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穆宏声‖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大地的丰收

2021年第43期 总第823期

传承工匠精神
践行责任担当

市总工会机关工会写作竞赛作品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枣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斌
 
 作者:穆宏声

“民以食为天”,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出“食为政道,粮安天下”,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和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主抓的重要工作,为端稳中国人民自己的饭碗,一代代农业人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不计付出,不改初心,不负使命,长年累月埋头耕耘在枣阳的每一处田间地头。这里面,就有我们的主人公——“全国百名最美农技员”获得者、“襄阳好人”上榜人物、枣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陈斌。
熟悉他的人说:陈斌就是一粒响当当的“良种”,在枣阳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这累累的果实背后,都源于陈斌对农技推广的坚持和热爱。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0年,当年一起同行的人,有的被优厚的待遇吸引而转岗,有的受不了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而离开,陈斌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因为热爱,他心甘情愿地扎根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和初心。
1989年襄阳农校毕业,陈斌就怀着对农技推广的美好憧憬,到枣阳市农业局报到。单位考虑到他是内部子弟,安排他在局机关工作。而他却不依不饶,一再主动要求下基层,婉拒领导的好心劝导,陈斌来到了偏僻的山区小镇—刘升镇农技站。
到了农技站,老站长见他戴着一副眼镜,又是干部子弟,便满脸不屑:“又是一个镀金的子弟!”于是让他给一个临时聘用的农民技术员当跟班,搞杂交水稻制种。
在当时,这项技术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失误给制种农民造成重大损失。面对这项在课本上空缺的新技术,陈斌俯下身子,虚心向农民技术员学习请教。他从播种开始就搬到李老湾村制种大户李开银家里。白天与农民一起劳动,了解杂交水稻制种的生产环节和管理措施,傍晚总结梳理技术内容,深夜拿着手电筒跑到定点观测的稻田细心观察,从中找出父本和母本生长生育规律。
每到周末,他就骑着自行车跑到吴店镇制种基地,向当地技术人员请教。就这样,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约140天的时间里,调查记载的数据和技术心得记了厚厚一本,完全掌握了杂交水稻制种的关键技术。
第二年,他主动请缨,独自承担李老湾村六组200亩制种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在制种的关键期,需要连续一周进行人工授粉,每天上午11:00到下午3:00,他都会和农民一起,每间隔一小时,在稻田赶一次花粉。这个时段刚好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上晒下蒸,田间最高气温达45度,一趟下来,汗流浃背不说,身上脸上还沾满了花粉,瘙痒难受。累了就稍稍站一会,伸伸腰、透透气,再接着干。为了预防中暑,每次下田,都要带上一瓶藿香正气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制种基地取得了亩平单产276公斤的骄人成绩,比全市杂交水稻制种亩平单产多出36公斤,其中最高单产达324公斤,创下了当年枣阳市杂交水稻制种单产最高记录。
这年年底,在得知陈斌将调往市农技中心工作时,老站长拉着他的手恳切的说:“陈斌啊,想不到你是带着真心来的,肯吃苦、爱钻研,好样的。”
——农技推广苦不苦?当然苦。累不累?当然累。有没有希望?农民的丰收说明了一切。
在从事农技推广的30年里,陈斌见证了春播秋收,见证了土地的四季变换。他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基层,用汗水浇灌大地,期待更多的开花结果。
2016年,枣阳争取到了全国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在七方镇宋王村示范基地,集中连片规模达到1500亩,而处在示范区中心位置的董方慧一家,由于对这个项目不了解,怕影响了自家的8亩地收成,任凭村干部磨破了嘴皮子也不答应。为了完全打消他的顾虑,陈斌承诺,如果收成减少了,他就自掏腰包赔偿收入,最终,董方慧被他的真诚感动了,也参与了示范项目。在陈斌“保姆式”服务下,示范区农民增收240多万元。董方慧家的8亩地,亩产平均510公斤。得到了实惠的他,逢人就乐呵呵地说:“多亏了陈老师,我种了一辈子田地,自认为是‘老把式’,现在才弄明白,还是要听专家的话,搞科学种田”。
农民富了,他的心里就高兴。为了帮助农民引进更多的优质高效的品种和技术,他带着团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因疲劳驾驶发生车祸,导致脊椎骨折和结肠破裂。在病床上6个月的时间里,陈斌时刻牵挂着自己承担的工作,忍受着伤痛的折磨,凭借着一部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陈斌率领的团队,把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给农民,把“专家理论”变成“农民产量”。
——多年的农技推广生涯,陈斌与农民打成一片,就像兄弟姐妹,知心朋友一样。
为了方便与农民沟通,更好地服务农民,不论是田间指导,还是培训讲课,陈斌都会把手机号码留给农民,许多陌生的农民群众,经常通过电话向他咨询请教,他的电话已成了枣阳市名副其实的“农技咨询热线”。“有事找老陈”成了枣阳农民的流行语。
2016年6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刚准备睡觉的陈斌接到一个看似陌生的电话,“喂,是农技中心的陈老师吗?”“您好!我是陈斌,请问您有什么事吗?”“陈老师,我是吴店镇周寨村的王有富啊!”
陈斌想起了这是他2006年联系服务的科技示范户,工作任务完成后十多年没有联系过。王有富告诉他,20亩水稻今年长的不太好,眼看要拔节了,有什么办法能够促进一下。陈斌便在电话里告诉他二条管理建议:一是灌浅水,二是追孕穗肥。放下电话,陈斌的心里仍不踏实,因为他知道,追施孕穗肥技术性较强,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后期会出现旺长倒伏现象,对产量影响大。第二天一大早,他再次联系王有富,跑到稻田里,现场指导施肥技术。王有富激动得竖起大姆指,“我们老百姓种田,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好专家!”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坚守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陈斌跑遍了全市3650个村民小组,为村民处理类似的“小事”一千多起,农民们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主心骨”、“贴心人”。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是陈斌无悔的选择。这位农民的“主心骨”有时候却无法成为亲人的“贴心人”。
2009年9月29日早晨5点,身在武汉的陈斌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叫醒。电话是父亲打来的,告诉他母亲突发脑溢血,让他赶紧回去。陈斌万分焦急,他小心翼翼的告诉父亲,自己还有重要的事在武汉不能及时赶回去,请父亲原谅!父亲没待他把话说完,丢下一句“指望不了你了”!“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此时的陈斌正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洽谈“湖北省第一个强筋小麦新品种–鄂麦23”的引种推广事宜。早在2006年秋播之时,陈斌从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了解到鄂麦23这个品种,他便通过关系引进了1公斤种子,如获至宝,在农科所不显眼的地方选择了0.1亩地,用锄头一点一点地挖,用手一粒一粒地种,施肥、打药、调查、记载、收获,他亲力亲为,目的是确保试验数据精准真实可靠,为以后示范推广积累基础资料。
整整三年,陈斌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洽谈的关键时刻,他不能说走就走啊!那一天,经过2个多小时的商谈,达成了引种推广协议。该品种的推广累计创办示范样板1.6万亩,辐射推广应用面积110万亩,实现小麦增产1.3亿斤,化肥纯量减少770吨,农药用量减少80吨,为枣阳市连续十一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武汉回来,陈斌回到母亲身旁,母亲却因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而瘫痪在床。这在陈斌心里留下了一份对妈妈、对家人永远无法弥补的亏欠。
躬耕田野,从青丝到白发,一路耕耘,一路收获。30年来,陈斌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8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其他各种荣誉27次。
“为了大地的丰收”,今天的陈斌依然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那片寂寞而又温暖的天地间,他带着心中的热爱与责任,沉下身子,撸起袖子,面朝着黄土,却“仰望”着内心的繁华星空。
谈起30多年农技推广的感受,陈斌憨厚地笑着说:“农民的乐,就是我心中的甜”,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干苦干,他扎根泥土,不忘初心,努力耕耘,让这里开出了最美最艳丽的花朵,收获了最饱满最丰硕的果实!
 

《白水文艺》公告

1、《白水文艺》公众号发表各类诗歌,散文、小说、随笔、传记、行吟诗、记游诗,摄影和书法作品等等,有思想性,诗意、深远尤佳。
2、投稿邮箱:baishuiwenyi@163.com。
3、来稿须原创,欢迎首发。稿件内容要健康,切忌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套改他人文章,文责自负。投稿前请自行审定,Word格式,照片请发附件,不同意修改请注明。(来稿附微信号、个人简历、生活照。)
4、凡投《白水文艺》的稿件,半月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别处。
5、赞赏50%奖励作者,50%作《白水文艺》发展和公众号技术服务费。回放、个人所得不足10元不发放。

我们的团队
主           编:卫小慢(微信号:yirenshier) 
常务副主编:麦田  小柒  罗明 
副   主    编:习富春  甘正云  张孝军
                     徐俊平  杨艳玲    
编          委:刘正文  张承明  李明  朱华杰
                     杜本文  童长宇  尤晓红  黄攀 
法律   顾问:喻铁成

做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微信号:baishuiwenyi

愿历尽千帆

归来仍少年

文章

●如何给文章添加背景!
●校园文学‖随阳小学四年级诗歌选
●薛真‖在帝乡枣阳,用一杯汉光御酒祝福祖国(组诗)
●徐培忠‖游子回故乡
●王文正‖老太爷的那些事儿

为了大地的丰收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