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后感50字(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感觉选唐诗三百首的人水平很次?

优质回答

很奇怪为什么提问的人会有这种感觉,从小就在唐诗三百首里长大的,自是喜欢得很,比如静夜思,比如江雪,比如登黄鹤楼,比如相思……许多诗都短小精悍,意义深远,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对我个人来说,唐诗里的每一首都很喜欢。至于有些好的唐诗没有收录其中也情有可原,其一收录编辑一事本就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选哪一首,不选哪一首,都有个人的喜好因素在里面;其二就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有些诗没有流传开来,也是正常现象。如果作者有好的诗篇,不要藏私可以推荐给我们啊!

读完唐诗,需要走出唐诗,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不是生活在唐朝社会中。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优质回答

我觉得,周星驰的“儿歌三百首”更厉害。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孙洙选取整编的,目地是作为当时私塾教学所用,事实上,唐诗记录留存的有四万多首。既然教学所用,考量的因素主要是以简去繁的原则,比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多朗朗上口。其实还有很多原本,比如,唐诗别裁,千家诗等等。

不过,唐朝盛世,三百首远远不能体现唐诗的内涵,豪情,风骚,韵味,如果你喜欢唐诗,你可以读读全唐诗,领略历史上我大唐的荣耀与风采,选取你喜欢的反复诵读,绝对是不可得的精神享受!

《唐诗三百首》是古代诗人呕心沥血的经典杰作,是我国古代诗人的最高境界。

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抒情,可以陶冶情操,使生活质量更上一个层次。

作为现代人,大家都希望发扬光大《唐诗三百首》,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诗词。

为何有人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如读懂老子五千言?

优质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提的不科学,说的没有道理。因为他们的学科不同,功能作用不同。

先来看看《唐诗三百首》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人民智慧,和美学思想。通过阅读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丰富知识,增强智慧。

再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她是关于宇宙之根本问题的探讨。老子把宇宙的运动总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万物生生灭灭,不停地发展运动变化着,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任何人,任何物也逃脱不了的。我们可以在老子的哲学宇宙论中,领会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进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求为人、处世、修身的治国之道。

综上所述,《唐诗三百首》是文学,《道德经》是哲学,因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不能说谁强谁差,谁的作用大谁的作用小。客观上是不可比,不必要比。

别人怎么说那是别人的事,老子五千言,成人都没几个人能读懂,那是哲学高度,读通透了自己也是大家,唐诗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小孩读能提升学习的能力,成人读能宣泄情感,二者高度不一样,前者寡后者众,我想这是这个问题想表达的意思吧。你我皆凡人唐诗可及,老子通圣人,装逼能用

书籍《唐诗宋词三百首》和《中国诗词大会》哪个好?

优质回答

《唐诗宋词三百首》集中国千年文化精髓,历久弥新,其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无法由别的诗词类的书籍可以比拟的。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用创新的形式传播诗词文化,值得肯定,且内容多源于唐诗宋词,又有所新意,在当下对于文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要比较好坏,就要分开来看,从学价值和造诣上,后者无法与前者相比较,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从文化传承,传播的角度来看,各有千秋,面对的对象不同,有所区别。难以具体分出子丑寅卯来。

建议初学者,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版本,可能稍微便于接受一些,稍有基础,建议仍然以唐诗宋词三百首为主要参考版本。

两个都好,各有千秋。

《唐诗三百首》是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1711~1778) 编写的,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 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 、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1765)编辑完成。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

《唐诗三百首》的命名,是袭“诗三百”的说法,当有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意。“三首”是个概数,实际上本书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理解。

所选的诗篇多为唐诗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诗人,如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在他们中间,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成就最高,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毫无遗漏地收录了这些名家的诗作,所选诗篇也多为精品。基于《唐诗三百首》的上述特点,使得该书不但适合百姓阅读,也能登大雅之堂。《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优点,成为两百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影响较大的一部诗歌集。《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诗集,你能说它不好吗?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印在民众的脑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入选节目,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题目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这一节目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这是一场视觉,听觉 ,感觉的盛宴,寓教于乐。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你能说它不好,喜欢传统文化的我喜欢上了它。

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读这个有什么用?意义何在?

优质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它最初由清代文人蘅塘居士,从五万余首唐诗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百余首编著成书,内中收录有很多唐代顶级诗人的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刘禹锡,王子涣等。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全唐诗精华部分的代表,在清代,被列入少儿诗歌入门的必读之物。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你热爱诗歌,而且钟情于诗歌的写作,它对你的帮助将是”助莫大焉”。

它可以陶冶你的情操。历史的东西永远是一面镜子

。古人写的诗不单纯是诗。她也是生活。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客观反映。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髓。值得我们去观赏。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把它们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优质回答

这首诗有几处解释上的错误,可以说明一下。

如果故作高人,那么首先,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的编撰者蘅塘退士的自明心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恰恰代表者所有诗人,以及编撰者本人的人文情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做为花草,从《离骚》开始就赋与了高洁美好的品性,兰叶,在建安七子徐干的《室思》中有所表达。而所表达的就是三个字——志不遂。而这三个字几乎可以引发所有文人的共鸣。

不平则鸣,

不遂则诗。

葳蕤,原是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可是在《东雀东南飞》中却可以形容夫妻,我们不难想到,《唐诗三百诗》是他和继室一同完成的佳作。做为男人,老婆的功劳一定要记得!

桂华,网上说等同于桂花,其实不是,桂华指的月亮中桂树的光华,借指月光。要鉴别桂华指的是桂花还是月光?很简单,只要看前后句就可以了。比如“蔓蔓芝秀,冯冯桂华”(《乾安》)、“鲜鲜桂华树,华好叶何奇”(《随园诗话》)、“金碧坚不灭,桂华兰有英”(怨别诗),这些应当是桂花。

比如“桂华今夜,欲照鹊台幽”(虞主祔庙诗)、“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喻世明言》)、“华流瓦,纤去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要无”(白居易),这些应当是月光。

这一首后面有两个字——皎洁,所以,这里的桂华就是月光。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欣欣,草木茂盛,自尔,自然而然。潜台词就是自然生长,顺应时节。引伸为自己或诗人的心境,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要保持心中的美好和善念,不随波逐流,不违背本心。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就是隐士,而隐士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高洁,孤独,傲然,安于贫穷,澄涤自心。这恰恰是本书作者的心声。

闻风,就是闻到风吹过来的花香,就是一个“嗅”字,要知道《易》中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引伸为知己,引伸为读者,作者是利用业余时间来编撰这本书的,所以作者对唐诗的爱好、欣赏和品味全体现这本书里,希望可以遇到知音,希望读者可以得到启迪和美好的享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一句依然是说品德,借花草来比喻诗,借诗来比喻自己,诗人写诗,作者编写诗集,都不是为了名利,为了物质,只是一种本心的表达,所以不强求你喜欢,不强求你认同,不强求你赞美。

而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在于此。

相比而言,《宋词三百首》的含金量逊了许多。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因主理朝政时经常直言进谏,以至屡忤唐玄宗意,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有感于心,遂作《感遇》诗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其一》全文: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一开始两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点出春兰秋菊的无限生机和芬芳皎洁的特征;三、四句写兰桂欣欣向荣和高风亮节的品质;后四句引出兰桂刚直不阿的情怀。

诗中张九龄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意蕴深远。

《感遇十二首.其一》语言质朴洗练,不卑不亢,饶有余味,《唐音癸籤》平之为"首创清淡之派",对王孟诗派颇有影响。

感遇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生际遇有所感而用语言来抒怀,这首诗中,张九龄托物言志,以清雅高洁的春兰和秋桂来比喻自己不随俗浮沉,不卑躬屈膝的志趣,表明了诗人坚贞清廉的本心,不求君相(美人)的重用欣赏的淡泊明志。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唐诗三百首读后感50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