些令人遗憾。那么,如果不是天赋,到底是东西造成了数学不好的困境呢?想要理解为什么学不好数学,首先要对数学有一个粗浅的了解。数学和其他科目相比,确实有一些显著不同的特征。比如说,很多人都会提到“开窍”这个说法。有些孩子似乎数学就是“不开窍”;而有的孩子原本数学很差,但是突然“开窍”了,数学一下就有了飞跃。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肯定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一个逐步累积的东西,只有可能量变,不可能发生质变。我觉得更可能发生的改变,是孩子青春期的性格和习惯上的改变,导致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质变,从而数学“开窍”了。为什么其他科目很少会“开窍”呢?因为许多学科是不需要创造力的——你看书听课,把知识搞懂,该背的背住,把题刷够了,考试成绩自然就会得到提高。然而数学就要灵活得多了。数学问题往往需要你发挥一定的创造力,从而解决陌生的问题。如果老师的水平不够,而你又没能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很有可能白努力,越学越崩溃。归根结底,数学考试往往考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性格。因此,如果大家在乎的是小学中学的数学考试,那么与其盯着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天赋”,不如来看看怎么样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性格。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不出来一道数学题,差的并不是天赋,而是解决问题的习惯有问题。比如说,两个天赋差不多的学生,面对同一道高考模拟的难题,可能一个人总能做出来,而另一个总是做不出来。这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情况。这两个学生很有可能只是差了一个方法论的距离。比方说,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面前有一杯牛奶和一杯水,牛奶和水一样多。假设我用一个勺子,盛一勺牛奶到水里,搅拌均匀;再从该混合物里面盛一勺放回到牛奶里。问:现在是牛奶里面的水多,还是水里面的牛奶多?(假设纯牛奶不含水,且忽略混合后体积变化)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其中方法论的不同与优劣,找找你在哪一层。第一种你拍拍脑袋想一下,水里面掺了牛奶之后,似乎水就变浓了一点。
盛一勺混合物,似乎盛的水少了一点?毕竟一勺里面不全是水了,还有一点点牛奶。
所以最后是不是牛奶里的水少?
(这个思路到这里就结束了,好像没有其他可能性了。但是,不好意思猜错了,答案不是这个。)
第二种
你设了个未知数,开始计算。
然而怎么设未知数?具体怎么算?
这等于是在赌老师和刷题。老师讲过,或者刷过类似的题目,那么机械作答即可。如果老师没讲过,也没见过这种题型,那么很可能就要脑袋空空了。
第三种你假设勺子的体积为零。
那么你一来一回,等于什么都没盛。所以水中的奶和奶中的水一样多。
你再假设勺子的体积等于杯子中全部溶液的体积。那么你首先把所有的奶都盛到了水里,然后牛奶的杯子空了,而水杯里面是各50%的混合液。
再把混合液盛回去,两杯现在都是一半一半,于是你发现水中的奶和奶中的水还是一样多。
(如果是选择题的话,正确答案已经可以猜出来了。)
第四种采用抓不变量的思路。
盛一勺过去,再盛一勺回来,那么两杯各自的溶液量都是不变的。因此牛奶杯中少了多少牛奶,就多了多少水。而少的牛奶,恰恰就是加到水中去的。
因此牛奶中的水和水中的牛奶一样多。
显然这四种思路中,后面的三种方法都能够得到正确答案,而后两种需要更高级的方法论。理论上来说,一个好的老师肯定讲过以上全部的方法论,不仅是中学老师讲,很多小学老师都会教。遇到难题怎么办?先试试一个简单的情况嘛,比如遇到选择题,代个数进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刚才第三种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怎么办?抓不变量嘛,大家在物理课上都学过能量守恒吧!抓不变量是近代数学和物理的最核心的思路之一,这就是刚才的第四种方法。那么,为什么老师讲过,到了考场上,面对考试题,自己却用不出来呢?除了不专心听讲,或者不求甚解之外,很多时候还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这种解题习惯并没有说起来这么轻松。养成习惯之前,我们必须先要克服一些阻力,比如我们的直觉。靠直觉去猜是最省事的方法,所以我们总是有惰性去依赖直觉,但是当我们的知识功底还不够深厚的时候,直觉往往很不可靠。为了帮助我们在面对题目的时候能调取合适的方法论,也就是养成一个好的解题习惯,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付出很多努力。比如说:1.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内容表面,更要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比较深刻的把握;
2.一定要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不断去使用不同的方法论来打磨自己的技艺;
3.当然还要有足够的做题量,如果题都没做过几道,方法论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了幸运的是,这些都不需要天赋。
数学考试,和钢琴考级有些相似——成为钢琴大师需要天赋,而钢琴考级却基本不用。只要有好的老师(课内或课外甚至是家长自己都可以),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外加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性格
说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总会想到我的老婆大人邱天的童年经历。她从小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从六七岁就开始给家里采购各种食物了。她九岁这年,有一次买到一盒过期的酸奶。她毫不犹豫,骑车二十分钟,回到超市里面去换新的。她找到刚才结账的收银员说明情况,没想到收银员拒绝承认这是他们出售的酸奶。待邱天拿出收银小票时,又说她没办法证明小票上面的酸奶就是她手中这个酸奶。九岁的小邱天面对收银员的无理取闹,丝毫没有打退堂鼓,正色说道:“请你把你们经理叫出来!”收银员假装没听见,忙自己的事去了。邱天就找到另一个收银员,要求叫经理出来解决问题。很快,经理来了,认为邱天有理有据,痛快地换了一个新的酸奶给她。回到我们的数学话题上来。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难题,往往考验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人的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性格。当一个方法失败了,你遇到挫折,是否能够不气馁?(比如你去找收银员,她并不买账。)一个方法差一点就成功了,你能否灵活一点,变通一下,把差的这一点绕过去?(比如这个收银员不帮你叫经理,你换一个收银员求助。)解数学难题也常常是这样的——直接成功是罕见的,遇到挫折和阻碍是常见的;怎么和阻碍共生,和挫折周旋,不屈不挠,越战越勇,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战胜他们,从而解决这些难题。当家长讨论数学天赋的时候,往往有一种错觉,仿佛天赋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只要孩子有了天赋,数学生涯就能一帆风顺、一往无前。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的数学工作生涯中,我有幸和唯二的华人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共事过。他们无疑都极具天赋,聪慧过人,但他们的数学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天赋可以带你走一程,但你最终能走多远,仍然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性格决定的。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由玩耍,因为这正是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性格的最核心要素。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大量的自由玩耍,虽然不能提升孩子的天赋,但却是每一个孩子发挥自己全部天赋的必要条件。和学习知识相比,学龄前的自由玩耍,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解决各种问题,更可以锻炼他们坚韧不屈的性格。如果没有时间去自由玩耍,去自己支配和探索,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急于帮助孩子,迫不及待地把问题的答案都展示给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几乎没有机会去练习,去真正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等到孩子大一点,开始面对越来越困难的题目,他们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从头练习“解决问题”这种技能,而课业的压力从各个方面席卷而来,他们很可能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弥补童年的功课。造成的结果是,我看到很多人直到成年、工作之后,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数学如此恐惧也就不难解释了。说来说去,学数学到底需要天赋吗?用简短的话来说,如果你并不指望成为一代数学大师,那么数学天赋并不重要。在大多数孩子所经历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时期,数学都并没有上升到需要使用天赋的地步。如果你认为数学很难,数学考试的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请不要责怪天赋——你更应该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性格。如果你成功调整了关注的重点,有效提升了以上几种能力,你会发现不止是数学变得简单而有趣,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顺利。本文来自公众号阿肉阿团作者LILONG编辑:梅拾璎
我们透过文字,看见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