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网友提问:

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优质回答:

有的人认为辛弃疾这首词描写的是儿女私情,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鉴赏一首诗词,不应该只是寻章摘句,更要重视创作背景,往往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境味。

《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正好写于辛弃疾刚从北方投奔南宋。时逢金兵驱境,南宋王朝却不思收复失地,反而偏安一隅,终日纵歌舞以享乐。时人有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轩胸怀壮志,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这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极其矛盾的。如若将此词解释成儿女情长,或许可以,但此时词人与南宋贪图享乐之人有何区别?

众里寻他千百度

大凡寓情于景的诗词都有言外之意,这首词也不例外。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当时掩饰的太平之象,而下阕则写的是自己无心赏景,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身影。如果把这首诗上升到政治层面,似乎许多矛盾之点就可以解释地通了。

有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这里的“他”是指韩世忠或岳飞,亦或者是自己,这点只能猜测而不可详知了。

在没有作序的情况下,我们能推敲出一首诗词的言外之意,最多只有十之八九,剩下一二除了作者谁都无法下定论。这也是争议的来源之一,俗话说各花看各眼。

除却背景不谈,今人把这首诗作为情诗看待,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引用名句,还想表达的是自己的心声。

其他网友回答

这几句词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原作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的元宵灯节,在唐宋时是观灯赏月的好时光,也是恋爱中男女私期秘约的好时机。这从宋代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可看出。

辛弃疾的这首词,上片渲染元宵灯节的一片热闹繁华景况,下片先写众多丽人纷纷攘攘,然后就是这几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抒情主人公在人群中千百遍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好像没什么希望了;忽然,两眼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分明看到她了,是她!是她!

原来她在这灯火冷落的地方,还未回去,似有所待!

发现意中人的一瞬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寻觅的辛苦与失望,期待的焦急和失落,一并汇成刻骨的甜蜜,这狂喜的幸福,给他一整个世界他都不愿交换。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风格多样。本词风格偏婉约,情思细腻深沉。幸福而又心酸的境界,跨越时空,至今令读者感同身受。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对这几句词有新奇的解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此,王国维先生把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人表达爱情的词截取出来,编排在一起,贴切地表达自己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需要经历的三种境界的理解。

把辛词的这几句词的境界称为第三即最高境界,即在苦觅不遇时不经意间偶然得之,当然,这偶然得之的背后是不断的精进与积累。

这是王国维先生借词喻事的精妙解读,当不是辛词原意。他自己也说,这样解读,还怕原词作者不答应呢。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辛弃疾最为柔软的诗。

梁启超评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1 出处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这夜称元夕或元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古人约会的情人节。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2 “那人”

这是个热闹的节日。

灯光,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

焰火,像满天星斗被风吹落,纷乱如雨。

佳人,华美的车马载着盛装华服的女子,欢声笑语,仪态万千,暗香飘忽。

欢歌入乐,彩灯起舞,月光流转,流光溢彩,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然而,

这只是个铺垫,词人之意不在此。

很喜欢“蓦然回首”,仿佛命中注定,心意相通。

踏遍红尘,疲累倦极,转个身,不偏不倚,恰好遇见,惊喜而欣慰。

很喜欢“那人”,世间独一无二,阅尽沧桑,偏就是你。

不在华灯盛放之中,不在歌舞升平之场,却独自站在那远离喧嚣,铅华散尽的灯火零落稀疏的角落。

不随波逐流,不追慕荣华,甘于寂寞,宁静淡泊,不食烟火,遗世而独立。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经 郑风》)3 境界

王国维将这四句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的最高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孤独与迷惘。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追寻与奋斗。

“蓦然回首”,便是努力之后的豁然开朗,水到渠成。

若形容爱情,唯这一句最佳。

那一定是心意相通,兴趣相投,知你不喜热闹,便在安静处等你,只须你一回头,便能看到,我一直在这里。

于词人辛弃疾而言,却另有深意。

“那人”不随众,不附和,独立安静,自有一种人格魅力。

辛弃疾,一生致力抗金,沙场驰战,却屡受排挤,宁可寂寞,赋闲在家,也不趋炎附势,与小人同流合污。

辛弃疾以“那人”自喻,表明自己不可动摇之意志和独立纯洁之人格。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器!一直在人群中寻找她,心有灵犀时……

她却在我的身后,最显眼的地方,在等我来发现她!

这就是她不愿意跟人流而行,而愿意留下来等我,那回眸的刹那心动!

其他网友回答

诚邀,以史为诗为解答

楼主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但应该诗改成词。简单说明一下,如果单纯从楼主给出的这句词出发去解读,是有困难的。所以我认为应该展现全词的风貌,结合词创作的政治背景,这样就才会正确解读这句词。诚如《孟子·万章下》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首词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南宋词人辛弃疾,这首词的题目是《青玉案·元夕》,原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了弄清作者创作这首词时所表达的思想,我可以先对词人作一个简单介绍,然后进一步去探究这首词。

辛弃疾其人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呼,更有“词坛飞将”之美誉。辛弃疾生于金国,青年时参加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南归后的辛弃疾位卑但未敢忘国,力图一雪前耻,对此向朝廷献言献策。

但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被迫退出官场的他只能调整人生的目标:在古代的隐士中寻求自己的知音,在民间体验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将种”的心,英雄的心,是否会允许他闲下来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来源对理想的坚持。开禧二年,沉寂了四十多年的南宋王朝终于再次北伐,向金国宣战,此时辛弃疾已是66岁的花甲老人。主战派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但立场的分歧终使他们分道扬镳。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陆游《书愤》应该是辛弃疾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守卫边疆,扬威国威,舍我其谁?然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一腔激情只能化作一缕烟云。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没有动摇,无奈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青玉案·元夕》在何时何地所做

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朝廷正式确定临安为“行都”,意思是北方的都城汴京之外的一个临时都城,以此表示不忘中原之意。临安地处东南富庶之地,又是国家行政中心,因此一直极其繁华,号称“东南第一州”,北宋词人柳永曾写了一首词对它大加赞美:

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像这样一座充满声色犬马的城市,无疑是藏着许多的诱惑,是非常容易让人腐败堕落、意志消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么,在这种生活氛围中,辛弃疾会有什么感受呢?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以“倦勤”为由,正式让位给太子赵昚。史称宋孝宗的赵奢雄心勃勃地想要恢复中原,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掀开了宋金关系崭新的一页。恰在此时辛弃疾三次尽其全力为恢复中原上书献计,可是人微言轻的他,始终无法猜透宋孝宗的摇摆不定,最终得到了一个“提拔而不重用”的安置。辛弃疾来到京都临安,在司农寺这个管后勤的部门当起了文书。

对于这种提拔而不重用,又与自己志向南辕北辙的处境和遭遇,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辛弃疾当然不会满意。虽身处美丽无比的西子湖畔,歌舞不断的临安城,他的心境却是分外冷清和寂寞,大约就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此第三境也。

《青玉案·元夕》之赏析

古代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热闹景象的词,不计其数。例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中描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而唯独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了。

这首词上片描写临安城在元宵节那个灯火辉煌的热闹场面,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临安城,当元宵节来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那流光溢彩的景象,可想而知是多么令人赞叹。

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来;东风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

在这样的夜里,当然会有许多达官贵人出来游玩,装饰华丽的马车在街道上来来往往,香气四处飘溢。那些大型娱乐场所箫生不断,鱼灯龙灯翻腾舞动,彻夜狂欢。

词的下片写的是这个热闹繁华的元宵节之夜中的人物,“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话是说城里到处都是盛装打扮、出来游玩观灯的美女,她们头上戴着蛾儿、雪柳等金丝缕织的首饰,身上飘散出淡淡的香气,说说笑笑地从词人身边风情万种地走过。

词人只是在熙熙攘攘的人潮里寻寻觅觅,想要发现自己心中的那个人儿,可是无数次的追寻,只换来了无数次的失望,他所想念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词人心灰意冷了,强忍着万千的不舍和留恋,他猛地转过头去,想要离开。就在这一刻,他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个人已经来了,只不过她是站在那个灯火稀疏、冷冷清清的地方,成了这个繁华热闹的夜里一道独特风景。

这首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在写情人间的一次约会。根据柳永对临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描绘,以及古人“当时乡候赤兰桥”的浪漫习惯,我们可以设想在临安城里某座小桥边,繁华与冷清交界处某男某女约会。那么问题就来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有没有可能真的是写他在元宵佳节和某美女的一次约会呢?其实不然。

解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部分人认为:词人盯着一群“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美女,千遍百遍地寻找,不就是为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嘛?再者辛弃疾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一辈子和酒色财迷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如果把这首词解读为男女约会,也不无道理。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

不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情爱常常是用来比喻政治上的遭遇。辛弃疾毕竟是一个时刻不忘恢复中原大业的英雄人物,自古英雄爱美人,但更爱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南宋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国事日衰,而统治阶级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

如今站在京城,一派歌舞升平、狂热享乐的气氛,胸怀大志的辛弃疾与这一切格格不入,当然会把这种感情写进他的词中。所以那个站在繁华热闹之外、灯火阑珊之处的那个美女;那个清高而寂寞的形象,应该就是辛弃疾的自我真实写照。寄托着他没有遇到真正知音,只能孤芳自赏的自我写照,诚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结语

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辛弃疾从词作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欲补苍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执着于理想和追求,而只能孤芳自赏。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