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记忆|沈默君在枞阳

人物档案沈默君(1924.1—2009.8),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著名编剧、作家。1938年参加新四军,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主要作品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自有后来人》《台岛遗恨》《死亡集中营》《叶大嫂》《夫妻英雄的故事》等。“文革”前夕,沈默君被流放到安徽省枞阳县接受劳动改造,一呆就是14年。2009年8月20日逝世后遵其遗愿归葬“第二故乡”枞阳。
本文作于2009年,作者为枞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光影记忆 | 沈默君:不想当将军的编剧
提起沈默君,当代的年轻人可能有些陌生,然而他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革命自有后来人》(后被改编成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在上个世纪却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于沈默君在军旅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曾有中国的西蒙洛夫(前苏联著名军旅作家)之称。2009年8月20日,这位电影剧作家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合肥去世,享年85岁。噩耗传来,在枞阳县,这块他曾经生活了十四年的第二故乡,人们也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1957年,沈默君和军内外许多优秀作家一样,难逃那场浩劫,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军垦农场劳改。因个性刚强,沈默君冒犯了当时长影和中宣部主要领导,“文革”前夕,被莫须有罪名“两开”(开除党籍、开除军籍)、“一保留”(保留公职),一下子降了9级,并被逐出长影,流放到贫困的枞阳县再次接受劳动改造。这一呆就是十四年,沈默君几乎被逼到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说起沈默君,枞阳县文化馆干部江涛记忆犹新,身高一米八的个子,天庭饱满,双目有神,鹰钩鼻子,眉宇间当年的英雄豪气犹在,一点看不出落魄文人的颓伤。这从沈默君为枞阳螃蟹所作的一副对联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其联曰:“进也罢退也罢,老子横行;蒸也好煮也好,死也硬气。”横批“天下第二蟹”。江涛曾和沈默君的儿女同学多年,关系一直很好,现在还保持来往。对沈老的骨气和乐观相当敬佩。
在枞阳,一些老的文化人提到沈默君还能了解一些。今年(编者注:指2009年)76岁的查世超,当年是县委宣传部干部科干事,对全县1000多名文教卫界干部个人情况都了如指掌。查老坦白地说:对沈默君这位上面贬来的“右派”,县里没有大的争斗,也不是太尊重,毕竟那些年大家都怕他贩卖“毒草”,不敢重用,也不敢和他深交,算是划清界线吧!
多年的战斗生涯使沈默君平民意识极强,在枞阳“改造”期间,沈默君也不和官场多打交道,反而极易和一般百姓相处。江苏丹阳市如今(编者注:指2009年)已66岁的张琰老人谈起那段历史时,也是百感交集。1966年23岁的他到枞阳学习无线电,认识了正在“改造”的沈默君。在张琰眼里,这位面善的“右派”感情细腻、知识渊博、生活朴素、待人和气,张琰坚持认为沈默君没犯什么错,就是讲了大实话而已,甚至经常主动跑到沈默君住地蹭饭。沈默君和张琰戏称当时他们伙食不错,吃的是“三菜一碟”(青菜梗炒青菜梗、青菜叶炒青菜叶、青菜梗炒青菜叶,外加一碟辣椒酱)。在当时艰苦环境下,乐天派的沈默君顽强地生活着,并与小他20岁的张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张琰离开枞阳回丹阳,沈默君还亲手做了一只樟木箱子送给他。
1965年,沈默君携老母和儿子乒乒被安排暂时住在蒲江大院,就是现在枞阳县城正大街的枞阳宾馆后面。据县文化馆馆长孔令军介绍,当时他家和沈家是邻居,沈家是县委政府分的两间30多个平方,后来沈默君又发动一帮小伢捡废砖头搭了一个坯屋作厨房,一家几口人就挤在这里。孔令军和其子乒乒常年在一起玩,关系处得不错,一帮小家伙都喊沈默君老母亲为“沈奶奶”。
初到枞阳,举目无亲,沈默君找到1952年在铜陵帮助他搜集渡江侦察资料的老游击队长、时任枞阳县委副书记徐世达,被安排到县文教局创作组。这一年沈默君43岁,他带着老母亲和儿子乒乒,仅仅靠他59元月薪度日。1969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街道团支部书记、比他小20来岁的女青年殷桂芝,两人结为夫妻,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乓乓,后来殷桂芝因患严重的肺结核不治去世。雪上加霜的是,他自己又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胆囊炎和胆结石,经常疼得在地上打滚,唯一的办法是外科手术开刀。当时在小县城还做不了这个手术,而且他穷得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中,他将两个儿子交给老母照顾,自己到芜湖求老战友资助,幸亏及时手术,切去了他的胆囊,使他得以逃过一劫。后经老战友撮合,他与芜湖刚离异的女工王苹结为夫妇,在张家山一间只有7平方米的平房里又成了新家。
一个家分为枞阳、芜湖两处,老小都照顾不到。每月59元工资,加上王苹的30多元,要养活6个人,沈默君一家经常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1977年5月,王苹调来枞阳工作,两处家终于合并在一起。
当年11月,沈默君老领导冯牧来安徽开会,给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打了招呼,将沈默君的工作关系先放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等于认可他可以开始工作了。1978年春天,冰封的中国春风扑面,沈默君终于获得完全平反,举家由枞阳迁至合肥。
现在合肥电视台工作的黄大明与沈默君儿子是“发小”,也与沈默君走得很近。他说,老人小学毕业就参加了新四军,所以常说自己文化不高,但这位“文化不高”的大作家聪明,极具生存能力和生活智慧,不仅剧本写得好,木匠活也做得有模有样。在枞阳时生活极其拮据,他就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亲手打制了“五斗橱”等全套家具。他改造的煤炉,既不会熄灭,又省煤,是当时县里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这个故事现在还被一些老人时常念叨。黄大明还回忆,受沈默君“委派”,自己小时候常和沈默君的儿子到县城电影院去捡烟头,沈默君将他们捡来的烟头拆开洗净,烟丝就成了他自制卷烟的好原料。
沈默君建国后创作的几部电影,在枞阳乃至全国城乡被津津乐道。其中《渡江侦察记》就取材于皖江根据地,从采访、构思到成初稿,几乎都是于建国初期在铜陵、枞阳进行的。但在枞阳“改造”期间,虽说是县文教局创作组成员,沈默君却鲜有作品问世。他自己后来也说:“那种情况下,一切都为了养家糊口,肚子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创作?”
据孔令军介绍,冤案平反不久,已年过花甲的沈默君,马不停蹄南下广东、海南等地深入生活,很快就在已有基础上创作出《台岛遗恨》电影剧本,这也是他在枞阳创作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十四年的凄风苦雨,给了沈默君很多的磨练,也让他对这块土地有了深深的挂念。改革开放以来,枞阳变化很大,沈默君多次表示:“要去看看的,一个枞阳,一个铜陵,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然而,由于身体等原因,终未成行,倒是他的子女们受他的委托,几次赴枞阳。
沈默君去世的消息传到枞阳,一些曾经的同事和好友自发赴合肥吊唁。已迁至安庆的朱贤良自己生病在床不能动弹,仍派侄子前往悼念。“为人民电影家,一生耕耘,岂独神州说遗恨;是新四军战士,半世蹉跎,讵料星辰招海魂。”黄大明用沈默君的两部作品《台岛遗恨》、《海魂》为其作的挽联反映了枞阳人民的心声。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往期回顾
枞阳之子|归来兮,乡贤!
枞阳之子|博士毕业序
枞阳之子|张加祥,从白云中学升起的科技新星
枞阳之子|我的祖国,我的安徽,我的桐城、枞阳:陆大道院士的家国情怀
厉害了,我的大枞阳!2019年有望增加三位枞阳籍两院院士
骄傲吧,我的大枞阳!朱枞鹏,学习强国“每日一星”今天专版推介!
配乐朗诵|如果择一城终老,我愿在枞阳
枞阳文史|【王乐群】枞阳县名的由来
枞阳白话相声,笑死人不偿命!
文乡传真|枞阳大鼓书表演:《一问一答古人名》
文乡诵读|枞阳母亲谣(白话版)
枞阳方言广播台|牛娃放歌
枞阳方言广播台|【视频】生腐突炉子锅
文乡记忆|抢雨
文乡记忆|夏夜的稻床
文乡记忆|大钺锄和他的火粪堆
云岩闲草|重温双抢
云岩闲草|双抢那些年
云岩闲草|闻说古镇汤沟
文乡情怀|白云中学建校60周年回顾
文乡记忆|我与浮山中学
文乡记忆|我与浮山中学(续):浮山中学几位老师印象
永恒的记忆|浮山中学66届303班校友毕业53周年聚会散记
陆军船长|小说:龙爷–哑巴–二楞子(上)
陆军船长|小说:龙爷–哑巴–二楞子(下)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如果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