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为什么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深入人心(为什么说唐诗宋词元曲?)

网友提问:

为什么喜欢汉赋元曲人不如唐诗宋词的人多?

优质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喜欢汉赋元曲的人不如喜欢唐诗宋词的人多?

一种文学形式是否受欢迎,其实主要和文学形式的格式、内容、成就、统治阶级是否支持有关。

下面从这四个方面来详细说明。

1、格式。汉赋是汉朝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类似于现在的散文中总分总的结构,篇幅一般较长。

唐诗主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分五言和七言,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

词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和每句的平仄都有一定的要求,宋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而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唐诗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唐诗宋词格式较为固定,而汉赋元曲格式较为灵活。相比而言,格式工整,韵律对仗,读起来会朗朗上口,也便于后世传颂。

2、内容。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内容上大都是对国土广阔,物产丰盛,建筑华美、都市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华而不实。

唐诗内容风格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从山水田园到边塞战争,从儿女情长到忧民忧国,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可以说,满足了不同阶级、不同情感、不同思想的人的需求。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和花间派,豪放派喜欢军情国事的重大题材,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婉约派内容侧重儿女情长,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花间派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

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元曲在内容上多为民间传唱的故事,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形式活泼。

唐诗宋词内容广泛,既有理想,又贴合生活,既高贵,又朴实,且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相比汉赋的华而不实和元曲的语言通俗,更是受到不同人群、不同爱好的人的青睐。

3、成就。汉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主要代表人物有贾谊、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等,比较著名的有《吊屈原赋》、《子虚赋》、《上林赋》等。

元曲是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比较熟知的有《窦娥冤》、《西厢记》以及《天净沙秋思》等。

在唐诗宋词的历史上,诞生了许许多多伟大的诗词作家,真的是星光熠熠,大家熟知的也特别多,而且唐诗宋词由于创作人数很多,流传下来的精品的数量亦非常庞大。

唐诗宋词的成就是中华文学艺术的顶峰,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其文学价值远高于汉赋元曲。

4、统治阶级。汉赋能在两汉时期繁荣,得益于统治阶级的喜爱,因为本身汉赋主要歌颂的就是朝廷的功德。

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元曲作为文人咏志抒怀的工具,才得以逐渐兴盛,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元曲,不以为然。

而唐诗宋词由于当时政治开明,人们物质生活丰富,文化繁荣,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而今,由于唐诗宋词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成就,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大力推崇。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格式工整,韵律对仗,内容丰富,篇幅较短,文学艺术成就较高,具有一定的正能量,适宜传颂,所以说喜欢唐诗宋词的人比汉赋元曲的人多。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喜欢汉赋元曲不如唐诗宋词的人多?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总体高于汉赋元曲。

二、唐诗宋词内容和风格更多样化,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情感的人的不同的需求。而汉赋元曲的需求人群相多较窄,受众面相多较少。

三、唐诗宋词大多简短,但诗词中又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读后使人回味无穷。而汉赋元曲篇幅较长,读和记都更花费时间。

四、唐诗宋词讲究平仄音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利于背诵和传播。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是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度,朝代的变换、历史的更迭均创作了丰硕的文化成果,从先秦的《诗经》开始,历经汉魏六朝的赋诗文化、唐代诗歌巅峰、宋代词令妩媚、元代戏曲风流、明代作诗论理、清代小说绚烂……中国人的每一种心境,似乎都被诗词歌赋吟诵遍了。而论及社会流传的广泛度,汉赋元曲却远远没有唐诗宋词的流传度广,甚至没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地位崇高。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汉赋元曲的创作主旨、传播场景、呈现方式密切相关。

汉赋创作主旨偏向政治化,缺少唐诗宋词的抒情感

汉赋作为汉代文化发展的最大成果,它继承了楚文化的政治性,特别是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辞赋特点,形成了西汉散体大赋的基本旨趣,即:辞赋一方面承担着赞美汉王朝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力在表达士大夫的“劝谏”、“讽喻”、“怀才不遇”的思想情感。这两种价值观的趋向都通过大量的人物叙事、历史典故的引用等来凸显汉赋的特点。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写道:

今足下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窃为足下不取也。必若所言,固非楚国之美也。无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章君恶、伤私义,二者无一可,而先生行之,必且轻于齐而累于楚矣。

司马相如的这篇汉赋中,通过记叙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对乌先生讲述齐王出猎时,齐王说楚国物大地博,物产丰饶,而云梦只不过是后花园的一角,乌先生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齐国也有大海名山,异方殊类。而这一段,正是乌先生的论证,乌先生说:子虚先生出使至齐,不称颂楚王的政德清廉,却以云梦为由,大力赞扬楚王的淫游纵乐之事,其实是在炫耀你们楚国的奢侈浪费,我认为您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做其实是在张扬你们国君的恶,反而会被齐国轻视。司马相如以此为素材背景,意在劝谏一国之君,应该讲究美政、勤廉,而非追求奢华的生活,反而会遭社会的诟病,可谓是“讽喻纳谏”的意图所在了。诸如此类的汉赋,还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东方朔的《答客难》等均有一定的政教功能。

反观唐诗宋词,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诗风,均体现诗人们以抒情的方式来调试自己的精神状态,支撑自己在政治的仕途中,实现理想抱负的希翼。文学作品不再是反映政治,而是政治受挫,作者用诗歌调节心绪。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作为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后期的繁华和晚唐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的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沦陷的长安,这期间,他写下《春望》表达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诗中的杜甫真实记录了长安城沦陷时的破乱不堪,用“花落泪”、“鸟惊心”的写法凸显事物的伤痛,增加杜甫本人的悲痛,这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是汉赋远远达不到的,这正是唐诗宋词的抒情魅力所致。

汉赋以长篇的文体应用在国家政治事务和日常生活中,它是诏诰、奏议、书论、铭诔等散文中的体裁之一,承担着救世济民、为君分忧、为民开药方的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抒情功能,不像唐诗宋词一般情感饱满,这是导致许多人更喜欢唐诗宋词的原因之一。

元曲传播场景限于固定场所,不及唐诗宋词的传播力度广

元代的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较为繁荣,但科举制度遭到破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歧视导致许多汉族士子难以通过科举入仕,只能凭借自己的文学才能在社会底层维持生计,以写剧本、表演戏曲为生。这一时期,戏曲表演演出频繁,拥有大量的观众,夏庭芝在《青楼集志》中写道: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立乐,观者挥金与之。

这则记录中,“勾栏”是城市中的游乐场所,能够提供戏曲演出,市民观看戏曲需要到这一固定场所观看,而那些入勾栏的人皆需交费,如杜仁杰在散曲《庄家不识勾栏》中写道一个乡下人进城看戏的场景:

要了二百钱就放过咱,人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诗歌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漩涡。几个妇女向台上儿坐,又不是还是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这部戏曲中描述了乡下人对勾栏的描述:木头搭建的舞台,有围圈的观众席,入勾栏的人需要交二百钱的入场费,这说明戏曲演出成为一种商业活动,观众需要到固定的场所才能观看戏曲表演,可见戏曲的受众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较为窄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元曲的传播力度。

而唐诗宋词的受众却十分广泛,且传播场景并不受过多限制,尤其是宋词的产生,开创了以市民文化为创作题材,描写了底层人士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展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拉近了文学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而且,唐宋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诗歌语言更加平俗化,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提升了其传播的力度。如柳永词在文学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他扩大了词的审美趣味,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些均是对宋词通俗化传播的肯定。

唐诗宋词格律完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植根于市民文化的需要,得到广泛传播,深受读者喜爱。而元曲对表演场所的限制,窄化了受众的传播空间,更是弱化了传播效果,这是大多人喜欢唐诗宋词的又一原因。

汉赋元曲篇幅较长、论证累赘,唐诗宋词的短小精悍,更易记忆

汉赋元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们的的创作手法多变,创作篇幅较长,被称为“近于文”的文学体格。其中,汉赋虽宏阔壮丽,但也好堆砌词语,极尽铺陈排比,以至于汉赋中多用生词僻字,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班固的《西都赋》中劝谏君王不能过度奢侈浪费时写道:

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囿,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灵而讲武事。命荆州使起鸟,诏梁野而驱兽,毛群内阗,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罘网连紘,笼山络野,列卒周匝,星罗云布

这段原文意在批评君王为了展现游乐的壮观,让士兵去捕捉禽鸟、百姓去驱逐野兽,弄得飞禽鸟兽均在林间挣扎,是在违背自然的和谐环境啊!班固用“罘(fú)网”意在说捕猎野兽的网十分的结实,“连紘”是指网布满了山林,这些生词需要读者翻阅辞典才能深知词语本意,串联文章深意,文章写得看似壮阔,其实是辩言过理,丧失了可读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汉赋说: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这段评论中说“《诗经》中的赋”更多的是讲究情感意义,用少许的事情辅助说明道理;而汉代兴起的大赋,实际上是“假象过大,逸辞过壮,丽靡过美”,这些均违背了赋存在的意义,这一批评指出了汉赋艺术上的根本缺陷,还是十分切中要害的。

而唐诗宋词的呈现规格多为绝句、七律、小令、慢词等百字以内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唐宋作家的创作风格更加注重开放包容、内倾反省。综合前朝的创作优劣,形成了一套情调浪漫、雅俗共赏的文学风格,并以短小精悍的体格,或表达壮志难酬之意,或歌颂国泰民安、或有爱国忧患之心、或怀着男女情爱之说,得到世人传唱,赢得社会的广泛喜爱。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写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这首词中,既有表达他为国担忧的戍忧情结,又有他描写塞外孤寂的萧瑟生活,这段军旅之词中,体现了北宋所倡导的“文道统一”创作风格,又以通俗易懂的创作手法,丰富了宋词的创作形态,可谓是为苏辛的豪放词埋下了一颗种子。

汉赋以较长的篇幅、堆砌的辞藻阻碍读者的阅读,元曲以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读者付出昂贵的时间和精力观看,不能引起广泛读者的喜爱,而唐诗宋词却兼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的优点被读者喜爱,这是助推唐诗宋词有广泛阅读群的重要原因。

结语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朝代发展的特色成果,均为我国的灿烂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对这四者的流传度和读者群来看,汉赋和元曲显然没有唐诗宋词流传广泛、读者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赋的政治功能和创作特点阻碍了其传播影响力,而元曲也囿于固定场所和经济约束,增加了市民与其接触的壁垒。但唐诗宋词以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政教合一、文以载道的艺术特点赢得读者的喜爱,也铸就了唐诗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文化瑰宝。

作者:蔡小记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宋词篇幅短小,易记,朗朗上口。

相比较而言汉赋元曲篇幅较长,不利于记忆和传播。

整体而言,中国文化都很优秀,各有各的特色。值得我们的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最繁华的朝代之一。既传承了前朝的历史文化,又得到了发展。同时,与世界的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