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听那些“正确的废话”!

分享一篇文章。
新的一年,你有权不听“正确的废话”!泡泡学人有思
当下的社会群体呈现出一种比“撕裂”还要严重的割裂。我将其称为马赛克化。人群因价值观聚合,又因价值观分道扬镳。往往几十年的交情,毁于一两句互不认可的言论。这种现象在朋友圈尤为常见。偶见一两个“理中客”,也很快成为正反双方攻击的对象。双方最后在互道一声“傻X”后作别。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或者接受了某种立场,就会本能的采取维护选择和立场的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证明自己之前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会因此感觉良好。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一场争论中,会从对现象的讨论逐渐变为态度之争。人人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立场。从根本上讲,我们害怕的并不是别人否定我们说的某句话,而是不想接受否定本身。
有时候我会想,既然我们可以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两个长得不同的面孔,为什么无法接受思想观点的不同呢?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民主”作为口号早已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社会进步,不仅要有民主权利的意识,还必须掌握实现的方法。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这样的方法。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意义在于:基于不同想法、不同身份、学识、年龄、脾性、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一群人,在规则指引下,能帮助大家公平、有序、高效地讨论共同待决的议题,并最终形成可操作的“动议”。
由于功效显著,绝大部分国家议会都在使用《罗伯特议事规则》。上至联合国大会、下至学校班会、乃至企业、NGO,常会在本机构的议事规则中看到“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
孙中山曾大力推崇罗伯特议事规则。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先生翻译《罗伯特议事规则》并命名为《会议通则》,后改编成《民权初步》。《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列。
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一书中坦陈:“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对于当代人来说,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质疑动机,不人身攻击”。为什么不允许质疑动机呢?因为动机是不可(或者说特别难以)证实的;其次,会议要审议的不是个人,而是某个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是跑题;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
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语里,质疑动机的熟语俯拾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动辄质疑动机,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思维习惯与定势。这导致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基本上不可能合作,讨论问题也往往演变为人身攻击。
所以,参与者皆应知道,凡是人身攻击、猜测动机、不文明发言,主持人应立即打断其发言,并告知其“程序问题”所在。如果主持人不打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权利打断并向主持人提出“程序问题”。这个规定的意义在于,每一个成员皆有“不听不文明发言”的权利,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在微信群里面,这个主持人就是拥有群秩序维护权利的群主。他有权指出发言存在的“程序问题”。如果群主未提出,群成员也要立即指出。”
在一个习惯于《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社会里,当社会不公发生时,就不会有那么多沉默的大多数。
在一个撕裂的时代,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你有权不听“正确的废话”;你也不用试图说服某一个人,你只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认同你,来实现你的愿望;你不用再气恼“唤不醒装睡的人”,因为没有打动到别人是你自己的问题;你也不用为没有及时发声制止悲剧而懊悔,因为你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起动议,表达你的情感和观点,唤得众人随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