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心读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 心

读 诗

朗读者 一心学堂学高班小学员 周子辰

同学们,秋已深,天已凉,这浓浓的秋意,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

秋天,是一个适合读诗文的季节,大概是因为气候的迁变,特别容易牵出人心中的万千思绪,令人忍不住要提笔写下心中的愁怀。古人有好多经典的诗文名篇,都诞生在秋天,比如战国时楚国宋玉的《九辩》,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的《燕歌行》,唐代杜甫的《秋兴八首》,刘禹锡的《秋词》,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都足以让人陶醉其中。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一首诗,在这深秋时节来品读,是最好不过,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其中深沉的韵味来!

今天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夜上受降城闻笛》,老师曾经说过,阅读古诗,要学会从诗的题目中了解关键信息,了解诗人想要写什么事?表达什么情?一般来说,在许多诗词的题目中,诗人都会点明写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提示读者。比如这首诗中的“夜”就是晚上,“上”就是“登上”,“受降城”是城名,是专门用来接收敌人投降的地方,唐代有三座受降城,其一故址在今天内蒙古乌拉特旗,“闻笛”就是“听到笛声”,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夜晚登上受降城听到笛声”。写作这首诗的诗人,名叫李益,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他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擅长写作边塞诗,尤其是七言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绝句。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唐朝,看看诗人李益那天晚上登上受降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以及想到什么了吧?

李益登上受降城,站在城头往远处望去,他望见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前,沙地白得像雪一样,“啊!这四周真寂静啊!显得好清冷呀!”他想。紧接着,他又看见受降城外的月光洒满大地,晶莹洁白,让李益想起了秋天的寒霜,那月光真是像极了秋霜啊!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吹起一阵芦管声,声音凄凉而幽怨,映着这洁白的沙地、洁白的月光,更加显出清冷而幽怨的味道,这芦管声好像是一个巨大且神奇的机械发条,一夜之间让征戍在外的士兵们都望向故乡。李益看到这一幕,心中很受触动,他想:“这些士兵一定是离家太久,太思念故乡了啊!哎,什么时候才能终止战争,让这些游子回到家乡去啊!”

想着想着,李益把他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脱口而出,吟出一首诗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全诗的大意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一样,受降城外的月色又好像秋天里的霜。不知道何处吹起芦管,那管声十分凄凉,一夜之间,征戍在外的游子,个个都望向故乡。”

这首诗旨在抒写戍边将士乡情。诗人把他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明月如霜,沙漠如雪,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更加渲染了后两句诗所要呈现的思乡之情。

紧接着,诗人写“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在正面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说“不知何处”,写出了他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最后一句写思乡之情。全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情景交融,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浓浓的思念了吗?如果你也感受到了,那么可以试着把整首诗背诵下来哦。

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