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粮票值钱吗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怎么样去得到粮票、布票等票证?

网友提问: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怎么样去得到粮票、布票等票证?

优质回答: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布票是按户人口发放的。我还记得当时是每人每年不论大人小孩是1丈3尺6寸。(一丈等于10尺,一尺等于33.33厘米)约2.45米。买布的话大人可免强做一套衣服。但是要做打底内衣都是要布票才能买得到的。在农村粮票是无得发放的。如果要得到粮票要用大米到粮管所去换,但每次只限换三斤。三斤米可换粮票三斤,每斤换钱一毛四分钱。粮票又分为市内用的市票,省内用的省票。还有全国通用的国票,如果要到外省出差探亲的话,必须带上国票。我小时候用过最少的面值粮票是半两的市票。我们这里大约是1981年开始就不用粮票了。但上海市在1984年还在使用。除了布票粮票外还有购肉簿,购鱼簿。是每户发一个本子作购买登记用的。是供销社发出的。一年约可买10至12期(不定的),买鱼是户内一个人一期可买2毛钱,2个人的可买3毛钱。3人可买4毛钱,如此类推。当年母亲娘家从广西来了几个亲戚。当天供销社有鱼买,我带上鱼薄排了2个小时的队,差不多到我时已经卖完了。两手空空走回家。那餐饭只能找邻居借两个鸡蛋,还有咸菜跟冬瓜招呼客人了。糖,煤油,都是有票证发的。

当时因为全国的工业体系还未完备。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缺乏。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都是靠种植绵花解决。而从苏联引进的一百多项基础工业体系的机械,设备,只能靠粮食,农产品和稀有矿石去换取。所以我们现在整个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都是全国农民节衣缩食换回来的。我们小时候鞋子都没得穿。到70年代初市面上慢慢就见到一些不是绵布的布料,如三节布(用三寸的布票可买一尺布),的确良布,泡沫塑料鞋。这类型的生活必须品都是新建起来的化工厂生产出来的附产品。

新中国的成立后,经过全国人民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了繁荣昌盛稳定的现代化强国,请记住,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农民作出了极大的利益牺牲。来之不易。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要实行票证制?归根到底就是就是社会物质财富贫乏。比如有十个人要吃饭,只有九个人的粮食,其中一个人要挨饿。没办法,只好将些粮食用粮票的形式平均分给十个人,让这十个人都有饭吃,但吃不饱饿不着。其它票据也是这样道理。

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是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农民是没有粮票、肉票这些食品票的。因为粮食、肉都是农民生产的,只有非农也叫吃国库粮的人才有权得到这些票据。农民要在城市临时干活得自己带饭,农民要在城市长期工作,比如说合同工,也没权领粮票。怎么吃饭?得从户口所在地的粮所转粮食,通过粮本在工作单位买饭票领饭吃。

布票农民是要有的,因为农民也得买布做衣服。布票都是由公社按人口发到大队,大队发到小队,小队发给社员,每年发一次。但有时有票没钱,有时有钱没票,既有钱又有票但供销社没布[大笑][大笑][大笑]

粮票、布票等都是无价证券,严禁买卖。但其实它是有价的。比如说,你用一斤粮票和一毛钱能买一斤馒头,在黑市上不用粮票买一斤馒头要两毛钱。这就显示一斤粮票值一毛钱。所以那时地下票据交易很猖獗,屡打不止。

其它票据也是如此。比如说那时很多工业品也要票,有关系才能搞到,有人就靠这发财。我爸七十年代末想买辆自行车,但没票。城里的亲戚给联系了一辆”金鹿”自行车。人家用票一百五买的,转手卖给我爸一百九,还是面子事。

感恩现在社会吧,买啥有啥,还得挑肥拣瘦。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农民那时布票是按人分的,若是外出看病走友首先大队开证明,到粮站用粮食换成粮票!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记得计划经济时,农民除少量的布票外,其它的副食票肉票好像农民没有。

农村娶媳妇嫁女儿要送礼品,像糕点等副食品类的,只有到城里的亲戚要点或找熟人借点或换点票证。

那时的市面上全都是國营饭店和集体饭店,到这些饭店去吃饭通通的都要粮票,那时候没有一家私人饭店,也就是有钱无票就不卖给你就吃不到饭。

孩子在外上学的或在外工作的或走远方亲戚的,要出远门的必须要解决三件事: 吃、住、行。要三备:粮票、钱、证明,(到公社开出远门的证明)。

去换粮票,背上粮食和菜油拿上公社的证明,到粮站去兑换等量的全國通用粮票 (换地方粮票就不交菜油了,地方粮票不含油)。

其他网友回答

我青年时代曾经是农村户口。由于那个年代的浮夸风、和三年自然灾害,曾经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那时物资极端匮乏,不得不按人发放票证的方法,以平衡物资所需。农村每户一个購物本,每月供应的火柴、煤油、肥皂、过年的食糖、酱油等生活物资,都印在購物本上,当你購买过后,售货员便卡上个印记,表示你己经买过了,当然再去买,人家就不再卖给你了!

曾经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这里农村每人只发给三尺半布票!两个人合伙才能做条裤子,新郎新娘要做身新衣服是很难办到的。到处求人借也很难借到,大家都没有呀!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又从每人七尺布票升到一丈。

至于粮票,困难时期农民是没有的,一九五九年的麦季,大众食堂的大锅饭已经吃不下去了,把现有的粮食分下去解散了食堂,每人平均分得九斤四两小麦!人们是如何吃到收下秋粮的?其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后来的日子逐渐过好了,七、八十年代农民出远门,进城,或需要买点口酥、饼干之类的,用点粮票可到生产大队(现代的村委)写证明信,再按本地粮食局规定的粗粮细粮比例去粮食管理所兑换粮票。

那时还有个笑话,说是哥俩进城,听说冰糕一无无钱一块,不要粮票,于是哥哥就喊:”小二!漱块冰糕吧,不要粮票啦!”小二说:漱嘛漱,一漱一口水,凉瓜瓜的,不要粮票也不漱咧!”

粮票布票的事都是事实,那都是我国困难时,能够照顾到人民大众得以平均物资、共渡难关的手段,正是这种同甘苦共命运,才迎来当今的富裕生活。

可以说,比我大的、与我同龄的本地人都经常提及此事,这一代人大都是节俭过日子的。即是自己有公司、有高收入,也大多不会乱花钱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怎么样去得到粮票、布票等票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怎么样去得到粮票、布票等票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