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什么意思网络用词(卧龙凤雏两位人才是什么梗)

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那为啥后世传颂的只有卧龙,却基本没有凤雏的典故呢?

优质回答

卧龙、凤雏即诸葛亮和庞统是《三国演义》中齐名的人物,当时刘备在荆州时,曾请教一位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最终,两个人都到了刘备的帐下,成为军师,但两人结局是不一样的,后世的评价也不同。这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两个人格局不同。从《三国演义》来看,两个人都是能力超群的,庞统的能力不容质疑,从他献计火烧曹操联营来看,他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他也屡献奇谋,出奇制胜。诸葛亮的才能自不必说。但纵观诸葛亮和庞统的做法,可以看出,诸葛亮更多地运用《孙子兵法》的智慧,稳扎稳打,有必胜的把握才出病。而庞统更多地是用计,更多看到眼前的胜利,短暂的胜利,讲究快,诸葛亮更多讲究稳。从长远来看,诸葛亮看得更长远。

二、性格不同。从两人处事方式来看,诸葛亮更稳重、豁达,而庞统更急躁、冒进。这种性格也导致了他在落凤坡的遇难,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三、两个人入世的时间不同。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当了军师,诸葛亮的才能得到公认,成为刘备最器重的人。庞统虽然有才,名声也在外,但因为长得丑,不被孙权和刘备器重,因为诸葛亮的举荐才成为刘备的座上宾。为此,他急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才导致急功冒进。如果庞统先被重用,则可能不会发生他英年早逝的悲剧。

综合来看,两人各有特色和长处,但诸葛亮格局和心胸要比庞统胜出不少,机遇也比庞统好,所以诸葛亮更胜一筹。流传千古的总是第一名,第二名和后面的自然没那么出名,诸葛亮比庞统更有名,典故更多。

“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台词,也证明了两个人的才华,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但为什么后人更多传颂的是卧龙诸葛亮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贡献。诸葛亮出山以来,鞠躬尽瘁,帮助刘备实现了三足鼎力,并建立了后汉;

第二,出山时间。诸葛亮早于庞统出山,又同在刘备帐下效力,诸葛亮早已奠定不可动摇之地位,掩盖了庞统的光芒;

第三,相貌原因。诸葛亮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美男子一个。而传说中的庞统,则相貌一般,在古代朝堂上,是非常注重官员仪表的。

水镜先生说卧龙与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但为啥总感觉凤雏的能力并不能与卧龙齐平呢?

优质回答

才能相差不大,性格和长相相差很大,古代也是看颜值的,可能庞统还是对自己的颜值比较自卑,所以表现的比较傲慢来掩饰自己。

之所以有卧龙凤雏的说法,首先,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凡事喜欢成双的习惯分不开的,对于人或事务,古人总是喜欢找到一个跟他并列的或者相反的放在一块儿,比如南拳北腿,南船北马,又比如人们常说,呼吸医学界南有钟南山,北有王辰,或者南有钟南山,北有李兰娟。

其次,尽管凤雏在智谋、能力方面远不如诸葛亮,但他们确实都属于当时顶尖的谋士,至少庞统在名气上与诸葛亮有一拼,至于实际表现,那要在实际工作中显现出来。另外作者让世人并称两人为龙凤,也有以凤雏衬托卧龙的意思。

三国之中,卧龙和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后面还有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司马徽说过三句话,刘备只听到了第一句。

第一句话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第二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还有半句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这第一句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解释。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两个人随便得到一个就可以平定天下。 子初和孝直,说的是刘巴和法正,也是当时的名人。

诸葛:

这四个人先后都在刘备手下效力。 诸葛亮曾经说:

“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自谦的成份。 刘巴先后曾侍奉过曹操和刘璋两个主公。刘备对他也是早有耳闻。

刘备进围成都时,命令军中到:

“如果有谁危害到刘巴,我将诛杀他三族。”。

刘备则定益州时,财政状况很不好,入不敷出,刘巴建议刘备铸造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统一物价,并实行公卖制度,很快渡过了经济危机。

刘巴又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科》,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法制基础。刘巴不但在蜀汉作用很大,他的名声在魏国也是闻名遐迩。

魏国很多人都称他为“刘君”,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章武二年逝世。 孝直比子初名声还要大,读三国的人都知道,他就是法正。

法正善于奇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后来者的身份,都称赞他为可比程昱和郭嘉。在刘备取益州的战斗中,法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刘备能占有益州的关键人物。

法正归刘后,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在定军山战役中,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明攻广石,引夏侯渊来救。法正命黄忠突袭,斩杀夏侯渊,占据了汉中。

曹操听闻是法正的计策,叹道: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刘备是幸运的,四大才子他全得到了。可是除了诸葛亮,其他三人都死得太早了。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两年之内,两位大才都先后去世,庞统更是在之前入川时就牺牲,刘备想兴汉室,难度更大了。

刘备集团相对于曹魏和孙吴,本来就弱小,几个人才又死得早,注定了汉室难兴,虽然诸葛亮再怎么鞠躬尽瘁,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

所以才有了第三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得一人,安天下,开创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神一般财智,未做事,知天下大势。风雏,因为刘备马,骑了刘备马,结果倒在落风坡。最后,剩下诸葛亮,担大梁。一将难求,一相更难求。又能当将,又能当相,更难求。诸葛亮不但管好蜀国,还要领兵打仗。不但保持力量,不败,不损失大力量,慎重用兵,慎重考虑,对战争保持理智。同时还能保持国内,不内乱,保持平稳发展,多难得。做到事必亲躬,操劳一生,直到倒在战场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现诚诺,体现忠心耿耿,报国!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2个都得了,最后还是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优质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一直有一个疑问,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一出手就得卧龙、凤雏俩人,那还不得统治天下两个来回,结果却是占据益州后不久,连三分之一的荆州也丢了,在夷陵之战中还被孙权击败,在白帝城含恨而终。

年少时一直对这个问题不解,直到长大后,看了《三国志》才发现,所谓“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压根就是一种文学夸张。

这句话最开始的原型是司马徽所说,当时北方战乱,很多名士流落到荆州躲避战乱,其中就包括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以及更多隐居在这里的名人。

在官渡之战后,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当时刘备前去拜访司马徽,询问司马徽天下大势,司马徽就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

刘备就问司马徽谁能够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其实,我感觉司马徽的这个推荐好像并不完全,要说司马徽劝徐庶投奔刘备倒是实打实的,而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并称“卧龙先生是天下奇才”,于是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情。

在这一时期,徐庶和诸葛亮都是刘备重要的谋士,并没有庞统什么事,庞统在赤壁之战时还是周瑜帐下的谋士,周瑜去世后,因为不被孙权所赏识,才在鲁肃的推荐下,投奔了刘备,然而到刘备手下却因为相貌问题,只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最后还因为不处理县里的事情被刘备免职。

鲁肃得知后,再次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刘备才逐渐重视庞统,由此可见,刘备与司马徽的谈话,也顶多是两个人之间随便聊聊天,司马徽可能没有当回事,刘备也没有太当回事。

毕竟司马徽的身份,其实就是一个“民间人才星探”,以发现人才,推送人才为己任,只要和他们关系好,他们看得上的人,他们就到处给吹嘘,因为东汉时期没有科举考试,只有口碑,只要在圈子有了口碑,就会有官做,司马徽干的就是这个嘴上的活。

有一个典故叫做“司马称好”,意思是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的时候,也经常说好,明朝时期,人们也称司马徽为“好好先生”。

司马徽又不是神人,又岂能见识当时天下所有名士,不过是根据庞统和诸葛亮的表现,认为他们是“人中龙凤”,这个非官方对人物的风评,并不是很权威,很多时候都是后人硬吹的。

尽管诸葛亮与庞统对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到夺取益州具有很大的功劳,但是实际上跟随时间并不长。

以诸葛亮来说,是在赤壁之战前被刘备招揽,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孙刘联盟合力抗曹,作为刘备一方的外交官到东吴进行联络,但是在此后,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更多是留守后方。

而庞统是在周瑜死后,也就是公元210年之后才去投靠的刘备,其对刘备最大的辅助就是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在即将成功时,于公元214年死于雒城,跟随刘备时间不超过四年。

当然,要说到对刘备走上巅峰帮助最大的,其实并非诸葛亮、庞统,而是法正,当时鼓动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的估计是法正,等到前去邀请刘备时,建议刘备夺取益州的还是法正,等到刘备进入益州围攻刘璋的时候,法正劝说刘璋投降。

在刘备取得益州后,法正建议刘备进取汉中,并且献计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使得刘备政治集团走向巅峰,也成为刘备最信赖的谋士。

可以说,刘备能够建立蜀汉帝国,诸葛亮、庞统、法正每个人都像是助推的火箭,一节一节助推刘备走向巅峰,但是法正在公元220年去世,使得刘备少一助力。

正是因为缺乏法正的辅助,刘备在两年后的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击败,当时诸葛亮感叹,“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也就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肯定能够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即使不能阻止,跟随刘备前去的话,也不至于败得这样惨。

在对法正与诸葛亮的对比中,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写道,诸葛亮可以坐镇后方,法正可以出谋划策,两个人能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等到法正去世后,刘备明显玩不转,等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个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活累死,不是说诸葛亮没有才能,而是硬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自然很累,如果刘备、诸葛亮、法正这个“铁三角”能够形成一段时间,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霸业。

历史不是某个英雄或智者能改变的。正如三国强调的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夺天下的时机,更是透测。天时,地利,人合。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什么刘备二者皆得,蜀还是灭亡?

优质回答

高祖出川定天下,

四百基业郁葱茏。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与楚霸王项羽推翻秦王朝,为避项羽势力,受封汉中王。入蜀以来养精蓄锐,蓄势而发,平定天下。

至东汉恒、灵二帝以来,天下复乱,群雄似虎踞,政权如傀儡。时有汉室之后深得各英杰所投,为效仿先贤,夺川蜀一隅以图汉室复兴。

然天时地利人和境遇与高祖大相径庭,虽得天下奇才却都性格迥异,思维布署运作不令统一,各怀心事,加之领导者被义气冲昏理智,导致实力空虚。任凭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也无力回天。真是:

白马关中折凤维,

五丈原里埋卧龙。

谢邀!

大周天玄数及小周天日出日落,汉气尽失政腐民,民思新轮回规律

卧龙和凤雏谁更适合领军打仗?

优质回答

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他们两个都适合领兵打仗,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非要相比的话,诸葛亮更适合一些。

东汉末年隐士司马徽说过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一代名士,不会看走眼。安天下什么意思?既包括领兵打仗,也包括治理国家。因而,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领兵打仗都不是难事。

但这并不是他们两个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总体来说,诸葛亮领兵打仗更好一些。

首先,诸葛亮的才能比较全面。除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外,他还懂天文地理、阵地、器械发明等。而庞统的才能就没这么全面了。

其次,诸葛亮善于收服人心。打仗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对手的命吗?不是,是要收服人心。人心不服,得到地盘也守不住。诸葛亮七擒孟获,可以说法领兵打仗的最高境界。而庞统则认为,打仗就要赢,就要得当自己要想的东西,为达目标甚至可以不择手段。酒席上想要刺杀刘璋就是基于他这一用兵原则。

第三,诸葛亮用兵谨慎,稳扎稳打,不冒险。当然,也有人说这正是诸葛亮的缺点,因为打仗本身就是冒险的事,怎么能不冒险呢?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辩证看待。诸葛亮过于谨慎固然不足取,但庞统轻敌冒进更不足取,他英年早逝就是死在轻敌冒进上。

第四,诸葛亮心胸宽广。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又共同效力于一个老板,肯定有竞争的成分,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嫉妒庞统,而是以诚相待,推心置腹。而庞统对诸葛亮的感情就比较复杂,在好友兼同事的情感中带着少许醋意。他急着取下西川,里面就有争强好胜的原因。这是用兵的大忌。

总体来看,诸葛亮比庞统更适合领兵打仗。庞统领兵,要么大胜要么大败,结果以大败告终,把命也搭上了。诸葛亮一生谨慎,可能缺失一些战机,但不会发生致命的错误。二人相比而言,还是诸葛亮最后的胜算大一些。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诸葛亮在后世的名气更大,庞统有些“活在诸葛亮的了阴影”里的感觉,庞统如果是个小心眼儿,可能对诸葛亮会羡慕嫉妒恨

按照《三国》中言,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二者一人,可安天下”。得到引导的刘备把这几话放在心上了,于是带着二弟三弟关羽张飞,跑到深山老林的卧龙岗去礼求大贤出山,也就我们常听说的: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先生,这个是庞德公的评语,那么这个庞德公是谁呢,庞德公就是庞统的叔叔。而且诸葛亮经常到庞德公家里,庞统肯定没少与诸葛亮做比较,那么庞统肯定是不服气的,凭什么诸葛亮是龙,庞统是凤呢,龙明显要比凤强嘛。

卧龙精于阳谋,精于战略;凤雏精于战术。

但相对来说,凤雏的性格限制了他的发挥,爱较劲,就无法更清楚地看清全局。

但是,如果说到领兵打仗,庞统的能力超过诸葛亮。正史里的公论,诸葛亮长于内政,拙于用兵;而庞统恰恰相反,他是领兵打仗的奇才。此去西川,不是去治国,而是去攻城略地,是去斩关夺隘,和刘璋拼孙子兵法,所以,带庞统比带诸葛亮更合适。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卧龙凤雏什么意思网络用词】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