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来历 清明节的由来典故是什么?起源是哪个朝代?

网友提问:

清明节的由来典故是什么?起源是哪个朝代?

优质回答: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主要是说春秋时候介子推割肉献君的故事,不论故事真假,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就流传下来了。故事是说春秋时晋文公流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饿又累,眼看无法支撑了,这时候他的臣子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晋文公煮汤,晋文公当时非常感激介子推,可是等到晋文公东山再起,又回复他的权利的时候他却忘记分封介子。介子推很是伤心,就和老母隐居高山,晋文公得知后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

中华民族民德厚重纯朴,扫墓祭祖便是这一文化意识的凝结与升华。借助年复一年、家族传承的仪式重演,借此抒发了家族传续延绵的家国情怀。基于此,中华民族的文化便有了人文情感与生命延续的厚度。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除了扫墓外,也继承了上巳节的上巳郊游,趁着清明放假,大家踏青出游,正是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追思先人,不忘生者。

慎终追远又清明

作为承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明文化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更新、升华;而当代人在铭记、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赋予清明节更多时代内涵与现代活力。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有诗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来历,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

华夏民族有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不忘祖先。有事没事都要对天地祖先进行有形无形的祭拜。翻开远古流传典籍,这部分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之些重要节日,更是源远流长,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传说春秋时候,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的不幸生活。重耳本是晋国公子,因他家里争晋王室正位,杀得鸡飞狗跳,他不敢回去。就在外面流亡。他在路上时有五个贤能之人跟着,一旦在诸侯国安定下来,就有美女环绕,过着玉衣锦衣的生活。但是,他流亡在路上时,大多数有上顿没下顿。有次饿得实在不行,就向乡民要吃的,乡民就装了一碗土送给重耳,重耳气得要死,不是赵衰劝住,重耳就杀了乡民。

流亡路上有回实在没东西可吃了。重耳手下有个介子推,不忍看到主子落难,就割了一块大腿肉为重耳(晋文公)煮汤,晋文公当时非常感激介子推,发誓发达后要与之同享富贵。等到重耳夺位当上晋文公之后,他分封了所有跟随他流亡的人,却忘记分封介子推。介子推以为这不公平,又不好开口说。自以为失望于君主,结果郁郁不乐,非常自伤,不久就背着老母亲,离开故乡,跑到深山隐居起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有怨言,深为自己的失误后悔,就派人去寻找,但找不到,就下今火烧绵山,想把介子推烧出来。大火过后,却发现介子推抱着老母一起被烧死在一颗老树桩下,并留有石铭一块,上书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嗟叹不止。隆重安葬了介子推。并把这座山改为介山。

中国的每个节日都是有来历的。比如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先生的。中国人的踏青节,又源于汉朝的汉惠帝,他误走了乃父寝庙的神道,被叔孙通知道后,折衷一下,就月夜出游赏樱桃,因为这时樱桃盛开,春意盎然。宫中把这节目一泄出去,长安中仕女就结伴出游寻春。这就是上巳节的由来。而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都与祭祀,敬天畏地思念先人有关。以至流传而被如今发扬光大。这实在是一大幸事盛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典故是什么?起源是哪个朝代?】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清明节的由来与来历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