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扁鹊治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网友提问:

《扁鹊治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优质回答: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承载着古代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发现和经验,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知识已经形成。

扁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也是中国五大医学大家之首,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用自己的一生刻苦钻研医术,毕生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在结合民间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望、闻、问、切,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础,同时他在病理和治法上具有卓越的见解,为我国的医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扁鹊治病》,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着他的两个非常著名的医案。一个是晋国大臣赵子简,他由于操劳国事身心疲惫,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经扁鹊切脉诊断后说三天之内便会清醒,果然两天就苏醒过来。通过诊脉就能准确无误的确诊病情,扁鹊高明的技术开创了中医诊断学的先河,对后世医学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医生,专业知识一定要渊博,临床业务技能更要不断地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医术,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缓解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我们要传承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瑰宝,将祖国的国医发扬光大。

另一个是齐国国君蔡桓公,扁鹊初见桓公发现他气色不好,就奉劝他治病,可桓公不以为然。第二次观察到他病入肌肉了,再次劝告他治病,桓公很生气,认为自己没病。第三次告诉桓公疾病已经深入肠胃了,再不治就晚了,可是桓公仍然置之不理。最后导致错过了治疗最好的时机,不治而亡。通过观察蔡桓公体表特征就能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说明了“望诊”在诊断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扁鹊三番两次劝告蔡桓公治病,他不厌其烦、尽职尽责的态度,可见他医德之高尚。医德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一定要具有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始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

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做法,我们大家都应引以为戒,他自以为是、不听忠言导致的后果实在太惨重了,这个血的教训时刻警醒世人。有病就要及时医治,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耽误病情。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以免酿成大祸,有的时候错误真的很致命。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时常对自己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地完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能抵触别人提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许别人就是我们的镜子,能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别人能够帮助你完美和进步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其他网友回答

讳病忌医,后患无穷。用在人事方面,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扁鹊三次见,“在肌肤,在腠理,在骨髓“蔡桓公病情日渐加重,但麻木不仁,并讥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讳病忌医”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最后导致“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的结局。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固执,要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愚于未然!洗耳恭听别人的劝告,采纳好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人才能进步。我认为是这样!

其他网友回答

《扁鹊治病》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扁鹊四见蔡桓公,其前三次向桓公说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奉劝蔡桓公早点进行医治,而蔡桓公对扁鹊的说明和奉劝始终不当一回事,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二话没说,直接走了。最终导致蔡桓公病情恶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并因此而死的事情。看完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浅的道理。

道理一:

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懂得听从医生的多次劝告,最终导致病入膏肓的结局。这告诉我们,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在生活或学习中,一定要多听他人的建议和劝告,尤其是“逆耳忠言”。扁鹊总说蔡桓公这病情那病情,在蔡桓公看来,感觉就是不希望他好,扁鹊的话对蔡桓公来说就是逆耳的忠言。

事实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些更深层的道理。

扁鹊的劝说为何没有效果?其实,在本故事中,桓公的病死,除了和蔡桓公对扁鹊的奉告不理不睬的情况有关之外,与扁鹊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那就是,扁鹊在奉劝蔡桓公的时候,或许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欠缺,使得蔡桓公对扁鹊不信任。

试想,你一个不是医生的人,自认为身体好好的,突然有人屡次对你说,你有某某某症状,要赶紧去医院看看,不然会怎样怎样。

当听到这话,想必你最开始的反应,也是不高兴的,好像总觉得这人老盼着你这病那病,似乎不安好心。而你也很难对这样的人产生信任。从原文看:扁鹊见蔡桓公时说,从他皮肤上看,扁鹊断定蔡桓公已患病,并对他建议说,若不赶紧医治,恐怕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而桓侯却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可见,扁鹊只是简单告知了蔡桓公,从皮肤上看,他已经患病。显然,蔡桓公不是医生,不懂这些高深的病情病况这类东西,于是对扁鹊产生不信任,还说扁鹊只不过是要想医治无病之人来成就他的医术高明罢了。

扁鹊在这里,没有用具体的症状或未来身体异样的变化来说明病情,这不利于蔡桓公接受他已经患病的事实。如果扁鹊能将这种病情的具体情况甚至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症状分析并说给蔡桓公听,即使当时蔡桓公不理不睬,但只要日后出现了扁鹊曾经说的症状,蔡桓公就会认为扁鹊是对的,也就可能会信任扁鹊,在第二次见时,就可能会积极配合扁鹊,最终把病治好。所以说,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

道理二:

在奉劝或说服他人的同时,一定要根据所处场合和身份互相换位思考,用对方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来说服他,让他产生信任,以此来达到劝说的目的。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

道理三:

即:在发展的观点中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前半部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在本故事中,其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根据扁鹊的表述,就是指蔡桓公的病情从肌肤到肌肉再到肠胃,后到骨髓的逐步加深的病情变化,即由可治愈的小病,却因日复一日的拖延不治而形成不治之症的过程。因此,这告诉我们,对于不好的变化(量变),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或还有能力阻止其向更坏的方向量变的时候,应及时阻止或干预,将这种不好的发展苗头弄熄灭,不然可能会发展成为质变(即本故事蔡桓公最终得的不治之症)。同理,如果蔡桓公一开始就听从扁鹊的奉告,在扁鹊的调理下,只需一些时日(量变),最终就能痊愈(质变),这也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只不过这是好的量变,因此不用去阻止和干预罢了。这其实也就是要告诉我们防微杜渐的道理。

以上,仅为本人拙见,我是文史踪迹。如有不妥的观点表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告诉我们“信”字的重要,建立最基本的信任方能传递最基础的理念。即便是神医也不能治愈一个自认为没病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体检很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扁鹊治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