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冉讲堂】词体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浅析

诗 歌 妆 点 生 活
墨冉讲堂
词体的起源与
发展脉络浅析
讲师:梦烟霏
01
有些时候,在跟一些朋友交流填词中,会遇到一些基础知识的欠缺。所以这一节,打算从一些基础的词学关注点讲起,也一起跟大家探讨下词学的由来与发展脉络。并一些词学上的专有词汇一起介绍给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韵文是很早出现的形式之一。所谓歌诗之佳者,以能入乐为贵,楚辞,诗经,乃至于骈赋,皆可入乐而歌。从杂言,到三言,四言,而后五七言。皆可歌之。
时至隋唐,中国社会与外来民族国家日益融合交汇,从而有更多的外来乐种融入中原文化的传统乐曲中。比如北魏后期建立在撒马尔罕的曹国给中原带来了属于婆罗门贵族的印度音乐。北周武帝那位作为突厥血统的皇后,带来的康国,龟兹的西域诸胡部音乐。终于在隋开皇二年,参与定乐的郑译将琵琶演奏的七音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五音六律中。并且以在龟兹音乐为基础上,创立了新的音乐,燕乐。大唐贞观十六年。朝廷正式确立十部乐,其首即为燕乐。后来在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记载了,流行于当时并定制于开元年间的乐曲名称,“如献天花,大定乐,龙飞乐,清平乐,夜半乐,破阵乐,抛球乐,红罗袄,二郎神,临江仙,定风波,木兰花,长相思,洞仙歌。。”等等三百二十四曲。其中很多很多曲名皆为后世词牌的调名,虽然有些有取当时名字的,但是可以看出许多曲子盛唐时期便已经很流行。
宋人陈旸的《乐书》中认为,古乐的辞与乐是结合的。东晋而后辞与乐分离。无论齐言与杂言皆有固定句式,以虚声相衬曲调旋律。而唐以来大曲皆以器乐为主,旋律与节奏相对复杂。词便渐渐成为了附属,从而也就渐渐从以词选乐过度到了以词从乐的长短句形式。也就渐渐的形成了后世长短句乐府的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出来一个新的文学载体,曲子词。北宋初年亦常称呼词为“曲子”。有很多词牌亦是如此命名,如《卜算子》《女冠子》《南乡子》等等。
在上世纪初敦煌出土的很多文献中,发现了二百多首从盛唐到五代时期的曲子词。其中可以定义的是《云谣集杂曲三十首》为典型的文人词。虽然有些词牌还有些参差不齐,但大体上已经具有了后世词牌的样式。可见,现代意义上词的产生在唐代已经大范围的流行于民间与文人阶层。五代时期后晋的相国和凝,更被人称之为《曲子相公》。但由于曲子在当时的地位与格调不高,他在做了相国后便大规模删除了自己早期所作的很多曲子词。而在晚些时候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写的《花间集》更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词学汇编丛书。也成为后世词家一致的填词楷模。
02
 
词入北宋,除了曲子之外,亦有一份称呼,也就又引出了一个词的起源学说,那就是“诗余”。关于诗余有两说,其一为诗句或乐府体裁之余,“所谓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但此说多为清人考据者与词家尊体说所摒弃。其二,为盈余之意,认为词为五七言诗在演唱时候,加入了“和声”“散声”等等。从而有了词乃为余的说法。但从敦煌的文本来看。这点也并不是成立的。 而在北宋初期的词人中,大多数还是依照五代规制,多宴会哥欢时的小令为主。在柳永与张先的倡导下,化小令为慢词,尤其是柳永,更多在词中加入了身世际遇之感,从单纯的歌姬娱乐,带入了词人自我心事的诠释。从而也把词这个载体更多的称为自我抒发的手段。在经过后来苏轼,秦观,晁补之诸人的不断改良增减,尤其是苏轼的以文入调,更多的加入赋笔手段。词,这个从宴会,酒令等等场合生发的文学体裁,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士大夫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而宋室皇家亦成立了以周邦彦为首《大晟乐府》,对于词的曲制,词牌都有了官样的统计。但随着金人南下,宋室南迁,其词谱流失。而后,逐渐演化成文人化长调为主的文人词。以南宋姜夔,张炎,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等为首的词人体系。他们更多的把家国情怀融入了词的创作表现中。从而始词越发的上升到同诗近乎一样的表现内涵上。也基本给后世的词的表现性与发挥性奠定了一个完整的基础。 词学入元因为北人南下之故,更多的方言变法,而有了曲这个更近于北方口音的形式而衰微。直到明代末年,才渐渐的因为世事格局而逐渐恢复。明代可观的词学人物不多,刘基,杨慎等或可一读,杨慎的《词品》,歙县人程明善的《啸余谱》亦可一读。明代末年,号称“云间三子”的陈子龙,李雯,宋征舆的倡导下,明末至清的词学才换发新的青春。从云间三子的云间词派,到以乾嘉为引导的常州词派时期,词人已经近万人,后世统计,有清一代留下作品的词人一万有余,词作三十万到四十万之间。可见词学在清代的辉煌程度。当然这也与当时文网的密集有一定关系。而词更容易的可以抒发个人情绪与对世事的抨击与愤懑。
03
 
下面我在介绍给大家几个词学的小知识: 一均,我们会在许多古人的点评解析词集里越到这个词,其实这个“均”字古是同“韵”字的意思。以后我们看到这类的也就可以明晰其中的意思。 另词中,“小令,中调,长调”“令,引,近,慢”,也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简单的说,“小令、中调、长调”三分词体。是在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敬将南宋书坊编刻的词选集《草堂诗余》按照词调进行重新分类,题为《类编草堂诗余》,他打破了宋刻《草堂诗余》以春、夏、秋、冬、节序、人事等内容的分类,改为依据词调字数多少为顺序排列。全书共四卷,选词四百四十三首: 卷一为“小令”,自《捣练子》( 27 字) 至《小重山》( 58 字) ; 卷二为“中调”,自《一剪梅》( 59 字) 至《夏云峰》( 80 字) ; 卷三与卷四为“长调”,自《东风齐著力》( 92 字) 至《戚氏》( 212 字) 。此前唐宋人选唐宋词十余种,都是按照时代、作者、内容等进行分类,并无分调编排的先例。以调分类之法,自顾从敬此书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词家小令、中调、长调之分,自此书始。清初毛先舒《填词名解》根据对《类编草堂诗余》的归纳概括,明确了“小令、中调、长调”的字数: “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 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 并妄称“此古人定例也”。此后, 确有人误以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源自宋代, 如沈雄《古今词话》云: “唐宋作者止有小令曼词,至宋中叶而有中调、长调之分, 字句原无定数,大致( 中调) 比小令为舒徐,而长调比中调尤为婉转也。今小令以五十九字止,中调以六十字起,八十九字止, 遵旧本也。”其实所谓“遵旧本”,不过源自明中顾从敬而已。这是一个对于三种体裁的具体划分,今人亦多以此为根本。 “令 ”字的意义,不甚可考,大概唐代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为一令,又词体本身亦有宋人“缠令”的意思在。于是就以令字代曲字。“引”,本来是一个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近”是近拍的省文,以旧有曲调,另翻新腔,故称为近拍。“慢”,古书上写作“曼”,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衍化为“慢 ”字,清代中期的宋翔凤则首次完整地将二者全面混搭。宋氏《乐府余论》“论令引近慢”云: “诗之余先有小令。其后以小令微引而长之,于是有《阳关引》、《千秋岁引》、《江城梅花引》之类。又谓之近,如《诉衷情近》、《祝英台近》之类,以音调相近, 从而引之也。引而愈长者则为慢。慢与曼通, 曼之训引也, 长也, 如《木兰花慢》、《长亭怨慢》、《拜新月慢》之类, 其始皆令也。亦有以小令曲度无存,遂去慢字。亦有别制名目者, 则令者, 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乐家所谓中调也。曰慢者, 乐家所谓长调也。不曰令曰引曰近曰慢,而曰小令、中调、长调者,取流俗易解, 又能包括众题也。”此便为其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 一些简单的词学的发源与衍化,并一点常见的词学名字的小知识。今天介绍给大家,不足处也希望大家多多交流。有兴趣的话,以后也可以尽量更细致的介绍给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关注】
【墨冉诗赛】月度诗赛第廿七期获奖作品&第廿八期比赛出题(诗词)
★ ★ ★
此项比赛为墨冉诗社主办,参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主办方有使用权。
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比赛没出结果公告之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
要求(实名+微信名)投稿,每人每期限投一首,同一自然人多次投稿不予收录。
上期三等奖以上作者,本期请休息一期,下期起请继续参赛。
参赛者须已关注本公众号,并加入墨冉诗社群(可扫描文末二维码联系),及同意作品在本公众号发布。
所有参赛者投稿即视为同意以上事项。
本赛事最终解释权归墨冉诗社所有。
往期推荐
【墨冉吟客】郎坤诗词选【墨冉诗赛】迎新春诗词群同题争霸赛第五轮结果&获奖揭晓【墨冉新诗】月度诗赛第廿七期入围作品&打分明细【墨冉讲堂】诗词半月评(2020/12/下)【墨冉诗词】墨冉诗社庚子重阳有奖同题【墨冉诗词】遗憾(二)【墨冉诗词】遗憾(一)【墨冉诗词】墨冉状元榜.听风【墨冉诗词】墨冉社课点评【墨冉现代诗】惘然记(二)【墨冉现代诗精选】惘然记【墨冉吟客】清心【墨冉诗词】同题诗词:手(二)【墨冉诗词】同题诗词:手(一)墨冉社课点评【墨冉诗词】一人一首代表作(二)【墨冉诗社】端午【墨冉诗词】一人一首代表作(一)【墨冉诗词】第廿五期联合诗赛获奖作品【墨冉诗词】小诗赛:咏伞【墨冉诗词】墨冉社课点评墨冉诗社墨冉诗社依托于北京墨冉传媒文化公司,由周成海先生创立,以继承传播传统诗词文化为初衷,并及于现代诗歌与散文创作活动,是由相关创作、研究、教育和爱好者共同组成的文化团体。
墨冉诗社
【诗社宗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诗词理论研究,整合壮大诗词创作力量,提高会员诗词创作水平。【主要业务】(一)诗社业务活动涉及传统诗词、新诗、散文等方面。(二)组织以上业务相关知识的传播和推广。(三)开展以上业务的会员活动,如举办诗会、诗赛、讲座、展览、研讨会等。(四)组织对外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诗社团队】社 长:周成海秘书长:姜艳霞顾问:沈尘色苏小隐 梦烟霏九十九
墨冉诗社微信群
扫描以上二维码加入
1
【本刊编委会】
主编:姜艳霞
编委:宁馨儿 清心 云小禅 田法 白自在
设计:玲珑闲看月
【投稿邮箱】
传统/诗词:classic@risingink.com
新诗/散文:modern@risingink.com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