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们的《六尺巷文化》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长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这是赵薇在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深情演唱的歌曲《六尺巷》。她潺潺流水般浅吟低唱,独具风韵,扣人心弦。这首歌很快红遍大街南北,唱响大街小巷。
随着这首《六尺巷》歌曲的流行的同时,全国的游客纷至沓来,来我文都桐城参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的历史和典故。
其实,“六尺巷”它不止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或一段永流芳名的佳话,它更是一种文化,是我们桐城人自己的文化,我们可以称它为“六尺巷”文化。
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文都桐城“六尺巷”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地方文化平台——《六尺巷文化》公众号。
《六尺巷文化》就是一个“互敬礼让、和谐包容”的地方团队文化平台,致力老桐城(桐城市、枞阳县、杨桥镇、罗岭镇)文化,打造天下桐枞人的情感家园,讲述200万人自己的故事。
《六尺巷文化》凝聚了一群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不分学历和阅历的人。这群人只因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热爱文学,热爱家乡文化,并愿意为弘扬传承家乡文化添砖加瓦。
我因闲时喜欢码点字,承蒙平台接纳刊发了几篇我的拙文。平台刊发了我的两篇记流水帐式的拙文后,编辑老师就把我拉进了六尺巷文化作者群。我非常荣幸的成为了六尺巷文化作者群中的一员,成为了六尺巷人。
自此,我更加的关注《六尺巷文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位作者。
《六尺巷文化》的作者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用真诚而精练的语言,诙谐有趣热情洋溢的描写着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历史文化,家乡的一草一木。平台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收获,有感动。
朱新敏老师在平台发表的《桐城二中,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朱老师这篇佳作刊发当晚,我就一口气,一字不漏的连读了两遍。朱老师这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让我思绪万千,回忆满满,收获满满。
朱老师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叙述了桐城二中灿烂辉煌的历史,牵引着每一位读者的思绪又回到了寒窗苦读的年代。名师写名校,此文刊发不到两天阅读量就过两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好评如潮。留言更是精彩纷呈,真诚而感人。
朱老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师,学富五车,德高望重。他一生都呕心沥血的奋战在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上,他爱生如子,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的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默默付出着。
一篇文章两天的时间,两万加的阅读量。这么高的阅读量是平台,也是作者的口碑和凝聚力,更离不开关注平台、关注作者的广大读者的转发和分享。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多媒体时代,一个创建不久的小地方文化平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高的凝聚力,堪称奇迹呀!但《六尺巷文化》却是能经常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的喜人奇迹。
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平台的文化底蕴。平台名为“六尺巷文化”,“六尺巷”故事的精髓就是:礼让,包容。平台以“礼让、包容”之心,真诚接纳各行各业作家学者以及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从而奠定了六尺巷文化今天的传奇与辉煌。
其次,《六尺巷文化》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接地气的文化。
《六尺巷文化》作者有省市级作家,有国家公务员,有农民工,有村妇,有学生……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文笔叙述着自己眼中的人和事,表达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和感。是他们纯朴的语言,亲切的话题深深的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广大读者的赞赏和共鸣。
平台活跃文友姜友仓先生也是六尺巷平台最令我敬佩的老师之一。姜老师虽读到初二就辍学,现从事瓦匠工作。但姜老师写起文章来是行文流水、笔下生花。诗歌,散文都字字珠玑、出口成章。姜老师今年年初发表的《这里是桐城》,美文一出,叫好声络绎不绝。此文用通俗流畅的民歌体,把桐城古今大小事件都写全了。用工之细写作之精,让每一位读者都佩服叫绝。姜老师被众文友赞称为奇人奇才。
当然《六尺巷文化》作者中能人才人是举不胜举,有各行各业的精英,有普通平凡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六尺巷人。他们只因志同道合,只因文字结缘于六尺巷。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尊贵卑贱之分,没有大家与草根之别。正是这群可爱的六尺巷人,这群雅人韵士的共同参与和齐心努力,才成就了《六尺巷文化》今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离不开每一位读者的鼓励和支持。平台的关注、文章的阅读,最离不开的就是长期支持的忠实读者,以及每一位读者的友情转发和分享。六尺巷文化的读者最大的优点是热情、真诚且具包容心。很多读者做到了平台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阅读,每篇文章都写留言,每篇文章都转发分享。《六尺巷文化》的每一位读者都是最竭诚的六尺巷人,他们和六尺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众所周知《六尺巷文化》有一位非常神秘的读者——张亚萍。为什么说她是神秘的读者呢?借用《六尺巷文化》一位编辑老师的话:“张亚萍,没有人不知道她,又没有人知道她。”这话乍一听怎么这么矛盾,其实又不矛盾。因为六尺巷文化的每篇文章她都必看,必留下赞赏、喜悦、鼓励的表情,且几年如一日。篇篇留言一律用表情,不用文字。但谁也不知道她是谁,谁也没见过她的真容。每每看到她丰富的表情留言,大家心里都会充满着温暖和喜悦,作者的肯定和接纳感也油然而生。
《六尺巷文化》把我们这群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用一种无形的力量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有追求的地方文化团队。因为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优秀的团队,塑造出优秀的团队文化;优秀的团队文化,酿造出一群优秀的人。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能走多远,看你与谁同行。
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六尺巷人,与《六尺巷文化》一起努力,一起前行。相信明天的《六尺巷文化》会更加的蒸蒸日上;会成为更多人的心灵家园和交流园地;会成就更多更优秀卓越的写作能人。
六尺巷,六尺巷人,六尺巷文化,《六尺巷文化》平台,我们一起,加油!
? 精华推荐 ?
挑战自己:桐城一位40岁妈妈的高考之梦
写给儿子的一份信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