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辑部 | 作家唐兴顺先生与芝兰园文友畅谈文学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封面设计/曲海庆
【原创首发】作者 |编辑部(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漫漫长路苦跋涉,一语惊醒梦中人。9月29日晚,作家唐兴顺先生与芝兰园全体编辑及部分文友欢聚一堂,亲切交流,热烈讨论,传经布道,畅谈文学。内蒙古包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作家申中明先生参加并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其间,唐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对文学锐利、独到的剖析,哲理与乡土语言的绝佳融合,使得整个座谈会气氛轻松和谐,众文友获得了意料中和意料外的满满收获。
唐先生说,和大家聚一聚、聊聊文学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按照我提出的“苗头好、潜力大、肯下功夫”的要求,志勇组织了这次座谈会。感谢志勇把我心仪之人组织到一起,把真正热爱文学的基层作者组织到一起。林州作协副主席吕志勇,是个真正对文学有感情的人,为基层作者提供了平台,付出了劳动,给予了一些帮助,是辛苦的。
唐兴顺早年照
文学的根在民间,文学的原动力在民间,文学真正的希望在民间。文学的发展必须依靠民间。归根结底,文学像任何事业一样,民间是它永远不变的原动力所在。我们很多的民间作者,依旧在坚守着最原始的阵地,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学的种子。
苗头好。通过各种渠道我读到了大家的文章,尤其对玉芳、莉花的作品印象很深;庆法的小小说写的很“绕”很“纠缠”,非常好!文学就是要“纠缠”。情节要多纠缠,倒回来、正过去反复纠缠,借用风水学上的一句话叫“欲走还还”: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本是向前流动,但看上去却像在倒流,这就是好风水。小小说、中篇小说实际就是讲纠缠。纠缠出性格、出情节、出趣味、出意境、出思想,好的作品都注重纠缠。泥水匠用刮泥板泥地面,往往是反复搓、反复搓,直到搓光、搓出“水儿”来了,地面才会流光、出彩。为啥能出“水儿”,就在于搓的多了、搓的久了。这就类似于我们刚说的文学作品中的“纠缠”。细节的密度越大,纠缠的越深、越厉害,越好!当然,不仅仅在于纠缠,在需要展开时,亦是豁然开朗,收放自如。
大家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厚度,文字、语言已具备了一定的“纠缠”之功。写好一篇文章相当不容易,好多作品像莉花的“打吊针”的描写,玉芳的“砖窑青瓦、桐树”的描写,就是典型的文学刻画,包括雪飞扬(刘志红)的小说等,确实里面已具备了文学的基本元素。文学代表一种温度,是一个磁场,表现的是一种生动性、趣味性、多元性、多义性,不同人看了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受,进而产生共鸣。这是文学与要求准确表达的公文写作的最大区别。
苗头好,就是说,大家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还需要努力,并不是说已经非常高。文学需要一定的天赋,要在磨砺中出灵魂。大家的文章整体还有些欠缺,但其中的某句话或某件事营造的场景确实是文学的东西,是这个东西就要发扬。
潜力大。是指个人写作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志勇很不简单,出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建议要做调整,不要只写历史,涉及面要广一点深一点。包括大家在内,建议不要任其自然地写,要设计、规划、调整,要善于否定自己,要给自己重新定位,从体裁到风格,要穿适合自己脚的鞋。
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要集中精力在某方面突破。要研究文学前沿是啥,包括世界文学;要有境界和志向,要志存高远,不要仅仅局限于林州这片天地,不要搞“互相按摩”、自我陶醉。
肯下功夫。是说真爱文学,肯在写作上下苦功夫。文学是语言的学问,要多元化学习,包括国外的,要下决心读几部外国名著,读下来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后,作家唐兴顺语重心长地对在座的各位文友提出了要求:文学写作到一定阶段,要像布袋里装着一根针一样,藏锐劲儿、能出头、肯突破;要在精准上下功夫,不要泛泛而论,只图自己高兴满足。
希望芝兰园文学平台在志勇带领下,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多出精品,快出精品,越办越好。同时,要不断发掘新人,尤其是发现那些浑身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基层的文学坚守者,为林州、安阳的文学繁荣,做点贡献!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觉得不错,请点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