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产自哪里(原创 | 千年文化的传承——端砚)

端砚产自哪里

砚,始于汉代,是中国四大文房四宝之一,笔墨纸砚,虽说,砚排在最末端,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可能排在第一。它是文房四宝中唯一的综合性工艺品,是集书画、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的绝佳载体。而且属于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质地坚固,能久用传世,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而砚又有四大名砚,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其中广东肇庆产的端砚又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端砚,还有个著名的民间传说,话说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位广东学子上京赶考,当时的长安正值大雪纷飞。于是到了考试那天,考生的墨都被冻住了,不能书写。而就在这时,监考官发现只有那位广东学子的墨没有被冻住,还油润生辉。考试结束后,他才知道这是产自广东的端砚,起墨快,发墨好,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用手按砚心,水气久久都不干。于是监考官立即启奏皇上,皇上使过后,果然很不错,于是便将端砚列为贡品。自此,广东端砚也名满天下。
 

传说虽说是传说,但也从侧面说明了端砚的不俗。它那若小儿肌肤之娇嫩、细腻的触感,温润似玉的石质,丰富绚丽的纹彩被世人争相称赞。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就因爱砚成痴,看到皇帝桌上的端砚还特地向宋神宗请求赐予。连墨汁沾满了衣袖也不理会,癫名不得虚也。连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也对端砚情有独钟,曾赋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砚之美,历来就不缺乏对它的称赞。
 

而若要真正欣赏鉴藏端砚,就少不得要深入了解它,首先要先鉴别端砚,确认该砚是否是端砚,还要知道该端砚产自哪个坑洞,品评其石质,纹彩及雕刻工艺等。
 
鉴别端砚,最重要的是要看它是石色和石声。观察石色最好沉水观看,如果是一方优质的老坑砚石,沉水之后能看到它的纹理明净清晰,色彩富有变化,给人厚实,浑重之感。而端砚的石声,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这样说到 “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无声并不是指敲打没有声音,而是说端砚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是跟敲木头一样的“笃笃”声。
 

砚坑:历史上记载的坑洞多达70多个,到如今大多都已枯竭停坑了。现在剩下能开采到石质最好的就是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芭蕉岩、古塔岩等,这里出来的砚都易发墨,石品多,兼具实用与欣赏价值。

老坑,因开采年代久远,历史较长,故得此名。其所产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端溪砚史》中描述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坑仔岩所产砚石石质坚硬、细腻,石色青紫带红,颜色分布比较均匀。于老坑中的砚石非常相似,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
而麻子坑中的坑石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可与老坑相媲美,一般仅次于老坑。

石品花纹:由于砚石中夹杂着其他矿物质,而呈现出不同形状、硬度、颜色的花纹。正因这些丰富多彩的花纹,才能将砚石点缀的更加生动活泼。端砚的石品花纹有石眼、鱼脑冻(含浮云冻、碎冻)、蕉叶白、天青、冰纹(冰纹冻)、青花、玫瑰紫、金银线、火捺、黄龙纹、翡翠纹、五彩钉、石皮。
 

鱼脑冻纹彩是半圆形、圆形或椭圆形;蕉叶白则是比较规则成片的,是最受人推崇的端砚石品之一。鱼脑冻的色泽白里透黄;蕉叶白色泽洁白、娇嫩,略带青黄。如芭蕉嫩叶初展,故得其名。

石眼:端砚最独有的特色就是石眼了,它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的像眼睛一样的含铁质的石核体,端砚以有石眼者最贵。不同的坑出来的石眼也各不相同,犹以老坑中石眼最优质稀少。老坑中的石眼多为椭圆,眼晕厚重,瞳子清晰。石眼细腻柔嫩,宛若翡翠,颜色多为翠绿色,偶尔出现的白色被称为“象牙眼”,极为罕见。

千年的光阴让它更加朴实无华,熠熠生辉,上到帝王的案头下到平民的书桌上都有它的身影。光华流转间,看过帝王的宵衣旰食,莘莘学子的寒窗苦读,见证过经典传统文化的诞生,经历过各个朝代的历史更迭。捧起它,就像捧起了中国文化的源头。每一代人都从它这里接过华夏文明的经典,永不断流。

端砚之美,石砚互彰,赏用相宜。端砚的价值早已经超越了它器物工具的范畴。它那温润而泽的质性,磨而不灭的品格,质朴厚实的相貌,不正是我们儒家所弘扬的温厚刚直,谦谦如玉的君子之德吗。无砚不文人,它是文人心中的图腾,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更承载了千年的中华经典文化,在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手中流传了下来,才能在历经千百的时光中历久弥新。

端砚产自哪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