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教育要少一些“批量生产”,多一些“私人订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教育要少一些“批量生产”,
多一些“私人订制”
柳 袁 照
这个问题,是老问题,之所以还要拿出来说,因为有些地方非但没有解决,还日趋严重。比如集团化带来的弊端,公办民办都存在这个问题。先说公办的中小学教育集团,本意不错,想利用优质资源提升更多的教育资源,可往往“以强欺弱”“以大欺小”,那些被集团化的弱小学校,丧失了自己,丧失了自己本来的特色与特点。教育的集团化,一定是以一所优势学校,或者说是一所强势学校为核心、为领头的。这样的学校往往有点“成者为王”。以自己的意志为整个教育集团的意志,以自己的文化覆盖所有集团旗下学校的文化。一个区域,几十所学校,或者更多学校,剩下的只是一个教育集团或几个教育集团,一条或几条龙“独霸”天下。
不可否认,集团化是有作用的,作用在一定时期还不小。不过要把握度,所有的事物,再好的事物,超过了度,越过了临界线,就会适得其反。不可否认,以区域最优质的几个学校为核心组建教育集团,确实能提升区域的教育“整体水平”。不过,这里也有个衡量的标准问题。升学率相对低一点,往往就被划入薄弱学校,尽管她有许多特色,还有历史文化积淀,还会被那些所谓强势学校“集团化”。所谓强势,有些也仅仅是考试成绩好,升学率相对好一些。退一步,这些学校确实好,但牡丹虽是花中之王,美艳又典丽,可是也不能让天下所有的花都丢掉自己的本性,都成为牡丹花。假如花园里都是牡丹花,天天面对牡丹花,天长日久,人们也会生厌。生态的多样性,是生态健康与理想的状态。学校的多样性,是教育生态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常识往往被丢掉、被忘却,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对,再回过来,又要花大代价返回“常态”,那些本来的平常反而成了不可企及的理想。
教育不能只有牡丹花,教育的百花园里,什么花都要有,小草小花也需要,教育生态的多样性,包含学校生态的多样性,这是个大问题。以上,主要讲了公办学校教育集团化可能带来的一些弊端。同样,民办教育教育集团也有这个问题。民办教育集团比较复杂,形态更是多样。有重资产投入的教育集团、有轻资产投入的教育集团、有无资金投入的教育托管集团,还有混合型的。民办教育集团为了效益,更可能走标准化办学之路。从学校的发展思路、理念、战略,到文化、课程、管理等,都如同一个模式的标准化操作,宏观、微观皆是如此。俨然把教育当作一个企业。不断地复制,像开连锁店。可能在短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考试质量也能快速提升,经济收益也能有明显成效,可长期以往,其危害也不能低估。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办学校,不能脱离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包括区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那些跨地域的民办教育集团,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在考虑共性的同时,更要考虑注意个性。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多方面的背景、需求,做出自己的办学选择。企业的那一套“批量生产”,在教育上照搬,是行不通的,是一个死胡同,这个死胡同是长长的又是转弯抹角的,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到头来发现是死胡同,再走出来,代价就大了。一个个学校成为一个个标准化的车间,车间里都是一条条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会真正受到社会的喝彩、家长的信赖吗?并能够接受历史的检验。
最近,我参加昆明教育局主办的一场教育论坛,昆明一中作交流。学校是云南,乃至昆明是数一数二的,现在发展成了一个教育集团,昆明许多县区都有他们的集团分校。校长赵灿东会上不是讲集团如何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不是讲如何以一中带动了其他学校的发展。而是在梳理集团的文化过程中,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突出了所有集团属下学校的办学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所谓的分校,加入了一种集团,不是削弱了学校的原来特色,而是发展了原来的特色,真所谓“兼容并蓄”。像昆明一中这样的案例,是很好的典型案例,值得推广。
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是一个民营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有二十余所中小学。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都有。有自己买地盖房子的重资产学校,有别人买了地盖了房子,交给新学道运行的轻资产投入的学校,有没有资金投入,只有人力、品牌资源等投入,直接托管的学校,其中有公办,也有民办。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有自己的主导文化,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课程,但是她同样坚持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之路。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按需求发展学校。集团所属学校遍布各地:北京、重庆、洛阳、太原、晋中、长治、大同、忻州、晋城、崇左、西宁、济南、郑州等地,都有学校或项目。地区不同、办学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达水平不同、教育基础不同,因而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各个学校办学风格迥异,共性中有鲜明的个性,个性中有蕴含着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取向。集团虽然发展历史不长,短短五年,呈现了健康又快速的发展状态,令业界瞩目,这个案例同样值得总结、推广,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典型。
2021年1月28日于瑞云今雨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