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作品(【宝庆人物】臧克家都宣称喜欢他的作品,隆回籍著名艺术家马萧萧非同小可)

臧克家的作品

马萧萧,诗人、作家、画家、周易学者、奇石鉴赏家,湖南隆回县长鄄人,1970年6月出生,1989年3月特招入伍。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各类著作近20部。水墨作品多次参展并在国内外出版画册。
艺术家 马萧萧一少年神童 青春偶像
上世纪80年代热爱诗歌的校园学子们,不可能不记得马萧萧这个名字,如同现在的少年喜欢韩寒、郭敬明一样。网络作家、语文出版社编辑十年砍柴说:“当年马萧萧在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今日‘玉米’心中的李宇春。像马萧萧这样年少成名,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5岁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十六七岁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校园诗人,并到南京、庐山、北戴河、银川等地登上领奖台,出版个人诗集,这一切我想都不敢想,觉得如此的风光,只应属于天上下凡的‘文曲星’。” 臧克家、谢冕、叶延滨、李元洛等诗坛名家,都对马萧萧的早期诗歌创作给予了较高评价。他17岁创作的成名作《我是萧萧马一匹》中“徐悲鸿一千次临摹我的形象但一次也不会成功/随便我哪一根鬃毛都把他引入一条无法驾驭的小路”等句,至今仍被当年的“粉丝”们吟诵。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王珂说:“1997年在武夷山‘现代汉诗国际研讨会’上,翟永明、王小妮、徐敬亚、唐晓渡、臧棣等多名诗人都没有台湾诗人萧萧受欢迎,宾馆的多位服务员争着请他签名。我负责会务,开始百思不解,萧萧在大陆大众读者中的知名度怎么如此巨大?后来才知道是一些服务员把他与自己学生时代的偶像诗人“马萧萧”混为一体了”。马萧萧在中学时代的所造成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在黄河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中,马萧萧的名字出现了将近200次。
南京,可以说是马萧萧的成功之城。他中学时代在《诗刊》《中国青年报》《湖南文学》《芙蓉》《中学生文学》等报刊发表的100多首诗歌中,有40多首是发表在当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春笋报》,并先后应邀两次到南京领奖。第一次来领奖,是在他16岁那个夏天,他这个时常在湖南故乡登高望远的山里伢子第一次出县、出省,出了远门。在南京的火热天气里,他表面沉静寡言而内心却激情难耐,“趾高气扬”地偷偷作过一首《南京领奖感赋》:
天生我材笔有用,
虎踞龙盘大桥行。
玄武湖波扬地气,
紫金山月写天经。
*
二伯乐识马 仗剑军旅
因少年得志,马萧萧也在诗里诗外饱尝了与大多数同龄人所不一样的甘苦。是故乡那一片山水里充溢的灵气、神气与巫气,在萧萧稚嫩的身体里安装了最初的诗歌地理软件;是南国故土之秀雅与西陲军旅之沉雄,逐步铸就了他性灵的合金;是脚下大地之苍茫与头顶星空之浩渺,日益辽阔着他心灵的孤寂。1988年高中毕业前夕,湘潭大学先后两次派人到马萧萧就读的隆回二中对其进行考察,并组织六位教授对这位少年诗人进行面试。与此同时,邵阳市委还给湖南省委发去了“关于破格特批录取马萧萧”的请示,并得到当时的省委领导批示。但碍于当时的体制,省招生办最终还是不敢同意湘潭大学将其破格免试录取。

马萧萧(左二)在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颁奖典礼上

3驰骋文坛 硕果累累
古人曾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说法,许多朋友都担心江郎才尽的故事在马萧萧身上重演。离开校园后的20多年,前十年他淡出诗坛,潜心于修炼诗外功夫,之后又继续坐着十余年的冷板凳,默默打造着自己的词典体长诗《中国地名手记》。这部由数万行精简至数千行的《中国地名手记》,于2009年底出版时,马上便得到诗人、评论家高洪波、郁葱、蒋登科、伊沙、葛红兵等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誉其为“大气势,大手笔”,“文化价值相当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独创”,“是无法复制的”,“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国家地理密码”,赞其“呈现出屈原式的瑰丽、海子式的诚挚。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现实情怀结合,呈现着浪漫与现实的双重变奏,其语言具有不可复制的诗性和神性色彩”,并感叹“萧萧未因早慧而早衰,在大西北军旅日臻一日地走向了成熟。甚慰!”

马萧萧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从早期作品《少年行》,到历时十余年完成的词典体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再到新近的大型组诗《天马萧萧》,马萧萧以三级跳的方式,在故乡、祖国、大地星空里精心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山海心经。萧萧说:“30年来,写诗约3000首,自己略感满意的不到300首,真正喜欢的恐怕也就30首。如若有人能喜欢其中三首,我便已知足。”就我而言,要从其作品中找出三首喜爱之作,自然轻而易举。比如,《撒哈拉》:“一颗沙,是一个世界/一万颗沙是世界一角/撒哈拉,我把你每颗细沙/视为一块石头,我/磨石斧以狩猎,我/凿石锅以煮食,我 /垒石屋以避寒,我/佩石坠以驱邪,我的灵魂/在你一颗沙中劳作,而肉体/在你一万颗沙上漂泊”,这首以哲思为骨骼的佳作,苍茫而优美,幻妙且生动,将物欲横流中现代人的悲凉与奋争彰显无遗。再比如,《兰州很安全的》:“一个民工/一个包工头//一个戴着安全帽/一个戴着安全套//一个为了挣够彩礼钱/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忙活着//一个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在女人的身体里/忙活着//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 这首诗,被视为马萧萧的代表作。诗虽精短,容量惊人。采用白描和对比等手法,短短的十一行就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影像,勾勒出一个现实的伤口。其强烈的悲悯情怀,巧妙的反讽效果,令当下众多的“口语诗人”们望尘莫及。再看他的《当时间再次在我的体内抽奖》:“这一回,被抽中的/仍然是我那一颗爱你的/心:世界!”萧萧蜕去浮华,尽显简洁、机智、开阔之风,他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沉郁顿挫的气韵,不拘一格地拓展着文本的张力和内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他的诗中常常呈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在以 “地理”为轴心的书写中,明察事物的内在真实,抒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感恩与热爱。
萧萧自幼酷爱地理,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几乎烂熟于心,天地人的和谐之道,一直是他注目的焦点。他的业余生活,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20多岁就开始奇石收藏鉴赏,后来被聘为甘肃省观赏石协会顾问。与此同时,他对易学研究的兴趣愈发浓厚。长期的易学修养,不断提升着他的学习力、创造力和生活力,使他在纷繁生活中始终注重心灵的成长,保持脱俗而不清高之姿、超然而不游离之态,自觉实现诗人与自然、诗人与社会、诗人与生活的谐调,其诗歌的神性与灵性、开阔度与纵深感也不知不觉得以加强。36岁后,萧萧又开始现代水墨创作,画作见诸于各大报刊并多次参展,出版了画册。“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萧萧的水墨作品,颇富现代艺术元素和审美趣味,在对传统技法的挑战和对自然法度的遵循中,别开生面。他积极探索着水与墨、水墨与材质,水墨与诗意、水墨与易理的各种可能性,善于在水墨的浑融中以情蓄势,展示出一种撼人的大气象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绘画的语言符号总是暗传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许,那正是万物相生相克的变化之理、之道、之态。诗、画、易的并呈与化合,使得马萧萧逐渐步入了开阔而迷人的艺术境界。
END
据北极《天马萧萧》整理

臧克家的作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