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端午前有什么说法(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网友提问:

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优质回答:

端午节的来由,很多人认为是跟屈原有关,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说端午节跟屈原有关,是出自宋朝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前,我们的古人其实过端午节已经有上千年的传统,也就是说在屈原投江跟端午节有关的说法之前,端午其实已经存在好多年了。

端午节的存在,端午节的习俗,现在基本上都只是记得赛龙舟和包粽子,其实最早端午的习俗并不是这些,端午节的习俗来源于辟邪,赛龙舟包粽子这种是后面才出现的,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五月份最毒,因为天气炎热太阳毒辣,加上毒蛇毒虫的活动非常的活跃,所以五月份是古人认为比较危险的一个月。

端午最早的仪式都是作用在防毒辟邪的上面,许多古老的风俗都是围绕着防毒去的,比如说吃五黄,比如说佩兰淋浴,都是避暑防毒的仪式,而划龙舟吃粽子这种只是很多年后才出现,慢慢的取代了古老的仪式,成为了后来端午节最终的仪式代表,当然这个跟一年气候判断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一种节日的祭奠而已。

五月份正常来说包含了端午跟夏至,夏至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也是最炎热的开始,夏至一过立马就是开始入伏,现在看来正常夏至一般在每一年公历6月21日到6月22日这两天,端午一般也是在六月份,所以这个月被称为重五,也是瘟疫流行的月份,毒虫毒蛇活跃。

古人有句话叫做,夏至在端午前,农民闲半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夏至太早就会出现大旱天气,农田里面的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下半年没有雨水没办法耕种,所以闲着没事做,农民没办法耕种,就说明了没有收成,没有收成就是属于灾难之年,大旱之年一般不只是闹灾荒,还会闹虫害,所以就有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当然这种有没有根据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能说古人通过一些经验来判断气候,准确率是有的,但是并不是说绝对的准确,但是确实在里面有一些巧合存在,也就是说多年的经验积累在里面,总结出来的有相当一些年份的确说对了,所以这种谚语就流传下来,提醒后人有一些心理准备。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

夏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

在古代的时候。

端午和夏至实质上算是一天。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演变!

后来人们为了区分节日和节气。

于是就把端午和夏至给分开了。

提到端午节大部分想到的都是屈原

但是其实,端午节在古时候更是为了让人们做好准备。

为了防止庄稼减产,为了预防疾病而生的节日。

夏至的到来,说明高温就要到来了。

从这天以后,蚊虫鼠蚁都是活跃起来。

而随之带来的疾病,也出现了。

由于古时候科技落后。

所以,只能用经验来警示。于是便设置了端午节,正好在夏至之前。

这样,过了端午节,大家也好做充足的准备。

面对迎来炎炎夏日。

由于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因而五月是“恶月”、“五日”则是“恶日”,因而五月初五被最终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人们在五月初五日就会采取许多措施,‘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如用松黄酒避邪,挂钟馗像避邪,在水中放草药洗澡穿等等,都是为迎接高温高湿可能带来的疾病做准备。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吧。

屈原的形象深入人心。

于是端午节就成了祭祀屈原的日子。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

这句俗语也是一个经验之谈。

假设夏至的节气出现在端午节前了。

那么放在古代,人们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高温天气来的太突然。

导致农民种地没有储存好水,庄家就会歉收。

而因为没有准备好,很多疾病来的也很突然。导致很多人中招。

所以,这样的年景就不是一个好年景了。

因为古代,没有粮食,真的就是饿死了。

不像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时只能靠自己。

当然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这句俗语还有下一句

夏至端午后,有酒还有肉

这个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和上面这句正好相反。

夏至在端午节以后。

这就是正常情况了。各种准备都做好了。

到时候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好年景。

因为做好准备,也不惧疾病。

有吃有喝,不生病。对老百姓来说,这就足够了。

最后。

这些俗语,都是农民们一代代传下来的。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

但是也不能忘了这些经验教训。

很多时候经验比科技还要靠谱。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端午与夏至有啥关系】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