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是小说还是历史(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网友提问: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史学著作吗?

优质回答: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小说,不是史学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众多的人物一起组成了书中绚丽的场面。

书中有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物,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他在越国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于是,勾践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晚了。

其他网友回答

刚一看到这个问题,我猛地一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史学著作?

我赶紧从书架上取出《东周列国志》,又匆匆浏览一遍,真相大白。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108回,70多万字,叙写了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间的大部分历史故事。

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就我看到的材料:最早在元代,就有一些“列国”故事的平话本。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撰辑《列国志传》,以武王伐纣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将其加以改编和订正,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将其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上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人民文学出版社经过校勘、整理出版的《东周列国志》,题为“冯梦龙 蔡元放 编”,上下两册,108回。

《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写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结束,内容极为丰富。它所写人物、故事、情节,取材史书,也有虚构,是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小说。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类小说。

其他网友回答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应归为文学类,不是史学著作,与《三国演义》类似。

但是,它却比其他所有历史演义类小说都更贴近于历史真实,其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远高于其文学价值,这是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所不能比拟的。与四大名著相比,它显然被低估了!

本人强烈推荐,如果读者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首先选择读《东周列国志》,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因为那个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根”,读透了它,有助于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几乎所有文化现象。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大都直接取自于历史事实,作者自行演绎的不多,基本能够反映当时的真实。除了本书开头关于褒姒的神话之外,全书没有任何神话和怪诞,都是认真地讲述发生过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均取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历史文献之中,情节都没有变化。比如,《曹刿论战》一节,作者几乎是直接将《左传》的文字搬了过来。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取自于《史记》,也没有什么新的渲染。更为特别的是,秦汉之前的史学家,对于一些历史事实,出于某些原因,往往加以隐喻、隐藏或者回避,冯梦龙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那些隐喻隐藏的历史真实全部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且语言通俗易懂,使人一看就能明白分辨出是非善恶、忠奸智愚。另外,作者将当时的故事和人物,完全遵循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叙述,正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更能增进读者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理解,是不可多得的读史佐证之书。

二、《东周列国志》既叙述了那一时段的政治史,也更鲜明地叙述了那一时段的文化史,充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和根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斗的同时,相伴产生了“百家争鸣”这一伟大的文化现象。大争的时代,纷乱的环境,恰恰给思想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时,一切的条条框框都被打破了,一切的思想藩篱都被拆除了,只要你的思想和学问能够帮助我发展壮大,我就会用你,所以催生了“诸子百家。”按照《四库全书》记载,当时实际上学问有上千家,只是称之为“百家”,最后流传下来的影响比较大的有儒、墨、道、法、名、杂、农、兵、医、阴阳、纵横等等,大大地丰富繁荣了中国文化。与此相适应,那时候也是名人辈出,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孙武、列子、苏秦、张仪、韩非、吕不韦、管仲、乐毅、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始皇等等,何止成百上千人,这些人的故事和影响直到现在还让人们耳熟能详,好多的文化艺术作品都将他们的故事不断传颂。我们经常讲传统文化,那时候形成的文化现象和内容,直到现在仍然鲜活得如在眼前。不说别的,光是成语,就有近百个来源于《东周列国志》的故事之中。那个时代,是中国文化充分发育成长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根”,后来的很多文化内容和现象都能在那里找到初始和影子。

三、《东周列国志》所记述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历时最长、社会变革最为巨大的时代,不仅完成了祖国统一,还完成了基本行政和区划制度的定型。公元前789年西周灭亡,统治者东迁,进入东周,但原来西周的社会制度土崩瓦解,礼乐崩坏,周王朝不再具有号令天下的力量,诸侯争霸的时代来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战乱。先是“春秋无义战”,后是“战国七雄”,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着争、分、合,虽然惨烈,却也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智慧,增长人们的认识,消除战祸,过上统一安宁的生活,是人们的共同追求,秦国的统一,固然有其强大的原因,也是人民的愿望所在。经过历史的教训,秦统一了天下,统一了度量衡、扩大了疆域、统一了思想,此后,中国绵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虽然不断分分合合,但秦时所固定下来的基本政治制度、行政和区划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东周列国志》完整客观地记述了这段历史,而且通俗易懂、栩栩如生,即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也是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综上所述,《东周列国志》价值之大,非一般历史演义小说能比,想更深刻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不可不读《东周列国志》。

其他网友回答

《东周列国史》严格意义上只能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素材的小说,与《三国演义》的性质相差无几,不能把它描述的历史事件当作史实来考证。在《东周列国志》中,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与真正的史实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勾践雪耻复国后,西施的结局就与其它史料的记载有所不同。《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王后令人缚石沉江的,其它史料则述说不一。有说西施本是范蠡的情人,范蠡在吴国城破后携西施潜逃,也有说当即被勾践赐死或死于乱兵之中的。

《东周列国志》的成书,是冯梦龙根据《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史籍经典,以小说笔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串编成籍,方便人们阅读的一部史籍小说。但比较《三国演义》而言,《东周列国》虚构的成份要少一些,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描写基本忠实于史实。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神怪之说,让人觉得不知所以,有读志怪小说之嫌。总之,了解春秋战国历史,从读《东周列国志》开始也是不错的选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