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 为了灵魂的丰盈而阅读 ——我读朱永新《致教师》

我读朱永新先生的书,如同面对一位朝夕相处的朋友。朱永新先生是当下很有影响力的教育人。我曾在东北的某一个城市某一所学校里走着走着,猛一抬头,墙上挂着朱永新先生的教育警句。这些警句可与爱迪生、牛顿、祖冲之等这样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放在一起的啊。这些话,或为师的格言,或为学的格言,在我看来,似乎是平常的句子,却又为何大家这么”崇拜”呢?
前几年,我们几个校长班同学去宁夏看望同学。我喜欢贺兰山那种苍凉,大山大水。可是宁夏同学却领我们看”沙湖”那烟水迷蒙,自豪地介绍说:”塞上江南”。我们前往的人中,有的来自中原、有的来自闽南,有的来自云贵高原,站在”塞上”,作为一个江南人,在异地异乡见到家乡的山水,会激动一阵子,不过更多的是无动于衷。把这事放在这里一并说,似乎不妥。是不是有抬高自己,——把自己抬高到朱先生那般高度之嫌,更有”江南自恋”之嫌?
此刻,我读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长江文艺出版社新教育文库丛书2014年修订版),从不经意开始,到专注。从随意翻翻,到一段一段地做札记。
朱先生我比较熟悉。三十年前他在苏州大学做教授,我在中学做老师,曾间接着跟着他做课题。后来他担任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教育。我在教育局办公室做主任,经常间接地接受他的任务办事、办会、办文。为他的讲话、文稿、文案提供草稿。审美亦会疲劳,我看朱先生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也没有大教授的架子,因而,缺少对他特别的应有敬畏。
我记得邓拓的夫人曾写过一文,怀念她的丈夫。她整理邓拓的文稿,一篇一篇地读,竟然才发现邓拓如此渊博,如此有才气。然后,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家里的菩萨是不大的。生活于自己身边的人,往往会被忽视,被日常的琐事所淹没其”光彩”。此时,我读朱先生的《致教师》,那是他离开苏州到北京十年之后,我专心致志阅读他的第一本教育专著。尽管之前也读了不少,但那都是零碎的。现在见了面,仍然叫他朱市长,不喜欢叫他朱主席(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他在苏州任内,不时会带中外的教育名人来我们学校,或举行活动,或参观交流。他常常自己请专家,组织教师听讲座;或开书目,鼓励一线教师读书。当时,我感觉这个市长是不是”抓小放大”了?可是经过这么多年来的风雨经历,岁月证明,他是真正抓到了”教育工作”之根本。
有两个教育名人是朱市长带到我们园子里来的。一个是高震东,一位老人,出生于山东潍坊的台湾人。他创办了台湾的忠信学校,融普高与职教为一体,办学三十余年,实现了升大学、就业、没有犯罪记录三个百分之百。走在校园里,他看到一草一木,都洋溢着古典的吴文化气息,停下脚步,对朱市长说,你当市长不如在这里当校长自在。让我瞬间触动。另一个是李希贵,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当时他还是潍坊教育局长,给我们作过报告之后,在瑞云峰下合影。他踌躇满志,活力四射。当时,似乎讨论过名校名校长的话题。这次我读朱先生《致教师》中的《坚守才有奇迹——如何在压力下坚守》一文,让我回忆,那次他似乎也对我警醒过,他说:
“我经常对许多城市的名牌学校的校长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说句老实话,把这些重点学校的孩子放在哪里,他们都会很好地发挥,因为在多年的教育中,他们已经养成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习惯。真正见功夫的是,你要把差的学生教育好,把差的学校管理好。”
高震东校长的学校,没有得到所谓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生源,但是,他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朱先生的告诫是有道理的,是对教育正义的呼唤。我相信所有名牌学校,包括现在李希贵当校长的十一学校、包括衡水中学、人大附中,乃至像我们这样有些底蕴的百年老校,都会是”醍醐灌顶”。
读完一本《致教师》,我读出来的是三个关键词:阅读、成长、幸福。朱先生教育观的核心是教师,朱先生的教师观的核心是读书。阅读、成长、幸福,是一条线,或者说是一个系统体系。教师在阅读中成长,阅读是教师灵魂层面的事。一个教师真正地成长必须拥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只有拥有高贵灵魂的人,且与美妙的肉身结合的人,才会真正的幸福。朱先生提倡”新教育”,纵观全书,结合日常地所见所闻,我以为本质就在于此。
朱先生说:”从精神发育来看,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世界由他阅读的图书塑造,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怀。”(《站在大师的肩膀之上——如何进行专业阅读?
在《新教师的”吉祥三宝”》中,朱先生认为与其参加培训,不如自己读书。他说:”现在的许多培训,要么是炒冷饭”、”要么是离一线老师很远,那些担任培训的老师,对中小学情况不甚了了,对一线工作更是隔靴搔痒,讲授的内容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说的何其好?有些地方,有些教育部门、有些学校,所谓的”培训”,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走形式。有的”塞私货”,为自己、为所谓的专家铺设功名利益的路途,大量浪费老师的时间。有的教师被”培训”牵着鼻子走,自己成了别人的容器、工具。教师要有自己的”坚守”,——内心强大的”坚守”。如何”坚守”?朱先生认为就是”阅读”,所谓的”新教育”的”吉祥三宝”之一。如何阅读?朱先生说:
“师生共写随笔,是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互相编织,用文字记录生命的成长。单独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做一株伟大的芦苇——如何学会思考》)
思考,来阅读中思考,思考就是对话的过程,与书本对话,与前贤对话那,与优秀的传统对话,甚至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对话是思想的过程,是产生思维新物质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对教师来说,才是有效的阅读,是朱先生的所谓专业阅读。由此,带来思索。朱先生所提倡的专业阅读与当下时尚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什么关系?朱先生的关于教师、教师发展的理解,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有何根本的区别?支撑朱先生的教师观的核心理论的闪光点安置来一个什么高度上?
朱先生的表达方式与当下其他”流派”,即”新教育”与”新基础教育”与”新学校”,有什么不同,有本质的不同吗?为何”新教育”的影响,会如此之大?朱先生的文字很朴实,可为何对老师,特别是对农村、西部地区、后发地区的老师的影响如此之大?因为,朱先生的教育主张切中时弊。一段时期以来,教育功利化日趋严重。学校教育就是”程序”,就是”流水线”,教师蜕化,成为程序管理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无丰富完整的校园生活,无美妙的教育精神生活。如何日积月累,教师的状态如何?何来幸福?什么才是教师的幸福?
朱先生说:”幸福的名言妙论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特征——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的。教育,恰恰是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是让人们幸福的事业。”(《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
阅读能让人”成长”、阅读能让教师回归幸福之门。幸福之门内,有我们的创造、有我们在服务中的快乐、有我们在教育科研中的新的发现与提升,我们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那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教师生活。日常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生活。前几天,我边阅读《致教师》,边体悟当下我们学校自己的校园生活,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学期教职工大会,开成高三教育教学总结大会,五位老师上台发言,水平之高,可以在任何全国教育论坛上演讲,感动人。现在不宣传”状元,”状元”就不说。有一个女生叫姚竹韵初中时精神接近崩溃,成绩差,她自己,说连任何”家教”都不愿意收她补课。这次在文科排列中获得全省三百九十六名。会前,是教职工的文娱小演,成为传统。最后一个议程,为暑期生日的老师发蛋糕,集体为他们过生日。——快乐的学校如家的日子。”
这是不是朱先生的教师幸福观下应有的状态?放松、紧张、快乐、严肃,丰富多彩。教师大会,成为教师”专业写作”交流的平台。鲜活的案例的,既能感动演讲者自己,又能感动听众。在平常中呈现出平常。当然,我们离朱先生阐述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当须努力。朱先生属于”江南的山水”,是江南山水之中的佼佼者、不可多得的风景。我之前属于孤陋寡闻、见山不识山,见水不识水,如今我明白,菩萨是最平易近人的,看上去不像大师的大师才是大师。
2017年7月5日,于西花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