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是怎么投降的(洪承畴为什么会战败)

网友提问:

洪承畴的真实军事指挥功力如何?为什么投降?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洪承畴就是个垃圾,和袁崇焕相比都差很远。

其实袁崇焕也不是非常厉害,但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对于战局判断和把握是比较强的。

在袁崇焕的防区内,清军从没占到一点便宜。至于绕过袁崇焕防区杀入长城,就是袁无法控制的,这个不能怪他。

至于洪承畴,剿灭农民军有功,但后者是乌合之众,实力和清军根本就差了几个档次,胜之不武。

而面对清军时,洪承畴明明知道清军势头很大,已经几次杀入关内无人可挡。

而自从萨尔浒以后,明军从没有在野战中打垮过清军。

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擅自将主力北上,通过野战方式营救锦州?

摆明了清军就是长期围困,试图引诱明军离开坚固堡垒打野战,然后将明军有生力量歼灭。

这么明显的战略意图,洪承畴就是看不清。

其实,以它的实力,能够守住山海关和山海关以北200公里的宁远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却率领主力北上,去救只有1个月存粮的锦州。

显然,锦州的丢失已经不可避免,还救什么救!

结果,明军被清军包围在锦州外,切断粮草。全军战不能战,走不能走,10万大军全军覆没,关外防御全部崩溃。

为了编组这10万大军和关外宁锦防线,大明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和巨大财力物力,就这么打了水漂。

这10万人驻守宁远和山海关,最底程度还能阻挡清军几年。

随着洪承畴大军的覆灭,明军再也没有能力抵抗满清进入关内,败局已定。

就这种德性,也算是大将吗?

更不要脸的是,洪承畴竟然还投降了。他手下3个总兵都战死,曹变蛟宁死不降,向满清军队大阵冲击,做自杀式攻击,最终战死。

这种情况下,你抹脖子算了,竟然还灰溜溜的投降。

真垃圾。

其他网友回答

洪承畴投降的原因,鄙人已经在其他问答中回答过,这里鄙人重点谈下一下洪承畴的真实军事指挥能力。简明扼要地说,洪承畴的军事才华还是非常高水准得。

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曾在刑部和浙江任职,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洪承畴因才高俊奇,又被提升为陕西督道参议。杨鹤任三边总督时,洪承畴正在其麾下供职。由此,明末一代枭雄洪承畴正式登上了风云际会的乱世舞台。

在平定国内的农民军战场上,特立独行的洪承畴一点也不顾及顶头上司总督杨鹤。他自行积极组织兵力,竭力弹压各地的农民军。洪承畴精明强干、敢作敢为的胆识与魄力,由此可见一斑。洪承畴在清剿农民军时极富军事韬略,每每都能以少胜多,大败农民军。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农民军王左掛、苗美率部进攻韩城。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指挥明军大破农民军,斩敌三百,解了韩城之围。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洪承畴因功被提升为延绥(今陕西榆林)巡抚。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六月,府谷王嘉胤部农民军攻陷黄甫川等要塞,又陷府谷县城。而后王嘉胤又诈降,假意退出府谷县城,待明军来“收复”县城时,王嘉胤部猛然杀个回马枪,再度大败明军,重占县城。但王嘉胤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延绥巡抚洪承畴、总兵杜文焕就率部从孤山进剿,一次便斩杀了农民军四百余。又在山西明军的配合剿杀下,王嘉胤部农民军不能相敌,被迫转入山谷躲避。

洪承畴

精于用兵的洪承畴,充分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在如何处置降附的农民军问题上,心狠手辣的洪承畴,也同样展现出其冷血残酷的另一面。洪承畴深知,在朝廷根本无力安置的情况下,这些降附的“乱民流寇”犹如一颗极不稳定的炸弹,随时都会爆炸、复叛。为了不留下隐患、后患,凡是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农民军降众,都被洪承畴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农民军首领王左掛也就是李自成最初投奔的老领导,与苗登云等九十八人归降了朝廷。同年八月,发觉王左掛心存二意后,延绥巡抚洪承畴立即与陕西巡按李应期、总兵杜文焕设谋,将王左挂、苗登云等九十八人全部杀害。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四月,洪承畴又命守备贺人龙设摆酒宴,假意慰劳投降的农民军。待一干降人喝得醉醺醺,毫无防备时,预先埋伏的明兵四起,一次就斩杀了降人三百二十人。洪承畴杀降又何止这两起,据统计,在洪承畴剿杀农民军时,被杀掉的投降流寇多达数万之众。面对洪承畴的背信弃义和血腥杀戮,农民军清醒地认识道,投降朝廷只有死路一条,只有顽强地斗争下去,才能够死里求生。而农民军与明朝关系的日益尖锐,又加速了杨鹤招抚政策的破产。但另一方面,在其他地区经常出现的农民军先诈降,待养精蓄锐后复叛的情况,从未在洪承畴的治下发生过,这不能不说是洪承畴的先见之明。不仁不义也好,残暴成性也罢,洪承畴毕竟“剿贼”有方、战绩卓著,并在朝中声名鹊起,为天下万人瞩目。就连崇祯帝也对洪承畴杀降的暴行,大为赞许道,“贼势獗甚,招抚为非,杀之良是”。得到皇帝的赞誉和赏识,洪承畴大受鼓舞,自此以后,更是肆无忌惮地向农民军举刀屠戮。

至崇祯四年,在洪承畴引军的凶狠围剿下,留在陕西境内的农民军起义军,俱都遭到沉重打击。据明朝统计,陕西农民军被杀者达三万六千六百余。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以后,农民军的规模和势力重又开始增长。为了镇压声势日益的农民军,洪承畴又与另一名明末名臣孙传庭联手,多次众创农民军。在洪承畴、孙传庭的密切配合下,崇祯九年,明军剿灭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崇祯十一年,明军又在潼关设伏,大败“闯王”李自成。李自成败得非常惨,几乎全军覆没。用《明史》的话讲,即“尽亡其卒”,李自成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随着李自成所部人马的败没,曾经遍布各地的农民军几乎销声匿迹。声势浩荡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也由此暂入低谷。

在关外对清战场上,洪承畴同样表现不俗。为救援遭清军围困的锦州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部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并与锦州外围负责打援的清军遭遇。四月二十五日,两军展开激战。是役,在洪承畴的指挥下,清军伤亡很大,几至溃败。史称,“清人兵马,死伤甚多”,“人马中伤者甚众”,连清朝官方文献都承认此战失利。愤怒的皇太极以“右翼山营被夺,损伤士卒,皆郑亲王指挥失律之故”为由,将济尔哈朗去职,重又任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前线清军总指挥。

皇太极

在崇祯帝的严命下,洪承畴被迫率军在不利的境况下,与锦州清军决战。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九日,洪承畴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但明军首战受挫,总兵杨国柱中箭身亡,洪承畴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八月二日,多尔衮亲率清军“直冲汉阵”,结果清军被明军打败,损失惨重。史载,“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被斩杀的将领就达二十余员。还是二日,为配合城外明军解围,祖大寿也组织明军从锦州内城杀出,将清军的三道封锁线冲破了两道。差一点就和城外明军会和。清军一番拼死抵抗,方才将祖大寿挡了回去。但此时的清军已然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多年后,多尔衮曾心有余悸地回忆道,“洪军门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此后数日,双方接连胶着血战。八日,清军两次进攻,明军壁垒森严的大营,都被防守严密的明军打退。九日,明总兵王朴率部猛攻西石门,亦被清军击退。十日,明军继续猛攻,清军受挫。因见明军势大,多尔衮深感难以对敌,遂不再出战,转而坚守待援。十一日,多尔衮遣使向皇太极告急。坦言他已无法抵御,请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火速率兵前来助战。得知“锦之围兵,屡战败衄,势将退北”及“急报请援”的消息后,完全出乎意料的皇太极急得“忧愤呕血”。为稳住战局,皇太极一面诏谕多尔衮,“切勿轻动,各当固守汛地”,并先派三千援军缓急。一面召集诸贝勒大臣,下达全国总动员令,“传檄各部兵马,星集京师”,“悉发清蒙之兵,年十五以上”一律随军出征。十四日,心急如焚的皇太极不顾正患鼻衄(流鼻血)病症,留济尔哈朗镇守盛京(沈阳)。皇太极自己一边骑马,一边用碗接着鼻血,亲统大军星夜兼驰,赶往松锦前线。

介于战局已对清军十分不利,皇太极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后,一刻也不休息,立即往前线视察。皇太极登上山岗向明军远眺,只见出战的明军布阵严整,而明军据守的营寨也防守森严。皇太极不无感慨道,众人都说洪承畴善用兵,果然名不虚传,难怪我的将军们都怕他(《明季北略》记载,“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

由此可见,洪承畴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是很高得。只可惜,在锦州城下,急于求成的洪承畴因一时疏忽,露出了破绽,被高明的皇太极一把狠狠抓住。用兵老辣的皇太极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明军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破绽。明军的大部兵力都集中于前锋,这导致了明军后卫出现空虚,也就是虎头蛇尾。皇太极的原话是,“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洪承畴没有料到皇太极的反应速度能这么快,他想集中兵力,抢先夺下锦州外城。但不想,就在此时皇太极竟率领清军援军赶到。

抓住洪承畴不慎漏出的致命破绽,皇太极迅速指挥清军通过挖掘壕沟,阻塞各处交通,死死将明军反包围。同时,又派兵袭击了洪承畴的后方粮草基地笔架山。还在明军突围的必经之路上,布设埋伏。八月二十二日夜,突围明军遭清军伏击,明军惨败。除部分得脱外,大部明军溃兵被前堵后追的清军驱赶至海边。在后队对前队的反复拥挤下,大量明军官兵被挤入海中。当时海岸的有利地势皆为清军占据,而过度拥挤的明军又无法上岸复战。时值大潮,海水滔天,入海者必死无疑。但被逼入绝境的广大明军将士,仍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不愿投降,情愿蹈海赴死的明军官兵达数万之众。据朝鲜《沈馆录》记载,拥挤踏海的明军将士“视死如归,鲜有乞降者。拥荷其将,立于海中,伸臂冀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礼,死而后已”。又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弥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随洪承畴出征的诸官将中,辽东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和辽东巡抚丘民仰没有出逃,他们继续留驻松山城。明军主帅洪承畴突围不成后,也退返松山,会合王廷臣、曹变蛟和丘民仰等同守孤城。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此时遭清军围困的松山城内明军,已然是“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队而出”。明眼人一见便知,明军败局已定,整座松山城也完全笼罩在垂死和绝望的阴森气氛中。不甘束手待毙的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约定二月二十八日夜接应清军登城。在夏承德的内应下,清军顺利地由松山南城墙登梯而入。至次日清晨,松山城失陷,洪承畴及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相、曹变蛟,还有祖大寿的堂弟祖大乐等俱为夏承德叛军擒获,并献俘于清军。已返回盛京的皇太极得知后,下令将洪承畴、祖大乐解往盛京。其余拒降的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总兵王廷臣等官将百余人,连同所部士兵三千余人悉数处斩。因献城有功,叛将夏承德的部下及家属共三千一百余,获免死。而后皇太极又下令,将陷落的松山城“毁如平地”。

被清军俘获后,洪承畴启初绝食不肯归降,但在皇太极的劝降下,洪承畴降清。

总之,抛去洪承畴降清的污点不论,在对农民军,以及关外清军的作战中,洪承畴的军事表现还是非常卓越得。只是松锦大战中,洪承畴不幸遇到了可怕的对手皇太极。如果皇太极再晚来一日,待洪承畴集中兵力全力打下锦州外城,成功解救遭困的祖大寿部明军。两军汇合后,运笔架山粮草入城,再合力据守锦州。以锦州之大,城防之坚固,远远超过小小的松山卫城。那时,皇太极就算起倾国之兵,也是无论如何打不下锦州得。

版权声明