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胡服最早是哪个皇帝引入中原的)

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汉人都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这种衣服不但浪费布料,而且在行走时异常笨拙、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无所谓,但在战场上就麻烦了,因为战场上讲求的是行动迅速、灵活机动,衣服太长太宽,跑起来拖泥带水,特别不方便,很多中原士兵在与胡人交战时,就因为受衣物所累,被胡人追上,或当场被砍死,或做了俘虏。

战国时候的赵国是个受四面强国夹攻的弱国。它东有齐国,西临秦国,南靠魏国,北依燕国,这些国家都比赵国强大。

赵武灵王的本名叫赵雍,他出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40年。

在他约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赵肃侯去世了,他生前一世英名,但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其他的国家,以会葬为名,派了精兵,俟机图赵。

所以对于才15岁的赵雍来说,他不仅要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也要承受父亲葬礼暗藏的凶险,如果他处理的不好,那么赵国很可能就会被灭掉。好在赵雍虽然年幼,但是临危不惧,化险为夷,顺利地度过了他刚即位的考验。

不过其实对于赵雍来说,他的国君之路还是很坎坷的,因为赵国比起其他的国家,实力实在是太弱了,不仅大国经常攻击他们,就连小国也是,所以赵雍觉得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壮大赵国的实力。

公元前302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颁布一条法令:胡服骑射。教材上是这么说的:改变以前宽袍大袖的着装模式,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中原国家的战斗力终于能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

“胡服”好懂,就是穿上胡人的衣服;“骑射”也不难懂,就是骑马射箭。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解释不通:把长衣服变短,把袖口改窄,可能会让行动起来更轻便一些,但是要说陡然之间大幅度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从鱼腩部队一下子就变成了精兵猛将,我不信。

换一套衣服就能骑马打仗?你以为是铠甲勇士吗?穿上这身衣服就战斗力爆棚了?

赵武灵王深知“胡服骑射”改革并不只是服装的改革,其实质是一场军事上的重大改革,来自内部的阻力肯定不小,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首先找思想开明豁达的大臣肥义商量,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据《赵国策·赵策二》记载,赵武灵王对肥义说道:“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答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一年之后,赵国便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并遂成为其军队中的最重要兵种,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搂烦“辟地千里”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惠文王三十二年,秦与赵在阏与之战中,赵将赵奢就是以骑兵为主力击败秦军的。故此,赵奢战后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国的廉颇、赵牧也都是精于骑射并善于使用骑兵的名将。《史记》记载,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曾亲率1·3万骑兵,与步、车兵联合作战,斩杀匈奴10余万骑。

赵国依靠这支回旋自如的队伍,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很快在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使赵国很快地强盛起来。

实际上,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从来都没有提出赵武灵王是首创骑兵之人。

《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说没有战船,就没法防御黄河以东的齐国与中山国水师,会导致鄗之战中被齐与中山联军水师围城的悲剧。同理,如果没有“骑射之备”,就没法防御“参胡、楼烦、秦、韩之边”。

实际上根据上文的逻辑,至少可以得出结论——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除了北方的胡人,秦国和韩国也掌握了一支能够威胁赵地的骑射部队。这样的军事威胁逼迫落后的赵国进行军事改革,来缩小与邻国的差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